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星云大师一生弘法 念念于心为佛教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4-09 00:2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星云大师一生弘法 念念于心为佛教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星云大师一生弘法 念念于心为佛教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星云大师一生弘法 念念于心为佛教

佛教本来就是人间的。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弘法在人间。所以名为“人间佛教”。并不是说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也没有所谓新、旧佛教的分别。只要是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有助于增进人生幸福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

「佛教」星云大师一生弘法 念念于心为佛教
「佛教」星云大师一生弘法 念念于心为佛教

星云大师。江苏江都人。1927年生。1938年于南京栖霞山礼宜兴大觉寺出家。出家70余年。在全球创建了200余所寺院。其中美国西来寺、澳洲南天寺、非洲南华寺、巴西如来寺等均为当地第一大寺。此外还创办了16所佛教学院、多所美术馆、图书馆和出版社。50余所中华学校等。先后创办西来大学、南华大学、佛光大学、南天大学等。撰有《释迦牟尼佛传》、《佛教丛书》、《佛光教科书》、《往事百语》、《佛光祈愿文》等。总计2000余万字。被译成英、德、日、韩、西、葡等20余种文字。

2014年9月14日晚。在江苏宜兴大觉寺内。记者见到了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一袭黄袍、一串念珠。他满脸安详地坐着轮椅进入接待大厅。已入耄耋之年的星云大师。仍然思绪清晰、精神饱满。当天他在南京出席了两个活动。路上车旅劳顿。晚上特意挤出时间接受采访。让记者倍受感动。

一生弘法 尽好出家人本分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一生弘法。历尽艰辛。在您弘法最艰难的时候。支撑您的信念是什么?回顾您的一生。您有什么感触?

星云大师:坦白说。我没有觉得什么困难。我只是尽心而已。虽然在我一生的弘法历程中。遭遇到很多阻扰。但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人家不能理解的。我就多做几次说明。比如。我们在美国洛杉矶建立西来寺时也不是那么容易。仅公听会就开了6次。协调会开了100多次。前后经历了10年时间才建成。回顾我的一生。我并没有很大的志愿。说要复兴佛教、福利天下。我不敢承担这许多慈心悲愿。但自从我出家以后。念念于心的就是“为了佛教”。为了佛教。我应该本分地做好一个出家人;为了佛教。弘法上的辛苦。也不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为了佛教。我要注意己身的威仪。行立坐卧要庄严;为了佛教。我要自我充实。不可以让人轻视出家人;为了佛教。我讲话要诚恳。不能任意乱说;为了佛教。有人批评佛教。我要写文章护法;为了佛教。我要办教育、办文化、办慈善事业等。其实这点小小的事业。也谈不上对佛教有多大贡献。为大众服务。就要尽我的本分。

《中国社会科学报》:出家70多年来。祈愿一直是您每天必有的修行。您为谁祈愿。不同人生阶段的祈愿有发展变化吗?

星云大师:过去的信者向佛陀祈愿。大部分都是向佛陀提出要求:请佛陀给平安、赐幸福。保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却很少关怀社会、关怀别人。记得20岁左右。我与一般人一样诚心祈福。祈求佛陀加持。赐给我慈悲、智慧、勇气、力量。心里也觉得这是理所当然。到了30岁。忽然感到自己太自私了。每天向菩萨求这求那。都是为了自己。我应该要为师长、父母、朋友祈愿。希望他们能够幸福平安。我想我应有所进步。不再自我索求。而是为别人祈求。

慢慢地。到了40岁。有一天反观自照。觉得还是不对。只是为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祈愿也太狭隘了。应该要再扩大。又改为:希望佛陀为世界带来和平。为国家带来富强。为社会带来安乐。为众生带来得度的因缘。每次祈求完后。心中欣喜。觉得自己在修行上又更上一层楼了。50岁时。又觉得不够圆满。因为每次都要求佛陀去帮助别人幸福平安。难道我就不能向佛陀学习。为世界众生服务、为他们解除烦恼忧悲、为他们带来平安幸福吗?所以。到60岁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效法诸佛菩萨“代众受苦。难行能行”。于是我向佛陀告白:慈悲伟大的佛陀。让我来担当天下众生的苦难。您可以测试弟子是否能承受世间人情的辛酸冷暖。帮助众生安乐。实践佛陀的大慈大悲。学习佛陀的示教利喜。这时候我才真正觉得我的祈愿进步了。

“人间佛教” 增进人生幸福的教法

《中国社会科学报》:针对佛教的迷信化与神鬼化倾向。过去太虚大师、印顺法师、赵朴初居士都主张“人间佛教”。您的一生也致力于推动“人间佛教”。什么是“人间佛教”呢?

星云大师:佛教本来就是人间的。佛陀出生在人间。修行在人间。成道在人间。弘法在人间。所以名为“人间佛教”。并不是说它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也没有所谓新、旧佛教的分别。只要是佛说的、

德格县佛教活动新闻

人要的、净化的

甘谷县佛教新闻

、善美的。有助于增进人生幸福的教法。都是“人间佛教”。

“人间佛教”就是在家中父慈子孝。在社会上人我和谐。在国际间平等和平。人人本着佛法的慈悲智慧。彼此尊重包容。欢喜融合。真心实意相待。共创圆满自在的人生。

《中国社会科学报》:为推进佛教的现代化和人间化。您开创的佛光山做了哪些创新?

星云大师:过去的佛教总是提倡只要念佛、拜佛。未来就可以往生于佛国净土; 但我觉得不一定要将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应该在当下就可以往生到佛光山来。因此。我在建设佛光山时心中就有一个理想——以一个人的人生为蓝图。把佛光山建设成一个“人间佛国”。把一个人的一生。包括生老病死和生活中所面对的一切问题都纳入到我们的考虑中。

所谓“幼有所教。老有所终”。在育幼方面。我把孤儿院扩建到斯里兰卡、印度菩提迦耶、拉达克等地。我在巴西有200多位“如来之子”。在马来西亚、印尼、泰国有许多善堂师姑。他们把领养的孩子送来佛光山。我也帮助这些孩子接受教育。为青少年成立小学、中学、大学。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400位青年儿女开始为社会服务了。他们有的做医师。有的做记者。农工商各界都有我们的孩子。为了让老人得到安养。除了在宜兰接办仁爱之家。在凤山代高雄市政府管理老人公寓崧鹤楼外。本山也设有佛光精舍。

此外。佛光山还为生病者设立了佛光诊所。方便寺里的众人、来山的信徒、游客。甚至附近的居民就诊;我们也设有云水医院。将医疗设备送到偏远地区义诊。面对往生的课题。我们设立了安宁病房。让临终者及家属都能得到安慰。建造万寿园公墓、七宝塔等。安奉往生者的骨灰。让亡者有所归。让生者安心。总而言之。佛教最重要的就是“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

《中国社会科学报》:1991年。在您的推动下。国际佛光会得以成立。迄今在全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立了协会。成为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请谈谈您“佛教国际化”的理想及践行。

星云大师:佛教不是一个人的。也不是一个地方的。佛教讲到时间。都说“无量阿僧祇劫”;讲到空间。则说“无量无边的世界”;讲到生命。即是“十方法界众生”。

我希望在空间上。“人间佛教”的发展。能把佛教带到“此世界、他世界、十方诸世界”;在时间里。能把佛教从过去、现在。带到此时、彼时和无限的未来;在生命间。能够广度一切众生。让普世人等都能离苦得乐。所以。我们在全世界五大洲建立了好几百个寺庙。也影响了很多当地人士。他们虽然有的信仰其他宗教。不过有了佛教平等、慈悲的观念。心地会更加柔和。也让他们从中受益。

推行佛教国际化。首先需要过语言关。所以我们的僧徒学习各国语言。英文好的派到讲英文的地方去讲授佛法。法文好的派到讲法文的地方去说法。韩文好的派到韩国。掌握各种语言对发展国际佛教非常重要。

兴办教育 提升社会和国家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在全世界创建了数十所佛学院和大、中、小学。还在中国大陆捐建了100 多所希望小学。您从事教育事业的初衷是什么?

星云大师:我从小没有受过正规教育。12岁出家以前断断续续上过私塾。但加起来不超过两个月。出家后的近10年间。大部分时间都在劳动服务中度过。偶尔有老师来为我们上课。但次数不多。

直到十七八岁时。我进入栖霞律学院就读。幸运的是。老师派我到图书馆管理图书。于是就利用这个机缘。阅读了不少书籍。如梦初醒般地发现人间竟还有这样的宝藏。

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气质、提升人的思想。给人能量。健全自己。今后更好地服务社会。教育不昌。国家衰微;教育普及。人才辈出。国家一定兴旺。同样。如果佛教有人才。也会兴旺。我虽然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但也自不量力地觉得应该要发心。替佛祖普爱众生。多办一些教育。于是就办了很多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我不是很热心于传教。但却热心于办教育和推动文化发展。我们作为出家人。办教育不只是为了佛教、为了普度众生。而是为了让整个社会、国家的力量得到提升。这才是我们的责任。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开创的佛光山也一直致力于教育、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在您看来。寺院应该发挥怎样的功能和作用?

星云大师:寺庙本身就有教育的功能。寺院和学校一样。要给予民众一种道德的教化、慈悲的教化、人民团结的教化。教人为人、处事、爱国、爱家的道理。另外。寺庙也是人生的加油站。有苦恼了。没有办法解决。到寺庙里跟佛礼拜一下。便得到了启发。增加了勇气。让人又有信心可以走更长远的路。为国家和社会服务。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成立了多所佛学研究院、出版机构。编纂出版了大部头的《佛光大藏经》、《今日佛教》、《人生》等书刊。您所创建的大学、研究院、出版机构对佛学研究起到了哪些推动作用?

星云大师:宣扬佛法是我的目标之一。但不是利用电视台、电台、报纸或出版社来宣扬佛法。这是狭隘的。对我而言更重要的是宣扬道德。宣扬做人处事。宣扬社会和谐。宣扬慈悲、和平、平等、互相敬爱。

说到《佛光大藏经》。过去的藏经本子都是木刻的。没有标点。也没有分段。一般人看不懂。所以。我就自不量力于1977年成立了“大藏经编修委员会”。如此浩大的工程。编纂起来确实很艰难。但艰难的事总要有人做。不只是我一个人。有好多人一起工作。包括佛光山早期赴日留学的硕士博士僧、佛光山佛学院的研究生和南华、佛光大学的硕士、博士以及学者等。

迄今我们已经花了30多年的时间做编纂工作。断句、考证。快要完成了。也陆续出版了阿含藏、般若藏、禅藏、净土藏、法华藏等198册。其中入藏编纂的典籍374部。存目1023部。研究专文39篇。流通于中、日、韩、英、法、德、美、澳等国。除了《佛光大藏经》外。我们也编纂了白话经典。出版了《中国佛教经典宝藏》以及杂志、通俗小丛书。让大家接受佛法。看懂佛学。从佛学中受益。增强大家在为人处事上的认识和信心。我们要把佛教普遍化、通俗化。甚至生活化、人间化。这方面中国各个大学的教授也给了我们不少帮助。

文化弘法 借文学弘扬佛学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谈谈佛教与文化间的关系。

星云大师:佛教发源于印度。光大于中国。在中国的2000多年间。佛教和中华文化水乳交融。我们的生活、语言等深受佛教影响。例如。在语言上。人和人之间的讲话会不自觉地运用到佛法的相关名词。如往生、因果、缘分、三千大千世界、不要造孽等。另外。佛教建筑方面。如敦煌、云冈、龙门、麦积山等石窟。都是中华艺术的瑰宝。名扬世界。再者。佛教对人民的教化。如“因果报应”思想。对促进社会和谐也起了很大作用。

中华文化离不开儒释道的文化。因此。中华文化要复兴。就要重视和发扬儒释道的内容和中国历史。未来的中国。必定要循着过去中华文化的轨道。创新和光大中华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撰有《释迦牟尼佛传》、《迷悟之间》、《百年佛缘》等专著。共计2000余万字。被译成20 余种文字。请您结合您自己的文学创作谈谈宗教与文学的关系。

星云大师:佛教里的很多作品有文学的外表和哲学的内容。如《华严经》、《法华经》、《维摩经》、《金刚经》等佛经的文学意味非常浓厚。但在内容上。又有哲学对人生命和内心的探讨。甚至不只探讨前世今生。也探讨未来生命的何去何从。此外。一些高僧的诗偈清新隽永。在文学上也拥有很高的造诣。

我个人常常觉得。好的文学作品和讲话不一样。讲话是几个人、几十个人、大不了几百几千个人听。但好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在当时当地造成广泛的反响。甚至能超越时空、影响无限。因此我倡导文化弘法。把佛学和哲学、文学结合在一起。用文学形式去弘扬佛学的理论。我个人才疏学浅。对佛学没有很精深的研究。也不敢说有很多文学创作。只是努力践行对佛法的宣扬。正所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的兴衰。我们出家人也有责任。我本着出家人的责任。几十年来不断写文章。没有办公桌的时候。我的大腿就是我的办公桌。在火车上、飞机上。甚至伏在地上也能写作。我今年88岁。写了几十年。出版了几百本书。我的理想是“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可以说。我在这方面也尽了一点小小的责任。

“五和”助两岸有序和平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也有“执著心”。一直念念不忘两岸关系。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岸友好往来。未来如何促进两岸关系进一步发展?

星云大师:两岸关系本来应该很简单。因为两岸虽然一水之隔。但都是中国人。大家同文同种一家亲。我认为未来两岸的关系可以重在谈“人”。人做朋友来往。互相访问。互相交换教授、学生。你来我往。我往你来。来来往往。大家就是一

市佛教协会成立新闻

家亲了嘛。

在我看来。“五和”可以帮助两岸之间有序和平发展。所谓“五和”。首先是“自心和悦”。两岸间要像兄弟一样。人民要从心里相互尊重友爱。彼此心里和悦。和平自然水到渠成。其次是“家庭和顺”。恢复家庭的礼节。重视伦理的建设。因为家庭和顺。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再次是“人我和敬”。现在两岸之间交流愈来愈密切。无论是朋友之谊、商贸互惠。都建立了正向的关系。若双方彼此和敬互爱。加强来往。到最后两岸一定是一家亲。如果做到了“自心和悦”、“家庭和顺”、“人我和敬”。就能&ldquo

宝应佛教新闻网

;社会和谐”。进一步追求“世界和平”。

星云语录

江苏省佛教新闻最新

是依靠因缘而生存在这个世界上。一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应该多多广结善缘。因缘愈多。成就愈大。有时一句好话、一件善事、一个微笑。都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成就大好功德。所以。每个人都不能轻易放弃任何结缘的机会。结缘。使我们的人生更宽阔。前途更平坦。积德结缘的人生。才是幸福的根源。

说话。要四平八稳。对于各种人事关系要顾念周全。要有全方位的认知;做事。前因后果、左右关系。也要有全方位的知识。所谓“全方位”。在时间上要“竖穷三际”。在空间上要“横遍十方”。对宇宙人生有“全方位”的了解。对世道人情有“全方位”的认识。如此做人处事。方能“全方位”的面面俱到。——摘自《迷悟之间》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5/01/101548337887.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星云大师一生弘法 念念于心为佛教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星云大师一生弘法 念念于心为佛教;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284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