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四安乐行”与和谐社会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四安乐行”与和谐社会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妙法莲华经“四安乐行”与和谐社会
2014年12月11日对香港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日子。由于最近香港因普选问题发生了「占中」抗议事件;直至现在已经超过两个半月了。当天金钟地区正在清场;我们可以看到网上新闻报导。过程非常的顺利。令先前的紧张气氛得以缓和。普遍市民都放心了。市面已逐渐回复正常秩序。各行各业。各归其位。各司其责。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多天以来争吵、混乱的局面。经过不断反省、检讨与思考的沈淀。最后以「和平」、「和气」、「和谐」的方式终结──而这正是全港市民共同的愿望。
我们大家冷静下来想一想:香港实在是一个好地方。一向被称为「福地」。所谓「福地福人居」。我们怎可能不珍惜它呢?我们大家都是香港人。都希望香港这个地方安安宁宁。市民生活和和睦睦、快快乐乐。大家在这里头都能够安居乐业。共享太平。相信我们香港大部份人都是生于斯长于斯。所以对这个地方非常之有感情。我曾经去过海内、外许多其他的地方。但我认为哪里都没有香港好。香港有其独特的文化气息、生活环境与习惯;既然大家都是香港人。就应该好好地珍惜目前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只能添砖加瓦。不能有意无意的去破坏;试问我们曾为社会付出过什么呢?贡献过什么呢?即使对社会现况有不同的意见。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影响社会安宁或公众利益的前提下去表达诉求。而无须用激烈或极端的手段去争辩、去抗议。造成社会的混乱、人心的不安。比如现时有人声称会再次发起第二轮的暴动。计划性地引发冲突及矛盾;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完全缺乏反省能力的。试问以暴力去争取和平。有可能吗?以威胁的手段去要求政府妥协。就能获得真正的民主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最终真正受害的。还是全港的市民。如此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的事情。有智慧的人又怎会去做呢?
那么。现在我们是否应该作出深刻的反省与检讨呢?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富强。社会安宁。人民安乐呢?除了慈悲、忍耐、包容、无诤的「和合」思想外。佛教更提出了「七不衰法」。这七种方法是什么呢?
一、经常聚集开会。
二、在会议中上下一心的共同处理大众事务。
三、遵循既有的制度。不轻易更改。
四、尊崇照顾老人。借重耆老的经验。
五、不侵犯妇女。
六、勤于维护既有的寺庙。
七、都能拥护供养阿罗汉圣者。
第一点要定期举行议会。
而第三点是。大家必须遵循旧有的制度。不要轻易改变。既定的制度不要随便更改。因更改了以后。人们无法适从。就容易做成混乱。第四点就是要尊重老人、照顾老人。并借重他们的经验。为什么呢?就好像现在社会上很多人都到了七十岁、八十岁。多年来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才能或专业。如今年纪大了。可以用自己的经验来教导、引导年轻人;所以我们要尊重老人、向老人学习、向老人借镜。
第五点是不侵犯妇女。也就是尊重妇女。佛陀告诉我们。对妇女要尊重。不可轻视她们、伤害她们。这种平等的思想。早在二千多年前。佛陀就已经提出来了。接着第六点就是。要定期维修、维护既有的寺庙;因为以前的寺庙就是信仰的中心。而这个寺庙信众的组成。大部份都是以妇女为主。我们现在确实可以看到。真的是「末法时期女人精进」啊!对于妇女我们为什么要特别重视呢?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基本上都是来自母亲。我们的信仰也是来自于母亲。甚至是来自于祖母、外祖母。也就是说来自于家庭。而且我们中国人是以家或家庭为本位。所以很多人都是受母亲影响的。相信我们大部份人。从小信佛都是受母亲影响的较多。而对于寺庙的护持、维护情况也是如此。我们可以看到寺庙发起「一瓦一愿」的筹募。很多时候都是女性来捐钱。她们一般都是希望丈夫能够事业成功、家庭能够平安幸福。子女能够身体健康、学业进步。
而最后一点。也就是第七点。要拥护供养阿罗汉圣者。即供养清净的福田僧、修行人。让他能够安心的在寺庙里头讲法。所以现在我们修行人不但要注重梵呗、经忏。而且更要注重讲经说法。因为寺庙就是讲经弘法的中心。我们必须在这里头讲经说法。让大家都能够受惠得益。
正如《华严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即使你再有智慧。如果没有人为你讲说。你就无法了解佛法的深妙意义。就好像我们现在诵念《妙法莲华经》。其中更说到有「四种安乐行」。哪四种安乐行呢?
(一) 第一是「身安乐行
如果我们希望身体安乐。就要远离十种之事:
一是豪势。什么是豪势?就是大富豪、大势力。这都不是好事。我们要远离。二是神人邪法。所谓神人、邪人所说的种种邪法。我们都要远离。三是凶险嬉戏。什么叫凶险嬉戏呢?就是可供娱乐、嬉戏的玩意。可是对身体没有好处。而且非常的危险;好像过山车、跳崖游戏等。都是极度危险的。尤其是心脏不好的人。万一受不了惊吓。掉下来就性命不保了。所以这就叫凶险的游戏。我们都不要随便去玩、去尝试。四是旃陀罗。什么叫旃陀罗?「旃陀罗」是梵语。就是远离那些杀猪、杀羊的屠夫。因在古印度来说。这些都是最低等的人。所以要远离他们。为什么?因为他们杀气太重了。跟他们在一起。就会受他们感染。所以我们要远离杀猪、杀羊。也就是屠场的地方。五是二乘众。什么是二乘人呢?就是声闻、缘觉。他们都是自了汉。自私自利的。不管别人的。所以我们学大乘教的人。要远离他们。
六是欲想。什么是欲想呢?就是财、色、名、食、睡。如果我们认识一个朋友。他天天都讲财、讲色、讲名、讲食、讲睡。那么这个朋友就不是好朋友。我们要远离他。
七是五种不男之人。什么是「不男之人」呢?就是那些男根不全的人、娘娘腔的、不男不女的人;这种人啊。佛陀教诫我们不要跟他太接近。他们想不出好主意。也做不出好事情。所以我们要跟大丈夫在一起;大丈夫就是行为磊落。光明正大的人。你看女人剃度出家的时候。剃度师首先就会问她:「你是丈夫否?」「我是女中丈夫。」这样才有资格出家。所以。我们要跟大丈夫在一起。不要跟这些五种不男的人在一起。
八是危害之处。什么是危害之处呢?比如说。现在政府要大家远离占中的地方。可是你不听从劝诫。非得要去。结果被逮补了。逮补了就有案底。就会影响将来的前途。而且你这样任性妄为。令亲人及身边的人都为你担心。这就是危险的地方。此外。还有杀牛
九是讥嫌之事。什么「讥嫌之事」呢?讥嫌之事。比如说。很多人闲来无事就跟人聊天。就说东家长、李家短。讽刺别人这个好。那个坏;别人好一点。你就受不了。你就妒忌了。心想:唉呀!他有什么了不起呢?他还不如谁、谁、谁哩!「讥嫌」就是毁谤。说人家坏话、讥讽人家。在人家背后说闲话。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做到口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应该说的话都不要说。
十是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什么是「畜养年少之弟子沙弥小儿」呢?就是说修行人不要去养那些年纪很小的弟子或小沙弥。因为没办法去养。也养不起。所以不应该去养。如果我们能远离此十事。自然就会常好坐禅。修摄其心。所以名为「身安乐行」。相反地。如果我们做了这十种事。就不
(二)第二是「口安乐行」。口要安乐。就要远离四种之语:一不乐说人及经典之过。二不轻慢他。三不赞他。亦不毁他。四不生悲恨之心。
(1)不愿意说人及经典之过。不要老是说人家坏话。说人家的过失;别人的好、坏不应该随便说。同时亦不要说经典的好坏;佛教的经典好不好?道教的经典好不好?儒家的经典好不好?不要随便说。更不要乱说。由于我们都不太了解。所以不能随便乱说。随便说了。就是犯口业。将来都会受果报的。
(2)不轻慢他。比如说:「你看我多厉害。他就不行了!」轻慢人家的话。都不要随便地说。因为每个人各有所长。好像有些法师梵呗唱得很好。有些法师法器敲打了得。各人有各人优胜之处。所以不要随便说他好、他坏。
(3)不赞他亦不毁他。不要随便称赞别人。因为你可能并不完全了解他。随便赞他。可能赞错了也不一定。今天你觉得他对。明天他可能就会做错事。所以我们中国人以前都说「赞扬死去的人。压制活着的人」;为什么要赞扬死去的人呢?所谓「盖棺定论」。这个人已经死了。将来就一定不会犯错。这个人活着一天的话。就有机会容易犯错。所以说不轻易地赞他。当然也不能轻易地毁他。人家本来很好。你却说人家不好。这些都是我们修行人不应该做的。
(4)不生悲恨之心。比如说。别人做了些不好的事、或不利于我们的事。我们对他就生起了恨意。这样不但令别人心中难过。而且最难过的还是自己。所以佛陀教导我们。要常常怀有慈悲之心。所谓「慈能予乐。悲能拔苦」。如果我们每天口能如是。则得安乐修摄自心。所以名为「口安乐行」。
(三)第三是意安乐行。即在「意」念上远离四种之过:一嫉谄、二轻骂、三以大行诃骂小行之人、四争竞。首先什么是嫉谄呢?人家很有本事。我们心里头可以仰慕。但是不要媚他、亲近他。这个人很有权势。我跟他见面的时候就卑躬屈膝。这就不是佛弟子所应为。我们要做大丈夫。所以不要做嫉谄的行为。
其次是不要轻骂
三是不以大行诃骂小行之人。就是不要认为自己是菩萨行、是大乘行。别人是小乘行;不要自恃大乘而去批评小乘、诃斥小乘。因为每个人发心不一样。不应有高低、大小分别之心。
四是不跟人家争竞。什么叫「争竞」呢?就是比赛。就是有胜负之心。你看赛车的人。经常去比赛。我前两天见了一个以前经常赛车的人。他说。突然有一天觉悟了。怎么觉悟了呢?别人赛车。他也跟着去赛车。他开得比别人还快;当时车上坐了四个人。他飞快的冲上大帽山。到了山顶以后抽了一根烟;刚吸了两口。其他比赛的车才到达。虽然别人非常赞叹他。他晚上却睡不着觉了。他说从此以后再也不去赛车了。为什么呢?他说当时有四条人命在他的手上。想起都心有余悸。如果出了事。四条人命都没有了。所以说不要去竞技、比赛。少比赛、少竞技。就会减少发生意外的危险。所以说我们不要竞争、不要恶斗。
而且更不要在意念上和人家攀比。人家出钱多了。我也和人家比;这都是不正确的。其实只要尽心尽力就好;所谓富有富的布施。穷有穷的布施──「贫女点灯」。她点的灯也很亮啊。所以。只要尽我们的心意就够了。其实除了金钱以外。我们的身、口、意都可以用来布施。我们可以用语言来布施、用颜脸来布施、用眼睛来布施、用身体来布施、用心意来布施。都是可以的。最重要的是不和别人比较。别人做得好。我赞叹、我随喜。
如果我们意念上能远离上述四事。自然能常好安乐。修养自心。所以名「意安乐行」。
(四)第四是誓愿安乐行。当然我们还要怎么样啊?就是要发誓、发愿。经文是这样说的:「宜于此法华经向不闻不知不觉之众生。起慈悲心。谓我欲得阿耨菩提。以神通力智慧力引之使入是法中。发此誓愿常好修摄自行。故名誓愿安乐行。」
由于世间上很多众生没有机会听闻佛法。所以我们要生起慈悲心。发大誓愿:我今天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神通智慧力令所有的人都能得安乐。当然我现在没有神通。如果有的话。我一定会发这个愿。我们首先要自己修行。令自己身心安乐自在。然后还要令别人也能身心安乐自在。这就叫做「四安乐行」。
我们可以看到。佛陀在《法华经》中告诉我们。我们不但要身、口、意安乐。而且是誓愿安乐。其实这在〈普贤菩萨行愿品〉里说得很清楚。「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我们要向普贤菩萨学习。我们之所以不能发心、发愿自利利他。就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和别人比较。所以无法做到四种安乐行。如果能做到了。那我们就是菩萨。就能够利己利人。
社会上如果人人都能够奉行此四种安乐行。那么国与国之的矛盾自然化解。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冲突自然消失。人与人之间的斗争自然减少。如此便能达到和谐社会、安定人心的目的。希望大家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香港。大家都能安乐、吉祥、自在!令这颗东方之珠散发更多光芒的异彩!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5/01/104520338055.html
以上是关于「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四安乐行”与和谐社会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四安乐行”与和谐社会;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2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