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宽运法师:空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4-20 00:02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宽运法师:空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宽运法师:空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宽运法师:空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

宽运法师:空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

「佛教」宽运法师:空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
「佛教」宽运法师:空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

  经云:“高必坠。聚必散。合必离。生必死。”因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这是宇宙人生亘古不变的必然规律。所以佛告诉我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希望我们能对这个变化、短暂、不实的世间生起真正的出离心;虽然如是。我们人类还是竭尽所能。千方百计用尽各种方法。追求寿命永享。天长地久;可是无论再新的科学、再高的技术。亦不可能打破宇宙的自然规律。

  近年世界各地连绵不断的天灾人祸。乃至近日接二连三的飞机堕毁事件。如马航、复航、阿航失事。导致严重伤亡的惨况。一次再次地提醒着我们──世间万事万物都不可能是永恒的、不变的;既然意外或灾害都是无可难免的。那么。如何才能在减低人为错误因素的同时。尽量保障宝贵生命财产的安全?这些意外事故的频频发生。是否能让我们对人生的“无常”获得更深刻的启发?

  一、灾难到底为我们的生命带来怎么样的启示?

  在宇宙规律的自然法则下。人间的灾难既然是无法逃避的。那么当天灾人祸来临的时候。我们应该以何种态度来面对?以下几点可以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1.忍耐哀伤与同感他人

  看到媒体公布的受灾死亡人数逐渐增加。或看到电视画面里的受灾现场。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次次心灵的震动。我们可以感受到无数哀伤的人群。也在电视机前暗暗的哀伤——我们正默默地从这些灾难中学习忍耐哀伤。学习同感他人。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经历了无数的天灾人祸;从灾难中。让我们发挥了人与人之间最大的爱心与同情。让彼此间更加珍惜和友爱。在我们远远地付出哀伤、甚至是伸出援手以作赈济的时候。也分担了受难者面临的苦难。并且在哀伤中学习安慰和期盼、豁达与智能。

  2.学会珍惜身边的人

  目睹灾难中受难者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让我们感到一家人能活着在一起。就是最幸福的事。突然的灾难。给我们一个厘清“对自己最重要的事物”的机会。在安逸的生活中。我们可能早就忘却了珍惜。忘却了每天一个拥抱。一句关怀的问侯;可是灾难一旦来临。让我们顿时清醒起来了。提示我们生命是如此的宝贵:我们不但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也要珍惜身边人的生命。每当灾难降临。可以发现很多家庭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了。很多朋友的联系也距离拉近了。因为逝去的人而令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人、身边的人;这也许就是“祸兮福所倚”的道理——就像一句谚语所说:“上天取去我们看为宝贵的东西。那是因为他要另外赐给我们更宝贵的。&

美国新闻的藏传佛教

rdquo;

  3.舍弃渺小的烦恼与困惑

  在灾难带来的生死震撼前面。我们有没有意识到困扰自己的那些小事情、小困惑突然都变得不值一提了呢?我们还好好的活着。这就是莫大的幸福——与那些哀失性命、失去至爱亲人的大悲痛、大不幸相比。那些“考试焦虑”、“找不到适合的工作”、“感到孤独”的小伤感、小情绪又算得了什么呢?我们往往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很多时候。灾难的发生。可以升华我们的承受能力。教我们学会真正的坚强。所以。我们不妨试着用同感灾难的心情。转移自己情绪的重心。跳出自己长久以来被困的狭小心事。看看它们有多么渺小。所以。灾难教会我们鄙视自己的脆弱。向灾难中的人们学习更多的坚强。

  4.从心灵出发有效的援助

  任何灾难发生之后。每个人所能贡献的虽然只是小小的力量。但对于灾难来说。都是一种弥补与援助。由于我们大部分人都不是受过专业救护训练的人员。毕竟无法冲到前线去救人。只能从遥远的地方用真诚的心念提供小小的帮助;但事实上对于灾难来说。心理上的波及面。往往比生理、物理上的还要大。所以我们的贡献。要从心灵出发。只要对于这场灾难的重建是良性的。都无妨去做。例如捐钱、捐物资等等。这些都是非常直接的帮助;而从心灵出发的助人行为。无论帮助的大小。都是一次有效的支持。灾难有时不仅教会我们团结。还能教会我们将身比己、将心比心。有效地去培养悲天悯人的情怀。正如谚语所谓“施比受更有福”。这确是不移的事实。

  二、无常的真正意义何在?

  唐朝永嘉玄觉禅师曾说:“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尽管目前的生活是如此美好。无常是终有一天会到来的。因为这是生命的实相!所以我们必须面对它、认识它、了解它、接受它。如此才能深入体悟佛法的真义。获得真正的解脱与自在。既然“无常”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那么无常的意义何在?

  (一)、“相续无常”和“刹那无常”

  “无常”。在佛教中作为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之一。指一切有为法。即种种因缘所生的万物。无论是物质的“色法”。还是精神的“心法”。都是生灭变化。不可常住的。从时间的角度。可分为“相续无常”和“刹那无常”。相续无常。指有为法在一期相续过程中。必有生、住、异、灭四个阶段。与其生前与灭后相比来看。似乎具有某种稳定性。这尤以人的生死最为明显。这也是人们普遍能体验到的一种“无常”。而刹那无常。是指在刹那之间也有生、住、异、灭的变化。从理论上说。这是对时间无限分割的必然结论;从现实中来说。则往往被人所忽略。但若仔细省察。也不难发现。如观察

近期佛教新闻

我们自己的念头时。会发现似乎有一束意念正在迅速飞逝。没有片刻的停留;当今科学对“微观粒子”运动速度的观测结果。也可以从某个角度证明物质世界的刹那生灭。

  (二)、《阿含经》中佛陀有关“无常、苦、空、无我”的开示

  1.色即无常。此即是苦

  由此可见。正因为无常的客观存在。所以有情生命的存在状态。其实是处于一种逼迫、束缚之中。依佛法而言。人的身心世界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所组成。而这五蕴的本质也是无常的、空的。所以佛陀说:“色即无常。此即是苦。”(《五蕴皆空经》)。有关佛陀对“无常&rdquo

长春佛教新闻

;的开示。在《阿含经》中多有记载。如《杂阿含经》第474经中。佛陀告诉阿难:“我以一切行无常故。一切行变易法故。说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复。阿难。我以诸行渐次寂灭故说。以诸行渐次止息故说。一切诸受悉皆是苦。”

  佛陀之所以如此教示弟子。目的就是希望策发他们的出离心。从而为获得真正的解脱做准备。从历史上看。的确不乏因无常而发出离心的修道者。如佛陀本人未出家前身为悉达多太子。曾出游四门因见人生、老、病、死而发心舍俗求道;安世高为安息国太子。幼以孝行见称。因其父亡而“深厌名器”。将王位让位给叔父。出家修行等等。

  2.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

  因体悟无常而出离并最终解脱的一个修行关键。就是对世间万事万物不再贪爱与追逐。一个修行人最初的出离心。可能只是对未来道路的一个初步选择。获得解脱的路途仍然遥远。若要从根本上破除对世界及自我已习惯了的爱执。就必须确切认识到。万法皆由因缘和合而生。缘聚即生。缘散即灭。其中并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实体;有的只是万缘的生灭。而缘亦待缘。是故毕竟皆空。“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杂阿含》第11经)。“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如是眼不实而生。”(《阿杂含》第335经)。

  因此。从无常、苦、空。而得出了“无我”;实证“无我”就是解脱的关键所在。因为“无常”并不直接地带来痛苦。必须还要与以万法为实有的观念相结合。或与“我”相联系才会产生这种效果。所谓因我而有爱。因爱而有取。因取而有执。因执而有种种的苦恼;而这也就是有情生命之所以流转的循环过程:“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蕴生。”人之苦恼的根源就在于“爱”与“取”。诚如佛陀所言:“人从爱欲生忧。从忧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佛说四十二章经》)

  3.如实观无常

  是故。如果我们要超越爱执及其必然带来的忧悲苦恼。那么就要如实地认识世界、认识万物的本质。这个过程也就是修行解脱的道路。所以佛陀不仅处处说无常。而且时时教人如实观无常。“无常者。是有为行。从缘起。是患法、灭法、离欲法、断知法。是名圣法印、知见清净。是名比丘当说圣法印、知见清净。”(《杂阿含》第80经)。而在佛教的观法之中。“四念处”的“观心无常”(其余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法无我”)可作为无常观或其延展;“观心无常”简单地说就是“内观心识念念起灭。刹那不住。无一常住不变之念。以对治误认受、想、行、识及世俗心理活动为实常不变的执着”。以观心无常的慧力。可对治“缘心执常”的颠倒妄见。另外。如《佛说八大人觉经》就明白指出:“第一觉悟。世间无常。国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阴无我。生灭变异。虚伪无主。心是恶源。形为罪薮。如是观察。渐离生死。”我们这个心无始以来。执着我们的身体。始终得不到解脱。这个执着就是障碍。障蔽我们的真性。什么是真性?真性一个是佛性。一个是法性。佛性就是我们的觉性。因为我们执着色、受、想、行、识为实有。所以我们无法出离。因此现在就要起观照。观照五蕴无我。从诸法无常的苦、空中体证无我。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解脱。也就达到了“涅槃”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了常与无常的不生不灭的、超凡入圣的境地。

  4.色、空不二的、立于中道的圆满教法

  那么。从修行境界上说。圣人与同处世间的凡夫有何分别呢?佛教认为。对凡夫来说。“受乐时增贪。

上海市佛教协会新新闻

受苦时增瞋。受不苦不乐时增痴。不仅身受苦乐。心亦沉溺于苦乐中并增长三毒”;对于圣人来说。“多闻于苦乐。非不受觉知。彼于凡夫人。其实大有闻;乐受不放逸。苦触不增忧。苦乐二俱舍。不顺亦不违”(《杂阿含》第470经)。可见。身受虽同。心受却异。关键在于圣人彻悟了诸法之虚妄不实。于是不会有任何的执着与挂碍。因而没有丝毫的烦恼与束缚。这就是菩萨的心境。

  “菩萨”。简单地说。是指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觉悟的人。菩萨发心。往往因为不仅感受到自身所受诸苦的煎迫。更扩而大之对众生生起的深切的怜悯与同情。从而产生了普渡有情的广大愿心。对于初发心。未断我执的菩萨来说。就必须要精进不懈地坚持六度万行。以达到利乐有情、令彼离苦得乐的目的。而《金刚经》中却一再强调。菩萨不仅要有广大彻骨的悲心。同时更要有对

中国佛教重大新闻

空性——无我的体认。圆融二者即要做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方称得上是真正的菩萨。所以。对于一个够资格的菩萨来说。随顺愿力与因缘而度化众生。是永无休竭的任务。

  结语、

  由此可见。佛陀的教法。其实是色、空不二的、立于中道的圆满教法。也就是即在无常中体验真常。从而超越常与无常;所以佛法修行的目的。并不是消积、避世。而是在摆脱无常的世间的当下。远离贪爱、执着与不正见。转五浊恶世为和乐清净的国土。如此的话。就能在无常中见真常。于苦难中见实相。于烦恼中现清凉。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8/08205533239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宽运法师:空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宽运法师:空难的启示与佛教的无常观;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391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