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盂兰盆节的佛教文化和历史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盂兰盆节的佛教文化和历史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盂兰盆节的佛教文化和历史
盂兰盆节的佛教文化和历史
盂兰盆节节日由来
道教节日能与传统民俗相应。主要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即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唐代官方的提倡。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求玄元皇帝(太上老君、老子)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已成为民俗节日。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汉人于中元节放河灯。道士建醮祈祷。乃是汉族传统民俗。佛教与道教对这个节日的意义各有不同的解释。道教强调孝道;佛教则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道家全年的盛会分三次(合称为“三元”)。认为“三元”就是天官、地官及水官“三官”的别称。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以及十月十五日各为三官大帝的诞辰。根据五杂俎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七月十五日称为“中元”。用以赦免亡魂的罪(中元法事是为亡魂赦罪。但是绝对不能完全解除罪孽。只是减轻了一些。希望他们早日安息。);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则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道教《太上三官经》云:“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一切众生皆是天、地、水官统摄”。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
佛教传入后。佛教徒根据印度一种佛教仪式追荐祖先。佛教也在这一天。举行超渡法会。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盂兰盆会”。盂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着、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于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施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因而中元节和盂兰盆会便同时流传下来。有关中元节的传说很多。道教最主要的为修行记中说“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阎罗王于每年农历七月初一。打开鬼门关。放出一批无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阳间来享受人们的供祭。七月的最后一天。重关鬼门之前。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阴间。
佛教盂兰盆节起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出自《大藏经》(由印度传入的佛理)。目莲救母的故事:佛陀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莲尊者。惦念过世的母亲。他用神通看到其母因在世时的贪念业报。死后堕落在的恶鬼道。过着吃不饱的生活。目犍莲于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给他的母亲。但其母不改贪念。见到食物到来。深怕其他恶鬼抢食。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无法下咽。目犍莲虽有神通。身为人子。却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请教佛陀如何是好。佛陀说:“七月十五日是结夏安居修行的最后一日。法善充满。在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奉僧众。功德无量。可以凭此慈悲心。救渡其亡母。目莲遵佛旨意。于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其母。其母亲终得食物。”这便是台湾普渡拜“好兄弟”的由来。
农历7月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霄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鬼节源于目莲救母的故事:“有目莲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莲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莲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莲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莲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莲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莲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莲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七月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
鬼节是哪一天?
第一种说法:
每年农历7月14日是中元节又叫鬼节或着叫盂兰节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节日。
中元节源自道教,后来佛教改为现现在俗称的鬼节。盂兰节在印度语中意指“倒悬 ” ,“倒悬 ”指的的是释迦十大第子目莲的母亲死后后受饿鬼之苦。不能吃东西。后后来得到释迦帮助。用百味五果供养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亲。所以现在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农 历 7月举行普渡会,现在叫鬼节。
一般来说古时候都不愿在这个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第二种说法:
关于鬼节的来历。传说地藏菩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阎王爷]。他的母亲去世后来到阴朝地府。被关在牢房里少不得受十八层地狱的种种折磨。地藏菩萨是个孝顺的儿子。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在七月十五这天竟恂私情。让看守牢房的小鬼偷偷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谁知这一开牢门不要紧。牢房中的小鬼们蜂拥而出跑到人间为害百姓。所以就有了“七月半。鬼乱窜”之说。那些跑回家乡的鬼纷纷向家人索要钱财以便回去用来生活和打通关节希望早日托生。后来人们把这一天就定为[鬼节]。
盂兰盆会又称“盂兰盆节”、 “盂兰盆斋”、“盂兰盆供”。是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佛说盂兰盆经》而举行的一种超度历代祖先的佛事。
据《盂兰盆经》记载。佛陀的弟子目犍连修炼得到六通(三乘之圣者得神妙不测无碍自在之六种智慧。称六神通。简称六通)。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就用道眼进行观察。不看则已。一看却今日犍连大吃一惊。伤心不已。他看到自己的母亲堕落在饿鬼道中受煎苦。瘦成—-幅皮包骨的形象。因此。目犍连马上用钵盛饭。借神通的力量。送给他母亲吃。他母亲接到钵饭。赶紧用左手遮钵。右手抓饭。谁知饭还没有送到嘴里。就在手中化成火炭。根本不能人口。目犍连看到母亲遭受如此之苦。而自己虽然具有一定神通。又不能救她。不禁大哭起来。赶紧跑去向佛祖求援。请求佛陀想法救拔自己的母亲。佛祖说: “你母亲罪业深重。凭你一个人的道力根本无法救助。要使你的母亲脱离苦海。必须依靠十方众僧的道力。”目犍连询问佛祖。怎样才能会集十方众僧来救拔他的母亲。佛祖告诉他:“七月十五日是众僧结夏安居修行圆满的日子。你应该在那天敬设盛大的盂兰盆供。用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依仗十方众僧的威神道力救你母亲脱离苦海。”目犍连谢毕佛祖。按佛祖所言在七月十五日。用百味饮食供养十方众僧。后来。依靠十方众僧的威神道力果然救其母亲脱离苦海。不再生在饿鬼道。于是目犍连又问佛祖。以后佛的弟子是否也可以通过盂兰盆供救度各人的父母亲呢?佛祖说:“从今以后。凡佛弟子行慈孝者。都可以在七月十五僧自恣时。佛欢喜日。筹措百味饮食。广设盂兰盆供。供养众僧。为现生父母增福延寿。为过去父母离苦得乐。这是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办法。”佛教徒举行的盂兰盆会就是根据这一记载而来。
关于盂兰盆会的含义。 《佛说盂兰盆经》的经题解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盂兰是梵语。意思就是倒悬;盆是汉语。指盛供品以为众僧之食的器皿。唐代慧净《盂兰盆经赞述》中就说: “名餐香俎在于盆内。奉佛施僧以救倒悬之
《佛说盂兰盆经》是西晋时期翻译到中国的。由于盂兰盆会实质上是一个“孝亲会”。因此它一传到中国就立刻受到提倡孝道的中国人的喜爱。南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次依据《盂兰盆经》的仪式。创设盂兰盆会。大开斋筵。广修盂兰盆供。供养十方众僧。 《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大同四年(538)。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义净译《释氏六帖》卷四十五说: “《宏明》云:梁武帝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由于梁武帝的大力提倡。民间各阶层人士无不效法遵行。以报祖德。到唐代时。每年皇家送盆到各官寺。献供各种杂物。并有音乐仪仗及送盆官人随行。 《法苑珠林》卷六十二《祭祠篇》记载此事说: “国家大寺。如长安西明、慈恩等等。……每年送盆献供种种杂物及与盆音乐人等。并有送盆官人。来者非一。”
不仅如此。唐代的盂兰盆供极为奢丽。往往饰之金翠。当时长安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蜡、花瓶、假花果树等。各竞奇妙。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倾城巡寺随喜。十分壮观。民间施主也到各寺献供献盆及种种杂物。宋元时代。盂兰盆会逐渐失去本意。不是以盆供僧。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元节》条所载。北宋时。盂兰盆供印卖《尊胜》、 《目连经》。又以竹竿斫成三脚。高三。五尺。上织灯窝之状。谓之盂兰盆。挂搭衣服。冥钱在上。焚之。构肆乐人自过七夕。便搬目连经救母杂剧。直至十五日止。观者倍增。著名词人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七也说: “七月中旬。俗以望日具素馔享先。织竹作盆盎状。贮纸钱。承以一竹。……谓之盂兰盆。”这样。寺僧就日募施主钱米。为之荐亡。后世更有放河灯、焚法船之举(用纸糊船形。船上糊有鬼卒等)。不断演变成了一种具有广泛而深刻影响的民间习俗。
盂兰盆会一般都是在阴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进行。时间一般为一天。其主要仪式可分为三个方面:净坛绕经、上盂兰盆供、众僧受食。在这些仪式举行之前。还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首先在举行盂兰盆会前数日要建立三坛:佛坛、普施坛、孤魂坛。将大殿打扫干净。准备各种供器。在坛上摆五行桌子。每行一张方桌。四张条桌。第一行方桌上供一锡钵盂饭。左右四张条桌并列十余盘果品;第二行中间供盂兰盆一座。以经彰名。表法殊胜。盂兰盆内叠放着甘美的熟蔬菜二十四色。两边的条桌上仍摆放果品;第三行中间方桌上供一大碗净水。碗内浸上几朵鲜花。两边的条桌仍然摆放果品;第四行中间方桌供一大瓶荷花。左右两边的条桌上依然摆放果品;第五行中间方桌供设香案。左右两边的条桌上搁放自恣僧的物品。在桌子的四边用木栅栏围住。防此食荤、酒人混入。南北两旁开小门。供参加盂兰盆会的僧侣和施主出入。在小门旁各派二人把守。犹今日之门卫。禁止闲人进入。在坛的四周贴上许多写有“此系清静供坛。恭迎三宝天神降临之所。各宣诚敬。凡饮酒契荤者莫入。”在山门上贴“盂兰盆盛会”的匾额。
早粥后。知客鸣大钟三下。禅堂用三板止静。这时所有参加盛会的僧人和施主搭衣持具进入坛内。二行者拿着引路旗。二悦众鸣引磬。首领执事八人执小旗。到方丈处分成两班。对面立定。鸣引磬四下。住持出来。不拜。二个引道旗的在小旗前。引磐在和尚前。一侍者执手炉。一侍者捧香碟。随住持后引道旗人坛。在坛的两角站定。住持到香案前拈香。维那举赞。众人唱和。这样盂兰盆会就正式开始了。
首先是净坛绕经。即绕诵盂兰盆经。先由住持绕坛。诵经曰: “目连启教。世尊宣扬。钵利罗饭利存亡。脱苦往天堂。妙乐无疆。孝行永流芳。南五香云盖菩萨摩诃萨。”如此反复三遍后。住持接手炉。问讯。侍者云: “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说三遍后。维那持净水杯。念净坛偈: “菩萨柳头甘露水。能令一滴遍十方。腥坛秽垢尽蠲除。加持坛场悉清净。教有密言谨当持诵。”这时四悦众在旁边的四桌旁。合掌高声同诵。引道旗到大殿台下。对面而立。小旗前行。和尚随后。侍者捧着香碟随行。班首随后。大众各执事按着次序而行。从大坛的右边绕上殿。从佛的右边绕而下。持咒洒净一匝。不止步。即诵《佛说盂兰盆经》。诵此三遍。绕坛诵经即停止。这时前来集会的僧众依照课诵的位置排好。住持到香案前。从侍者手中接手炉。大众跪下合掌。住持合掌。念祝词: “我等同孝志。修行净土因。忏除三障罪。报答二亲恩。存者获福寿。亡者得超升。同生安养国。度尽众冤亲。”祝词完毕。僧众一齐起立。都合掌。维那举“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十二拜; “南无文殊师利菩萨”三拜; “南无弥勒菩萨”三拜; “南五十方诸佛”三拜; “南五十方菩萨”三拜; “南无兰盆启教大目犍连尊者”三拜。跪拜完毕后。各自退回本处。收衣抽解饮茶用点。
饭茶用点完毕。稍过一会。只听得三下鸣钟之声。僧众都人坛礼佛三拜。住持拈香。维那举献供赞。众僧齐唱道: “兰盆会启。普度门开。恭迎三宝降临来。一一坐花台。唯愿慈哀。受我妙香
这样开始后。经过反复念诵。说明盆供的目的。表白心迹。并伴随着各种礼佛跪拜姿式。最后念“以此兰盆供善根。报答父母劬劳恩。存者福乐寿无疆。亡者离苦得超升。四生九有诸含识。八难三途苦众生。各各悔过洗瑕疵。尽蒙慈济出沉沦。”至此。 “上盂兰盆供”仪式即告结束。
最后是“众僧受食”仪式。上供完毕后。悦众将自恣僧物(佛教叫做檀越所施之物。如手巾、麻线鞋袜等类)安置在一处。这天斋堂外。铺设许多桌碗凳箸。以便客师受食。上供的普果菜。不论是来客还是本寺僧人。一律平等分配。斋堂的准备工作做好后。就开午梆。鸣大钟三下。住持搭衣持钵。先到斋堂坐下。大众搭衣持钵进斋堂坐齐。执事人先将果品分好。用完后。住持说:大众师先用供果。供果食用完毕后。才呜云板。执事人将兰盆疏菜及供饭。匀人大众菜内。行堂将饭菜盛好后。大众举钵。先念至“当愿众生”。之后马上改念“过去父母。七世超升。现在二亲。永无病恼。自他饶益存殁沾恩。永离恶道。究竟当乐”。念完后。住持要求大家行禅定。然后受食。默坐一会后。住持宣布说:大众受食。大众吃完后。维那站起来。将自恣物。如手巾、袜底、线带之类。放在一和尚的位置前。顶礼一拜。然后再同悦众将自恣物分作两盘。东西各行。从上至下分给大众。分完后。维那与悦众即归位。结斋完毕后。僧值说: “大众所食供果及自姿物。各自藏钵。或置袖内。”大众全部起立捧钵。各自照归本处。整个分会仪式全部结束。
这里依据的是收载在清释仪润《百丈丛林清规证义记》卷八的《兰盆仪轨摘要》。其目的是想将奉圣贤与济饿鬼统一起来。所谓“日献兰盆。恭敬三宝;夜施斛食。普济饿鬼”。就是释仪润的两全之道。在这套仪轨之后。还附有兰盆会约二十一条。其中有“斯会不拘道俗。皆可人会。念佛听经。但不许年少尼女人寺。恐坏名闻故”; “此会佛教。唯供三宝。放内坛不似水陆。兼列下堂”;“凡供事但取诚敬。不必伪饰富盛。亦不得惜钱物。苟简太甚。随人贫富。诚心而行。可也”等等。但是。对这套仪轨。各寺院遵行者不多。在民间仍多以荐亡度鬼为盂兰盆会的主要行事。
正因如此。在民间的盂兰盆会仪式就要简单多了。其程序一般是先立三坛。到七月十五日那天一清早。由六人组成的行法僧人。在以唢呐为主的吹奏声中。开始粉墨登场。最前面的是“导师”。即仪式主持人。手持铃(铎)。坛上放有如意尺(戒尺);后面五位分别手持大鼓、木鱼、引磬、铛不、铪子、小手鼓等。首行开始“演净”。即先净坛后开坛。对佛坛诵真言如《大悲咒》《十小咒》等。外加《心经》。再念写在红纸上的疏文。求佛菩萨下界来指导。普施坛上供品最多。一般以读《心经》和该经后的《三真言》净坛。孤魂上设有莲位牌。多少不限。净坛后行。
“引魂”仪式。读写在黄纸上的疏文。引鬼魂人坛。读疏文后。诵《心经》《往生咒》《三真言》。最后。由主办此会的功德主在开会的布告通知“榜”上用朱笔点一下。开坛即告结束。接着“拜忏”。大多依照《慈悲水忏》中所载仪礼行事。此书分三卷。一般上午读上卷。下午读中下两卷。分三次进行。在这中间还穿插着中午的上供与斋僧。晚上开始“普施”。其活动主要以放一台焰口为事。最后放河灯、烧法船。烧纸糊的“灵房”。整个活动就在一片火光中结束。放河灯的目的是普渡水中鬼魂。河灯的形状一般为莲花办形。里面放置纸灯笼。在里面点上小蜡灯。放人缓缓流动的河水或湖水之中。一时间河中犹似繁星点点。摇曳闪烁。十分生动有趣。给整个法事留下了不尽的思念和遐想。烧法船是为了让鬼魂依此升人佛国;烧灵房则是趁地狱门开、孤魂游荡之际。把亡人在另一世界生活的住房及仆人、日用品寄送过去。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8/08401733267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盂兰盆节的佛教文化和历史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盂兰盆节的佛教文化和历史;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38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