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音]修身与修心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法音]修身与修心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法音]修身与修心
一、心外求法迷失生命价值。修治身心成就智慧人生
《诸法集要经》云:“一切有为相。皆归生住灭。”一部车、一台电脑。乃至我们的房子。用久了就会坏。就需要修理。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一种存在形式。都有生、住、灭无常变化的特点。人是由身心两部分组成的。从少年到青年。从壮年到老年。人的色身在不断变化。内心也在不断变化。人都有痛苦和快乐的感受。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快乐。祛除痛苦。那么。怎样让我们在变化的过程中越来越有智慧。这就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因为只有越来越有智慧。才能知道如何延长自己的寿命。如何远离痛苦、得到快乐。如何不断获得人生的经验。
那么。如何获得这些智慧的经验呢?一方面要靠传承。即古籍经典中的记载;另一方面就是靠老师的传授。既要跟随老师学习。同时也要阅读和研究古籍。在这一点上。佛法和世间法是相通的。通过这两方面的学习。古圣先贤的智慧就能够转变成我们的智慧。转变成我们对客观事物的观照力以及行动的能力。有了行动力。我们的生命就会发生改变。
近代以来。各种工作都依赖于科技、机械。靠电脑、网络、信息来指挥。并以此作为标准依据、制定规划。所以人内心的智慧、活力。以及活动状态。不知不觉就被社会所忽视。现代知识体系主要是教育人获得各种各样的知识和技能。而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家。都是教育人成圣成贤。成为一个有作为、有成就的好人。所以。虽然现在各个行业——经济、科技、教育等等都人才辈出。但是怎样让一个人成为君子或圣贤。这种学问就不知不觉地不被重视了。
现代社会非常讲究效率。讲究各种各样的价值。但所有的价值如果不能跟人发生关系。它的意义是很有限的;所有跟人发生关系的价值都比不上人生自身的价值。也就是人生的价值。那么作为一个人。在世上活了一辈子。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现代人非常忙碌。常常超负荷工作。创造各种价值。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内心无所归属。迷茫、困惑。心灵都在漂泊。如果我们没有弄清楚人生的价值。我们所追逐的就都是人生以外的价值。就说明我们的价值取向有所偏差。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心外求法”。注重的都是一些外相。忽略了人的内心。忽略了人自身的价值。这样的话。人的身心就会有问题。所以就需要修理。需要修行。
佛教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它也是一套生活的方式。里面包含了很深的哲理。非常丰富的知识体系。它能引导我们觉悟自己、超越自己;成就别人、成就众人。佛教告诉我们。生命是无限的。一生一生地不断延续。各依自己所造的业在六道中轮回。人身心的痛苦。有现世的。诸如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等。还有后世的——人死了以后。最痛苦的。就是去往地狱、饿鬼、畜生。也就是三恶道。而这些痛苦来自于我们的恶业。恶业来自于烦恼。要解脱痛苦就要断烦恼。就要靠智慧。所以。佛教的苦乐观是着眼于今世和后世的。不仅仅是今世。佛法就是教我们如何在现世获得快乐、祛除痛苦。死了以后。如何不去三恶道。如何让后世的日子比现在过得更好。乃至如何究竟解脱生死。令自他获得永恒的快乐。
二、儒释道医同重身心修养。依靠三学超越现世苦乐
如何修治身心以祛除痛苦得到快乐呢?首先。何为修身?何为修心?这可以从医学和文化两个角度来看。
从医学的角度来谈。修身就是怎样让我们身体健康。修心就是怎样让我们心情愉悦。内心健康。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修身是修养身语行为以及与此相关的心态。修心是修养心境和心性。儒释道三家对此都有很多阐释。儒家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修身。以“诚正、仁智”修心。《论语》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
道家以“寡欲、慈善”修身。以“虚静、真常”修心。《庄子》云:“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也。”《抱朴子》云:“欲求长生者。必欲积善立功。慈心于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虫。乐人之吉。愍人之苦。赒人之急。救人之穷。手不伤生。口不劝祸。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又如《老子》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
佛教以“戒”修身。以“定慧”修心。戒就是规范人身心的行为。定就是内心的专注力。慧是专注以后。对事物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佛教对人身心行为的规范。最基本的就是五戒十善。“十善业”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大智度论》云:“十善为总相戒。别相有无量戒……说十善道则摄一切戒。”
所以。医学角度的修身与修心都归属于健康的层面。而文化角度的修身与修心都归属于道德层面。儒释道三家在劝善止恶、净化内心方面有很多是相通的。
修身与修心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从医学的角度来看。身心的健康是相互影响的。《华严经》云:“若诸众生身有疾病。心则不安。”(卷十一)如果我们身体有很多疾病。则不易让心宁静、专注。《素问·举痛论》中说:“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形与神俱。则内外安和。道和德全。才能长寿。所以。人身体的健康与内心的安宁关系十分密切。人的内心如果非常安宁、健康。就容易促进身体的健康;如果内心不安。则易导致种种身体的疾病。所以就医学的角度而言。修心养心是很关键的。
《孟子》中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很多违逆的境界。心情就会受到影响。从而影响身体健康。佛教告诉我们面对这些逆境要转化。将其转化为内心善的力量。这样就不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出家修行的人。因为有佛法的力量。面对种种看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正身熏养正心。正心任持正身。佛教以戒修身。以定慧修心。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谈到:“云何持戒生禅?人有三业作诸善。若身、口业善。意业自然入善。譬如曲草生于麻中。不扶自直。”如果我们身口的造作都是善良的。做好事、说好话。意业也就容易善良。也就是说。通过持戒修身。可以提升内心的境界。
《沙弥律仪要略述义》中说:“由戒净故慧净。由慧净故戒净。如两手互洗。不分先后。”这就比喻智慧和戒律就像人的两只手一样。互相帮助。不分先后。《大宝积经》云:“依戒得三昧。三昧能修慧。依因所修慧。逮得于净智;已得净智者。具足清净戒。”这就是戒定慧三者的关系。三昧。就是正定、正住。这是怎样的一种状态呢?
佛教将人的感受分为三种: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不苦不乐的感受。痛苦、快乐、不苦不乐都是会变化的。人有时痛苦。有时快乐。有时不苦不乐。有时痛苦当中有快乐。有时快乐当中有痛苦。所以人的感受非常复杂。但这些感受都不是三昧的状态。三昧的状态是所有的妄想、杂念都没有了。内心完全是清净的、善良的、如如不动的。也就是说。有烦恼的状态都不是正住。没有烦恼。没有妄想、杂念、分别。这种感受才是正住。这是在世间痛苦与快乐基础上的一种超越。已经超越于常人的苦乐状态。用佛教的话来讲就是解脱。是更高层次的一种状态。譬如我们做一件自己非常喜欢做的事。可能非常投入。会进入到一种忘我的状态。而三昧比这种状态还要高。只有通过戒定慧的力量才有办法达到。戒律、禅定、智慧名为佛教的三学。整个佛教就是由戒定慧所构成。《解脱道论》说:“以三种学成就清净。所谓戒清净、心清净、见清净。于是。戒是戒清净。定是心清净。慧是见清净。戒者洗犯戒垢;定洗缠垢。是谓心清净;慧除无知垢。此谓见清净。复次。戒除恶业垢。定除缠垢。慧除使垢。如是以三清净。是伏解脱道。”所以。佛教的修身和修心。不单单着眼于现世。而且标期后世。乃至超越生死轮回。最终把我们导向更高层次的究竟解脱、离苦得乐的境界。
三、心正身健促进社会和谐。行善修道成办人身大义
身心的修治。对我们有着怎样的意义呢?首先。它能够帮助我们今生生活得幸福安乐。良好的身心修养有助于我们保持健康。《中医养生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一书中说到:“随着科技发展、城市工业化、人口城市化和人际竞争的加剧。人类已进入‘情绪’时代。心理问题已成为全球问题。……人在长期的沉重压力下就很容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进而导致的心理障碍、心理困扰。患上心脑血管病、消化系统、代谢性疾病等方面疾病的概率会大为增加。甚至还会患癌症。……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一切对人体不利因素的影响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因素就是不良情绪。”有了良好的品行和心性。我们就不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就能够保持身心愉悦。以健康的方式生活。
佛教讲。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的。如果四大不调。就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佛说五王经》中说:“何谓病苦?人有四大和合。而成其身。何谓四大?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一大不调。百一病生;四大不调。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地大不调。举身沉重;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风大不调。举身倔强。百节苦痛。犹被杖楚。”实际上四大不调也和我们的心有很大关系。《修习止观坐禅法要》中说:“常止心足下。莫问行住寝卧。即能治病。所以者何?人以四大不调。故多诸疾患。此由心识上缘。故令四大不调。若安心在下。四大自然调适。众病除矣。”
其次。修治身心可以让社会越来越和谐。现代社会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由道德危机所引发。2001年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ldquo
修治身心对我们的生命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佛教告诉我们。一切的苦乐都来自于我们的内心。《妙法圣念处经》云:“自乐自善成。自惑生自苦。苦乐不离心。”我们的心善良。行为就善良。就会感得快乐的果报;我们的心是恶的。就会为恶。将来就会感得痛苦的果报。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谓诸异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生于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苦受。无有是处。”
佛教非常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观无量寿经》中说:“佛心者。大慈悲是也。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佛对所有的众生都是无缘慈悲。没有任何条件。平等看待。佛门中有句话叫“扫地不伤蝼蚁命。爱惜飞蛾纱罩灯”。从佛教的角度讲。人的生命非常珍贵。其他有情的生命也非常珍贵。所以这种慈悲心不仅仅针对人。也包括其他的有情。有了这种大慈大悲的精神。我们在面对世间上种种不同的人、不同的族群时。都能感受到众生平等的力量。这种观念就是非常好的。能够帮助我们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反之。如果我们没有慈悲心。伤害生命。则会造下无量无边的罪业。乃至感得三途的果报。如《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
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就是人有智慧。有愿望。能够发慈悲心、菩提心。但动物就不容易做到。孟子说:“人之所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庄子说:“人而不学。谓之视肉。学而不行。命之撮囊。”《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亦云:“为欲引发毕竟乐故。若未清净修习正法。仅为命存以来引乐除苦而劬劳者。旁生亦有。故虽生善趣。等同旁生。”我们得到这个暇满的人身是非常不容易的。佛陀曾以大地土和爪上尘来比喻人身之难得。如《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引《事教》云:“从恶趣死复生彼者。如大地土。从彼死没生善趣者。如爪上尘。从二善趣死生恶趣者。如大地土。从彼没已生善趣者。如爪上尘。”
所以。我们如果没有好好利用暇满人身行善修道。反而造作种种恶业。那是最愚蒙不过的了。如《大智度论》云:“六情身完具。智鉴亦明利;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禽兽皆亦知。欲乐以自恣;而不知方便。为道修善事。既已得人身。而但自放恣;不知修善事。与彼亦何异!三恶道众生。不得修道业;已得此人身。当勉自益利!”《大般涅槃经》中说:“若有不修身、戒、心、慧。如是之人。于小恶业得大恶报。……譬如苍蝇为唾所粘不能得出。是人亦尔。于小罪中不能自出。心初无悔。不能修善。覆藏瑕疵。虽有过去一切善业。悉为是罪之所垢污。是人所有现受轻报。转为地狱极重恶果。”
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难得的暇身。精进修道。宋代妙普禅师有一个偈子:“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中军主将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意思是说。修行学道犹如守禁城一样。要对六根昼夜防范。如同中军主将能发号施令化干戈为玉帛。我们的行为由内心支配。如果内心善良。自然问题就没有了。《法华经》说:“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达大智。到于彼岸。”这才是我们人生本具的价值之所在。
四、因戒修定获无我慧灭烦恼。依师发心树圣贤志利众生
具体说来。怎样来修治身心呢?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五欲六尘的境界对心的影响是很大的。我们非常容易受外境的诱惑而烦恼发作。躁动难安。所以要先靠戒远离五欲六尘的境界。调伏我们躁动的心。密护根门。令心不散。这样才能伏其现行。令心得定。《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里谈到:“若多缘务。则于修定有废。心乱难摄。不得定也。”人因为日常生活中种种的琐事。内心不能寂静。就不容易得定。没有定。烦恼就不容易得到克治、调伏。
所以。要断烦恼。首先要靠持戒的力量。如果没有戒和定。智慧就开不了。如印光大师所说:“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克论其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然此三法。互摄互融。不容独立。而初心入道。则持戒一事。尤为要务。故《楞严》云:‘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释迦牟尼佛来到世间。在人间成佛、说法。目的就是为了调伏众生的烦恼。人因为烦恼才造作恶业。烦恼是一切痛苦的根本。所以佛教并不是出世的。同现实世间没有什么关系。它既超越现世。又是现实的。它正是面对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从信仰的角度帮助我们摆脱痛苦。获得超越。
断烦恼要靠智慧。佛教讲无我。诸法无我。所谓无我。就是不实在性。一切法都是缘起的。是各种条件的假合。和合而有。像盖一座大楼。需要钢筋、水泥、木材等种种条件组合而成。世间顺的境界、逆的境界。痛苦的境界、快乐的境界。也都是因缘和合而有。本身也是没有自性的。都是能够变化的。悟到了诸法无我的实相。才能够断除烦恼。内心清净。所谓清净心。就是内心没有烦恼。有烦恼。内心就会有障碍;有障碍。人与人之间就会有对立。有时候能保持短暂的内心平静。但不代表已经断了烦恼。因为烦恼没有断除。所以过了几天内心又不平静了。所以要靠佛教修为的力量不断认识内心的烦恼。并且去对治它。这样我们对自己的生命才会有体验。对世间万物才能够了知它的本性是空。这个空不是不存在。而是各种因缘和合衬托下的短暂的存在。
无我是平等的、无私的、大公的。有私、不平等就很难做到无我。《金刚经》里面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所有的法都是平等的。没有谁高谁低。法平等、人平等。整个世界就平等了。也就太平了。世间的种种问题和纷争。都是因为人们认为自己是最有道理的。别人是没有道理的。用佛教的话讲就是执着我相。无明烦恼是一切问题的根源。《楞严经》云:“知见立知。是无明本。”人容易非常主观地认识问题。问题就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实际上人的一生只有几十年。过去得非常快。慢慢人就老了。死了。佛教讲人身难得而易失。得到人身非常不容易。但是失去人身非常容易。《佛说处处经》说:“出息不还则属后世。人命在呼吸之间耳!”所以在得到人身后。怎样让自己的人生成办最大的利益就很重要。
学习佛法要靠师长的教授。佛教里面非常注重传承。所谓传承。就是师道。儒家谈孝道。佛教里特别注重师道。就是师父同弟子的关系。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老师和学生要有共同的心愿。在佛门里。出家的师父和在家的弟子、信徒都有共同的心愿。比如成佛、发菩提心。比如“续佛慧命。绍隆佛种”。有共同的心愿是非常重要的。“师资道合”。老师和学生都是为了道。才能够和合。如果不是为了道。就很难和合。就不容易团结。不容易把事业做好。
佛门里过去讲“传法”。传法就是以心传心。心无形无相。看不到、摸不着。怎么传呢?就是发心契合。发的心念一致、不变。善知识的心和弟子的心。老师的心和学生的心。都是为了把佛法发扬光大。这样佛法就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
佛教里讲:“生佛不二。凡圣不二。”为什么不二呢?因为佛的心与众生的心是同一个心。比如我们发心成佛。发心当菩萨。这种发心就跟佛的心、菩萨的心是一致的。因为一致。所以是不二的。禅宗五祖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学法首先就是要来了解我们自己的心与佛菩萨的心是一致的。然后以圣贤为自我期许的目标不断去努力。就会越来越进步。这样内心当中的贪瞋痴慢。以及外在的五欲六尘。就非常容易放下。学习佛法也就容易一门深入。长期研究和熏修。
我们要学习做圣贤。但是人毕竟不是圣贤。“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因为犯错而内心怯弱畏缩也是不必要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佛薄伽梵定量士夫。是谛语者。是实语者。不虚妄语。不颠倒语。彼尚记说蚊虻等类能证菩提。何况我今生在人中身报贤善。有智慧力观择取舍。故我若能精进不废。何故不能证得菩提。”应当依照佛法的修学次第在善知识的指导下渐次修习。如《出曜经》说:“智者不越次。渐渐以微微。巧匠渐刈垢。净除诸秽污。”《瑜伽师地论》说:“诸菩萨于诸有情先审观察。知劣慧者为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知广慧者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令其渐次修集善品。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渐次利行。”
修行、修心的关键就是培养人的柔软心、慈悲心、清净心、菩提心。慈悲是佛法的根本。如《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说:“诸佛心者。大慈悲是。”《十住毗婆沙论》说:“诸佛法无量无边无尽如虚空。悲心是诸佛法根本。能得大法故。名为大悲。”(卷第十七)《华严经·普贤行愿品》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大乘道的根本就是大悲心、菩提心。所以我们要修行成佛。就要把握住发心这个根本。
然后要发大愿。以愿导行。如宋朝元照律师《佛说阿弥陀经义疏闻持记》说:“菩萨修行以愿为本。若无愿力。万行徒施。所以经中劝令发愿。”(卷中)元朝清远法师《圆觉疏钞随文要解》说:“若无愿力要期。则不能悲智相导而成无住行。由大悲故不住涅槃。由大智故不住生死。离此二边。得成中道。皆大愿力故。”(卷第三)要发大愿。坚决做。不后悔。不退缩。才可能成就广大的佛果。如唐朝宗密禅师《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注》说:“当发菩萨清净大愿。弥伦诸行。速至佛果。若无愿力。则多退转。”(卷下)
那么。如果我们真正树立起这种“兼善天下、普利天下、普度众生”的心。那么就不会耽着于现世的种种生活。就会策发我们积极主动地去利益他人、帮助他人。这样我们自然能够与人为善。这种思想观念就非常关键。现代人耽着于丰富的生活。不能觉知生活的意义。于是引发家庭不和睦、社会不和谐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佛教就告诉我们怨亲平等。化敌为友。用慈悲心、平等心去对待一切众生。不观察别人的过失。父母、家人、老师或与我们接触的人。能够看到所有众生都对自己有帮助。都是离不开的人。佛教讲缘起。世间上的一切都是相依共存的。我们需要外缘。没有外缘我们就不能生存。我们穿的衣服。吃的饭。喝的水。里面都有很多人的付出。从纵向来看。一切众生都曾做过我们的父母。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众生恩者。即无始来。一切众生轮转五道经百千劫。于多生中互为父母;以互为父母故。一切男子即是慈父。一切女人即是悲母。昔生生中有大恩故。犹如现在父母之恩等无差别。如是昔恩犹未能报。或因妄业生诸违顺。以执着故反为其怨。何以故?无明覆障宿住智明。不了前生曾为父母。所可报恩互为饶益。无饶益者名为不孝。”
儒家讲“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故君子远庖厨”。这也是一种慈悲心的体现。如果我们没有在这些道理方面深入探究。很多行为可能就比较麻木。只有道理明了了。信心才能够坚定。理明信生。如果理不明。产生的信心就容易偏执、激进。甚至可能会迷信。所以我们对宗教的信仰、文化的信仰是建立在对其真理的认知基础上的。进而转化为我们的行为。这样的信仰对社会、对人生才是有帮助的。
五、律己躬行修身要以心为本。修身实践勿以善小而不为
修治身心的过程中。还有一些关键点需要我们特别注意。首先。律己而非律人。儒家谈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传统文化包涵儒、释、道三家。治理国家基本上用儒家思想。历朝历代都是尊儒。既然如此。为什么还会改朝换代呢?传统文化圣贤的教育。为什么会发生这些问题?《大学》里谈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圣贤教育主要是用来教育自己而后影响别人。如果我们不是把圣贤的教育用来教育自己。而是用来教育别人。就会有问题。《论语》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朱熹说:“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出曜经》说:“先自正己。然后正人;夫自正者。乃谓为上。先自正己然后正人者。夫人修习。自守为上。昼则教诫。夜则经行。孜孜汲汲。终日匪懈。然后训诲众生安处大道。如佛契经所说:佛告均头。如人自己没在深泥。复欲权宜拔挽彼溺者。此事不然;犹人无戒。欲得教诫前人者。亦无此事。广说如契经。如器完具。所盛不漏。人神淡泊。堪受深法;亦能教化一切众生。其闻法者莫不信乐。是故说曰:先自正己。然后正人;夫自正者。乃谓为上也。”通过教育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以此来为人处事。才能够真正把圣贤的学问落实到自己的身心当中。自己躬行实践。才能够感召他人。如果只是用儒释道的章句来让别人去学习。这种作用是很有限的。
第二。修身要以修心为本。修身。非常关键的是人的品性修养。也就是要有好的品行。为什么有时做不好呢?跟我们的心有关系。人的心术不正。修身就很难。心术不正的原因是意念不诚。也就是私心杂念太多。人的意念为什么不诚呢?是因为没办法做到“致知”。“致知”用佛教的话讲就是看破。为什么不能看破呢?就是智慧的力量和观照的力量不足。私心重、贪心重。人就容易喜欢占小便宜。为什么我们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念头呢?就是因为不能做到格物。不能革除自己的物欲。我们的内心被无明烦恼——贪欲、瞋恚、愚痴所蒙蔽。也就是说。修身要落实到格物、致知。这样才能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有很好的道理。但是如果不能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仅仅作为教育的工具来使用。效果就不一样了。
佛教徒要皈依三宝。很多人日常生活中都在念佛。为什么要念佛呢?念佛时。心里都是佛的光明、智慧、慈悲。这样就能够超越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事之间的种种障碍。《灵峰蕅益大师宗论》中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每个念头都是佛。每个念头都以圣贤自许。自然物欲就不会产生。这样念佛就能达到对治烦恼的目的。让凡夫的心变成佛的心。转凡成圣。《楞严经》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就是为了对治我们内心的无明烦恼。当然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去训练。
所以佛教里的修行。最后都要落实到修心。人的心修好了。自然行为也就好了。如果心修不好。烦恼很多。那修行就很难。《论语》中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难道离我们很远么?我想达到仁。就可以达到。孔子对自己“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他很好地去实践。所以就真正有仁义之心。
不过人非常容易被物欲所诱惑。不容易节制自己的好恶之情。这样很多道理、道德就被放在一边了。宋明理学非常注重“理”和“欲”的关系。朱熹说“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但佛教里讲“无住生心”。这要更高一层。超越了天理与人欲的对立。《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无住生心”完全超越于过去、现在和未来。
世间上就是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过去心。就是缘着过去的事情。有些人总回忆过去。过去自己多了不起。做过什么事。有些什么成绩。这样心就容易住在过去。现在心就是缘着当下的事情。现在在做什么。做了多少事。多努力。多用功。多有成就。这样心是住在现在。心住在未来。是要去考虑。明天要做什么。后天要做什么。下个月要做什么。明年要做什么。怎么去努力。怎么去建功立业。只有这样人才能有比较大的作为和成就。下等的人心住在过去。中等的人心住在现在。上等的人心住在未来。在世间。人应该心住在未来。住在未来。对现在就不会很计较。对过去的恩怨就容易忘记。没有恩怨。也就没有是非。
佛教讲三心不可得。《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心如幻法。由遍计生。种种心想。受苦乐故。心如流水念念生灭。于前后世不暂住故。心如大风。一剎那间历方所故。心如灯焰。众缘和合而得生故。心如电光。须臾之顷不久住故。心如虚空。客尘烦恼所覆障故。心如猿猴。游五欲树不暂住故……如是所说心心所法。无内无外亦无中间。于诸法中求不可得。去来现在亦不可得。超越三世非有非无。常怀染着从妄缘现。缘无自性心性空故。如是空性。不生不灭。无来无去。不一不异。非断非常。本无生处。亦无灭处。亦非远离非不远离。如是心等不异无为。无为之体不异心等。”悟到空性的道理。就能从根源上断除物欲。断除烦恼。
第三。要从小事做起躬行实践。如《荀子》所言:“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清代李毓秀所作的《弟子规》中讲:“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这段话是出自于《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说。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重兄长。行为贤善。讲信用。对大众有仁爱之心。亲近有智慧的仁者。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有体会之后。再去研究学习六艺之法。所以。要身体力行才能真正把德行内化到自己的身心上来。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5/07/11081734131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法音]修身与修心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法音]修身与修心;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1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