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云门宗禅诗研究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4-16 00:5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云门宗禅诗研究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云门宗禅诗研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云门宗禅诗研究

云门宗禅诗研究
云门宗禅诗研究

  文/吴言生

  云门宗宗风陡峻。以简洁明快、不可拟议的手法破除参禅者的执着。返观自心。云门宗既不像临济那样棒喝峻烈。也不像曹洞宗那样丁宁绵密。而是以激烈言辞。指人迷津。剿绝情识妄想。《人天眼目》卷2云:“云门宗旨。绝断众流。不容拟议。凡圣无路。情解不通……孤危耸峻。”云门曾作颂示学人:“云门耸峻白云低。水急游鱼不敢栖。入户已知来见解。何劳再举轹中泥。”〔1〕充分表露了云门耸峻、 机用迅疾、不容拟议的特性。禅林中往往以“云门天子”、“云门一曲”表示云门宗风。云门曲原为华夏古曲。曲调艰深。歌者难咏唱。闻者难领受。禅林遂用来转指难于理解的云门宗风。云门宗接化学人。犹如天子的诏敕。一次即决定万机。不得再问。令人毫无犹豫之余地。因而又有“云门天子”之称。

  云门宗的要义与菁华集中体现于“云门三句”。文偃曾示众:“函盖乾坤。目机铢两。不涉世缘。作么生承当?”众人无对。遂自答:“一镞破三关。”“函盖乾坤”指绝对真理遍布天地之间。函盖整个宇宙;“目机铢两”指师家为断除学人烦恼妄想。超越语言文字。促使学人内心顿悟;“不涉万缘”。指师家应机说法。施行活泼无碍的化导。后来云门法嗣德山缘密汲取云门三句精髓。改其语为“函盖乾坤”、“截断众流”、“随波逐浪”。禅林或称为德山三句。〔2 〕由于它广为云门宗禅人所用。因此习惯上仍称为云门三句。并被誉为云门剑、吹毛剑。对“云门三句”的内涵。吕澂先生以法眼文益的《宗门十规论》“韶阳则函盖截流”为出发点。从理事关系上来加以说明。认为云门三句中。重要的是前两句。即函盖乾坤、截断众流。指出韶阳将函盖喻为理。将截流喻为事。“作为理是普遍的。合天盖地;从每一事上看。即如截流只是一个断面。因此。理就是整个。事就是断面。”〔3〕实际上。云门三句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并无主次之分。对于理解云门宗禅学思想与禅诗美感特性。云门三句的每一句都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一、“函盖乾坤”的诗禅感悟对“函盖乾坤”。云门宗人有如下阐说:“天上有星皆拱北。”〔4〕“乾坤并万象。地狱及天堂。物物皆真见。头头用不伤”。〔5〕“日出东方夜落西”。〔6〕“匝地普天”。〔7〕“合”。〔8 〕在云门宗看来。现象界的乾坤万象。上至“天堂”。下至“地狱”。都是真如的显现。由本体变现而来。因此。事事物物。无一不是真如“妙体”。犹如所有的星辰都朝向北斗。道无所不在。匝地普天。山河大地即是真如。这是汲取了华严宗理事互彻、事事无碍的精髓。理在事中。事体现着理。而又各具个性。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由此发出云门宗一系列诗意的感悟。

  1、山水真如云门宗以“山河大地”为“西来意”。〔9〕以“青青翠竹。 郁郁黄花”为“随色摩尼珠”。〔10〕以“芭蕉叶上三更雨”为“云门一曲”。〔11〕山河大地、翠竹黄花、蕉叶雨珠都是绝对本体的显现。山山水水悉真如。“月白风恬。山青水绿。法法现前。头头具足”。〔12〕只要以一颗纯明无染的素心去对应。便会沐浴在自然物象静谧而明洁的光辉里。在风月山水之中感受到永恒绝对的本体。并获得“秋云秋水。看山满目。这里明得。千足万足”〔13〕的圆满自足。云门宗指出。对山水真如的感悟。不仅有一双慧眼。还要有一双慧耳:

  蜀魄连宵叫。 终夜啼。圆通门大启。何事隔云泥?〔14〕由般若智所体证的真如。圆满周遍。作用自在。且周行于一切。是为圆通。既然日夜啼叫的杜鹃、莎鸡。都在开启着遍满一切的悟入门径。为什么还触目不会道。与了悟有云泥之隔?云门宗对见桃花悟道的灵云禅师甚为推崇:“春山青。春水绿。一觉南柯梦初足。携筇纵步出松门。是处桃英香馥郁。因思昔日灵云老。三十年来无处讨。如今竞爱摘杨花。红香满地无人扫。”〔15〕虽然山青水绿。桃红似锦。但像灵云那样颖慧超悟的人实在太少。因为众人都沉溺于“摘杨花”的玄想沼泽中去了。为了纠正这一偏颇。云门宗禅诗注重对自然物象作即物即真的感悟:“夜听水流庵后竹。昼看云起面前山。”〔16〕“秋风声飒飒。涧水响潺潺”。〔17〕物象飘逸空灵。心境淡泊悠闲。在云门宗看来。纯净明洁之物显现着真如。秽浊不洁之物也同样显现着真如:“清净法身”就是“花药栏”。〔18〕它“满眼是埃尘”。〔19〕“本来人”也是“风吹满面尘”。〔20〕不论洁物秽物。同样是大道的显现。大道触目现前。参禅者却舍此他求。殊不知真如佛性如同满月。乾坤六合都沐浴着它的光芒。条条大路都通达了悟之境。“八万四千深法门。门门有路超乾坤。如何个个踏不着?只为蜈蚣太多脚”。〔21〕只要悟入任何一则法门。都可立地成佛。可人们偏不脚踏实地。心神散逸。利舌巧口。沉醉于禅机问答。站在门外。不得其门而入。不知佛祖得到的禅悟极境。是“门掩落花春鸟啼”〔22〕的宁谧内敛、生机远出的内证境界。因此。云门感叹:“世界与么广阔。为甚么钟声披七条?”〔23〕世界久远广袤。参禅者要沐浴自然的灵光。挹取天地的清芬。洗涤尘襟。如果只是在晨钟暮鼓里披衣枯坐。求佛求法。就会昧却了眼前的大好景色。与大道当面蹉过。

  2.日用是道从客观外境来说。山河大地皆是真如;从主体的生命体验方式来说。无所不在的道也存在于禅者的日用之中。学人问节诚禅师“卷帘当白昼。移榻对青山”两句杜诗的涵义。禅师让他把净瓶拿过来。说这就是“卷帘当白昼”。之后又让他把净瓶放到原来的地方。说这就是“移榻对青山”。〔24〕杜诗原意是用卷帘移榻表示对山水自然的爱好。禅师对它作公案式的诠释。“白昼”、“青山”被置换成了起居动作。云门曾征引《法华经》“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之语来开示学人。一切世间法。都是佛法。并不一定要脱离人世。超尘绝俗。到深山冷庙里枯坐苦修。才是佛法。日常生活的各种形态。同形而上的大道。并不抵牾。这是《法华经》的菁华。云门宗汲取佛教经典的精髓。强调在生活中体验大道。在“钵里饭。桶里水”中体证“尘尘三昧”。〔25〕三昧是一个人的心境完全与某物混然而成为一体时的境界。透过钵饭桶水这些生活细节。可以体证到一切简单化到极点、纯一化到极点的禅心。雪窦颂“钵里饭。桶里水”说:

  钵里饭。桶里水。多口阿师难下嘴。北斗南星位不殊。白浪滔天平地起。拟不拟。止不止。个个无裩长者子。

  诗意谓纵是再善谈辩的人。也对钵饭桶水“下嘴”不得。因为它是如此的不容拟议。犹如

德宏新闻头条佛教

北斗依旧在北。南星依旧在南。山只是山。水只是水。如果寻思拟议。即是平地起波澜。宛如《法华经》中那个不知自家本有无价珍宝。却外出流浪。穷得连裤子都没得穿的长者子一样。昧失了宝贵的自性。由此出发。云门宗指出。“吃粥吃饭”就是悟入的途径。参禅者的修行并没有什么特别注重的细目。平常生活。像吃饭穿衣、屙屎送尿等行住坐卧。乃至任何语默动静、造次颠沛之间。无不是修行的时节、沙门的德目。在日常的生活中。显露着大道:“白云断处见明月。黄叶落时闻捣衣。”〔26〕最平凡的日常生活。含蕴着纯真的意趣。是参禅悟道的真正切入之处。“着衣吃饭”、“斋余更请一瓯茶”是一天十二时中体悟佛法的最佳时机。〔27〕“十字路头”的人就是“佛”。“三家村里”的人的行为就是“法”。〔28〕“除却着衣吃饭。屙屎送尿”。并没有别的奇特之事。如果舍此他求。就是妄想。应坚决予以拂却。〔29〕云门宗还特别重视平凡恬淡的平常心。主张返奇特于自然。凡圣一如。净秽不二。云门宗的俗家弟子赵拚年老致仕。亲旧里民。遇之如故。遂作高斋以自适。题诗见意:

  腰佩黄金已退藏。个中消息也寻常。世人欲识高斋老。只是柯村赵四郎。〔30〕高斋老。不复是往日的显宦。而只是普普通通的“赵四郎”。云门问僧:“古佛与露柱

佛教法治新闻

相交是第几机”。又自代云:“南山起云。北山下雨。”〔31〕“古佛”指释迦牟尼佛。乃至诸佛、历代祖师等。“露柱”指现前种种事物。“机”为机关、机用、机法。禅语中多指心的作用。诸佛诸祖的奥妙世界。与现前浅易可识之事相。看似截然无关。一旦亲切相契。就浑然一体而无所分别。此时应当以“南山起风。北山下雨”式的禅悟心灵来感应。从空的立场看。自他不二。平等即差别。差别即平等。是个物和个

佛教美国大选的新闻报道

物相即相入的“事事无碍法界”。因此。南山的云和北山的雨是不二的。犹如古佛世界和常人生活的不二不一。雪窦颂为:“南山云。北山雨。四七二三面相睹。”西天二十八祖与东土六祖。各有各的生存时空。互不相干。犹如南山与北山的云雨本无交会互涉的可能。但从东西相即、南北一体的完整世界来看。就自然能够证悟亲切相交、一体无别的世界。既然平凡的世界与了悟的世界无二。深入平凡世界的烦恼之中。亦可证得菩提。因此。云门宗主张纵身烦恼之流。“十字街头闹浩浩地。声色里坐卧去。三家村里。盈衢塞路。荆棘里游戏去”。〔32〕“美玉藏顽石。莲华出淤泥。须知烦恼处。悟得即菩提。”〔33〕在污浊、痛苦之中。获得生命的灵性升华。

  3.水月相忘道无所不在。通过种种声色表现出来。而世人由于眼耳等感觉器官的粘着性。妨碍了悟道:“风雨萧骚。塞汝耳根。落叶交加。塞汝眼根。香臭丛杂。塞汝鼻根。冷热甘甜。塞汝舌根。衣绵温冷。塞汝身根。颠倒妄想。塞汝意根”。〔34〕六根胶着外物。对诗禅感悟形成了障蔽。“参玄之士。触境遇缘。不能直下透脱者。盖为业识深重。情妄胶固。六门未息。一处不通”。〔35〕因此。云门宗主张剔除感官的粘着性。主张由声色悟道。强调彻悟的无差别一如境界:“闻声悟道。见色明心。观世音菩萨将钱来买胡饼。放下手却是馒头”。〔36〕香严禅师聆闻击竹之声而悟道。灵云禅师见桃花盛开而悟道。超声越色。饮誉禅林;观世音菩萨买胡饼。一放手却是馒头。也是对声色的超越。胡饼与馒头原本互不相干。代表人们以思量作用所认识的现象界的差别相。然而在全然了悟如观世音菩萨的眼里。早已断除所有对立的差别见解。而臻于一如之境界。可谓声色并悟、根尘透脱。剔除了六根的粘着性。就能产生“六尘不恶。还同正觉”的翻转。〔37〕就能对境无心。应物而不累于物。无心于任何事相。从而成为无心合道的解脱人。体现云门宗无住生心的美学范式是水月相忘。表现了云门宗涤荡六根粘着性所获得的澄明感悟:

  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38〕志璇禅师也开示学人:“竹影扫阶尘不动。月穿潭底水无痕”。〔39〕般若是无我无心的无分别智。以无心明月映照无心潭水。即可产生水月相忘式的审美感悟。这种水月相忘式的审美感悟。来自于云门宗对《楞严经》的修养。《楞严经》卷10谓:“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来无所粘。过无踪迹。虚受照应。了罔陈习。唯一精真。生灭根元。从此披露”。参禅者臻此境界。看世间万事万物。如同大圆镜中映现万物。如灯光照彻万象。物来斯应。影去不留。只有对境无心。方可摆脱六根的粘滞性。从而使性水澄明。得到自性的明珠。一旦起心动念。澄明心湖掀起滔天巨浪。就不能进行审美观照。心如娴渊静水。即可产生水月相忘式的观照。在此观照中。主体与客体全然泯除了对立。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圆融。云门宗对生死的感悟。鲜明地体现了水月相忘的特质。法明禅师诗云:

  平生醉里颠蹶。醉里却有分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40〕法明悟后返乡。经常喝得大醉。歌柳咏词数阙。临终前诵柳词作诀。所谓“醉”。即是将世俗的观念摒除。使禅悟主体得以全神贯注地、不带功利眼光地静观物象。但此时并非噩然无知。而是“却有分别”。一切都明历历露堂堂。这是无分别的“分别”。酒醒之时。即是生命的圆成解脱之时。观照主体与观照对象浑然相融。打成一片。“杨柳岸晓风残月”既是清纯自为的自然法性。也是圆成蝉蜕的本来面目。

  二、“截断众流”的诗禅感悟对“截断众流”。云门宗人有如下“解说”:“大地坦然平”。〔41〕“堆山积岳来。一一尽尘埃。更拟论玄妙。冰消解瓦摧”。〔42〕“铁山横在路”。〔43〕“佛祖开口无分”。〔44〕“窄”。〔45〕“截断众流”指截断奔驶疾驰的情识心念。指示参禅者不要用语言意识把握真如。而要返照自心。以获得顿悟。普安道之颂。意为不管参禅者带来多少难题。一个真正的禅师对它们都视如尘埃。随便用一个字或一句话就把问题打回去。如果学人还想开口论玄论妙。就用更峻烈的手段使他的情识计较冰消瓦解。云门多用一字关。最能体现截断众流的特色。通过答非所问的一字。如铁山横挡在面前。使参禅者湍急奔泻的意念之流陡然中止。即使是佛祖也无法开口。在窄不通风的关口。让参禅者离开原来的思路。于片言只语之际。超言脱意。消除知见妄想。扫荡情识。彻见本来。云门宗反复强调。参禅求道只能返求诸己。不能向外求觅。向外求觅。只能拾人牙慧。言语只是师家用来开示学人的方便。“凡有言句。尽落有无”。〔46〕任何言语。只要有意路可寻。都落入了相对的二分法之中。是死语而不是活语。为了获得般若体验。必须摒弃对言语的执着:“承言者丧。滞句者迷”。〔47〕守亿禅师诗云:

  马祖才升堂。雄峰便卷席。春风一阵来。满地花狼籍。〔48〕马祖禅师刚刚升堂准备说法。百丈禅师即卷起坐席表示法会已终。百丈这种作略。犹如一阵春风。将言辞的浮华吹落净尽。在云门宗看来。师家的引导只是开悟的方便。开悟之后。便不再需要师家的开示。云门宗还提出了“参活句。不参死句”原则。正面阐释佛理的句子乃至于公式化的举止称为“死句”。不涉理路、绕路说禅而看不出意义的句子才是“活句”。参活句旨在使人不执着于语言文字、举止本身的意义。明白佛性的不可解释性:

  黑豆未生前。商量已成颠。更寻言语会。特地隔西天!〔49〕“黑豆”是文字的形象比喻。当语言文字还没有形成之前。只要生起了意识“商量”。就与大道乖离。如果再咬嚼言句。与见性更是遥隔西天。因为活句根本就不能凭意识情念去参究。参活句。即是要使参禅者“去却担凳。截流相见”。〔50〕回归于不容情尘意垢的前语言境域。由截断众流。生发出云门宗禅诗的一系列美感特质。

  1.把断牢关僧问云门“不起一念”还有没有过失。云门对以“须弥山”。 〔51〕起念固然是过。但溺于“不起一念”之念。仍然落入了分别妄想。 仍是意念之流。所以云门予以截断。谓其过之大。犹如须弥山一般。旨在使学人远离有过、无过等对立二见。僧问云门如何是“超佛越祖之谈”。云门对以“胡饼”。〔52〕雪窦颂云:

  超谈禅客问偏多。缝罅披离见也么?糊饼 来犹不住。至今天下有淆讹。

  很多参禅者都喜欢问什么是超佛越祖之谈。问话之中有大大小小的缝罅。

沈阳佛教新闻

所以云门用胡饼拦缝塞定。问话者犹自不肯停止。继续问“胡饼与超佛越祖之谈有什么交涉”。被胡饼蓦口塞住。仍然不肯回光

佛教领导的新闻

返照。以至于后来的参禅者。只管向胡饼上寻思猜测。自误误人。云门之答。是绝不容思量分别的截流禅机。又僧问云门“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时如何。云门对以“倒一说”。〔53〕“机”是能观之心。“事”是所观之境。心与境即主观与客观。目前能见之机与事容易分辨。但客观未生、主观未起时的机与事则难以度量。故云门以“倒一说”作答。“倒”即颠倒。僧人舍却目前的事机而问未发生的事机。既然是未发生的事机。则心与境尚未接触。因此这句问话的本身就是颠倒之见解。云门示众:“十五日以前不问汝。十五日以后道将一句来。”又自答说:“日日是好日”。〔54〕“十五日”并不是指特定的日子。而是云门借来扫除学人对于“十五”等数字所代表的千差万别之妄想。凡大小、长短、方圆、迷悟、凡圣等等的相对概念。都是差别。因此传统上根据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作出的对于时间的划分。并进一步依之来判定吉凶祸福的作法。亦是凡夫的妄想分别。在悟者看来。日由东方出。月有盈虚时。万古如一日。本无好歹别。所以云门说“日日是好日”。每日皆为举扬佛法、修行办道的吉辰佳日。云门之答。旨在截断学人的差别妄想。揭示修行须在当前时刻的禅理。云门宗截断众流的手法还通过多种机法表现出来。如僧问“从上宗乘。如何举扬”。子祥对以“今日未吃茶”。〔55〕是以平凡截奇特;“世间所贵者。和氏之璧、隋侯之珠。金山唤作驴屎马粪。出世间所贵者。真如解脱、菩提涅槃。金山唤作屎沸碗鸣”。〔56〕是以贱截贵。以贵截贱;“未必是松一向直。棘一向曲。鹄便白。乌便玄。洞山道这里也有曲底松。也有直底棘。也有玄底鹄。也有白底乌”。〔57〕是以曲截直。以黑截白;僧问云门如何是佛。云门对以“干屎橛”。〔58〕是以秽截净。指示学人应当超越净、不净的对立。用纯一无杂之心参究。方能开悟。这是险绝的云门禅法。旨在破除学人对“什么是佛”的迷执。只要了悟本体心性。就不必外求。凡有外求。即是妄想。即是干屎橛。

  2.意象对峙为了截断思路。云门宗设置了触背关:“若道是拄杖。瞎却汝眼;若道不是拄杖。眼在甚么处?”〔59〕通过是与非的意象对峙。将人们的思维逼到绝境。只有突破触背关。才能跃入“识情难测”的“非思量处”。〔60〕非思量处。不落相对有无之境。禅师往往用唐诗意象来加以呈现:“野蒿自发空临水。江燕初归不见人”。〔61〕“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62〕深禅师举出“白鹭下田千点雪。黄莺上树一枝花”两句。僧人正想议论。禅师立即打了他一座具。〔63〕不触不背。感悟到的景色是脱落了情尘意垢的现量之境。“天地之前径。时人莫强移。个中生解会。眉上更安眉”。〔64〕存在于“天地之前”的现量之境。没有二元意识居存的余地。所有在天地既分之后看似对立的意象。在这里都并存不悖。“非夷所思”:

  井底生红尘。高峰起白浪。石女生石儿。龟毛寸寸长。〔65〕黄昏鸡报晓。半夜日头明。惊起雪师子。瞠开红眼睛。〔66〕对峙的意象并存不悖。是摒除了情尘意想的现量境。既然摒除了情尘意想。意象的对峙与意象的和谐并无区别。因此。云门也特别强调意象的和谐性:“诸和尚子莫忘想。天是天。地是地。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67〕云门将“九九八十一”作为感悟禅法的“向上一路”和“最初一句”。〔68〕并指出“见拄杖但唤作拄杖。见屋但唤作屋”。〔69〕学人问禅师什么是“透法身句”。禅师以“上是天。下是地”作答。〔70〕也是截断众流。让他莫妄想。

  三、“随波逐浪”的诗禅感悟对“随波逐浪”。云门宗释为:“春生夏长。”〔71〕“辩口利舌问。高低总不亏。还知应病药。诊候在临时”。〔72〕“船子下扬州”。〔73〕“有时入荒草。有时上孤峰”。〔74〕“阔”。〔75〕“随波逐浪”既有春生夏长、船子下扬州的随缘适性。又有应病与药、或深或浅的随机接引。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阔”。随缘天地宽。应机天地阔。由此生发出云门宗禅诗随缘适性、随机接引的美感特质。

  1、随缘适性云门宗“有时孤峰顶上啸月眠云。有时大洋海中翻波走浪。有时十字街头七穿八穴”。〔76〕表示随缘适性的禅诗。以散圣《西来意颂》为代表:

  因僧问我西来意。我话居山七八年。草履只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长流上涧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床前。〔77〕“‘草履只栽三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盖谓平常心是道。饥来吃饭。困即打眠之意。……‘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以白云喻‘色界’。明月喻‘自性’清净。参透色界。方诸翳尽去。本性清净。圆融顿现。如明月一轮。当窗朗照也”。〔78〕这首诗的精髓。是“但自无事。自然安乐。任运天真。随缘自在”。〔79〕云门宗对随缘生活尤为看重:“枕石漱流。任运天真”。〔80〕云门宗将“长连床上吃粥吃饭”作为“十二时中”应有的“用心”。〔81〕将“光剃头。净洗钵”作为“十二时中”应有的“履践”。〔82〕将“早朝不审。晚后珍重”作为“平常心”。〔83〕都揭示了佛法就在平常日用之中。这是一种简单化纯一化至极的生活。“放却牛绳便出家。剃除簪发着袈裟。有人问我西来意。拄杖横挑啰哩啰”。〔84〕在无意义、无音韵的曲调中。呈露出最深遽的意义和最圆整的韵律。对随缘自适的生活方式。云门宗禅诗通过饥餐困眠的隐士、自在的渔人、快乐无忧的牧童来表现:“旋收黄叶烧青烟。竹榻和衣半夜眠。粥后放参三下鼓。孰能更话祖师禅”。〔85〕饥餐渴饮。纯乎天运。“渔翁睡重春潭阔。白鸟不飞舟自横”。〔86〕以渔人息却机心。酣睡于浩渺春潭。沉醉在天地恬静之景中的图象。生动地表达出参禅者了悟之心。云门宗诗中的牧童形象。更是随缘自适、快乐无忧的范型:

  雨后鸠鸣。山前麦熟。何处牧童儿。骑牛笑相逐。莫把短笛横吹。风前一曲两曲。〔87〕寒气将残春日到。无索泥牛皆 跳。筑着昆仑鼻孔头。触倒须弥成粪扫。牧童儿。鞭弃了。懒吹无孔笛。拍手呵呵笑。归去来兮归去来。烟霞深处和衣倒。〔88〕不用求真。何须息见。倒骑牛兮入佛殿。羌笛一声天地空。不知谁识瞿昙面。〔89〕这是一幅幅野趣天机牧牛图。在成熟的秋节或和暖的春天。新雨鸠鸣。秋山麦熟。烟霞深处。天地皆空。牧童们嬉笑相逐。吹笛、弃笛。弃鞭、拍手。和衣眠云。倒骑牛背。不识佛祖。无妄无真。与无索泥牛、天然野趣浑成一体。个体生命与宇宙法性圆融互摄。随缘任运。一片化机!

  2、对机接引圆悟解释“随波逐浪”说:“若许他相见。从苗辨地。因语识人。则随波逐浪也。”云门宗一方面斩断语言葛藤。不立文字;一方面又顺应学人的根机用语言接化。不废文字。所谓“山僧不会巧说。大都应个时节”。〔90〕缘密禅师《委曲商量》云:

  得用由来处处通。临机施设认家风。扬眉瞬目同一眼。竖拂敲床为耳聋。〔91〕适应学人的根机而施行的种种方法手段(“临机施设”)。像“竖拂敲床”这类禅机接引。都是为着不明大法者(“耳聋”)权且设立的方便而已。云门宗应机说法。十分注意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随物应机。不主故常”。〔92〕云门示众云:“药病相治。尽大地是药。那个是自己?”〔93〕尽大地无不是法。宇宙全体都是法。物物全真。头头显露。药病相治。乃是方便施设。纵是世尊四十九年说法。也是应机施教。应病与药。是一种寻常施设的手段。尚非根本法的直示。僧问云门什么是超佛越祖之谈。云门说:“蒲州麻黄。益州附子。”蒲州麻黄。益州附子。都是道地的药材。云门意谓要回答什么是超佛越祖之谈。得看具体情况。对症下药。在禅宗语录中。对什么是祖师西来意、什么是佛之类的回答。千奇百怪。不但每一个禅师的答案互不相同。而且同一禅师对不同学人的回答也互不相同。甚至同一禅师对同一学人的回答也先后不同。这正是由于随波逐浪的缘故。

  “云门三句”虽然各有其强调的重点。但这仅是方便权宜而已。云门同时又强调“一镞破三关”。示众答问。往往出以一字或一句。而在一字或一句中。又含有“三句”之意:“云门一句中。三句俱备。盖是他家宗旨如此”。〔94〕“云门大师。多以一字禅示人。虽一字中。须具三句”。〔95〕如云门用“花药栏”表示清净法身。既表露了清净法身遍于一切处。大道无所不在。是函盖乾坤的第一句。又是对学人清净意念的铲除。是截断思维之流的第二句;同时又对机接引。是随波逐浪的第三句。又如志璇禅师的诗:“瘦竹长松滴翠香。流风疏月度炎凉。不知谁住原西寺。每日钟声送夕阳”。〔96〕既有松竹风月钟声夕阳皆菩提的第一句。又有全然忘机超越物我的第二句。又有日日好日随缘适性的第三句。同时。它又不是三句中任何一句所能包括得了的。跳出三句外。不在阶级中。从而臻于脱落身心、廓尔忘言、圆机自远的澄明悟境。由此可见。一即三。三即一。云门三句的诗禅感悟。通过诗歌形象表现出来。形成了山水真如、日用是道、水月相忘、把断牢关、意象对峙、随缘适性、对机接引的美感特质。为古典诗学园苑增添了一笔丰厚的遗产。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4/09/112437335097.html

以上是关于云门宗禅诗研究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云门宗禅诗研究;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356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