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中国佛教徒要有“为天地立心”的担当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3-14 00:27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中国佛教徒要有“为天地立心”的担当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中国佛教徒要有“为天地立心”的担当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中国佛教徒要有“为天地立心”的担当

「佛教」中国佛教徒要有“为天地立心”的担当
「佛教」中国佛教徒要有“为天地立心”的担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习主席在演讲中。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需要秉持正确的态度和原则”。谈到中华文明发展的过去与未来。进而谈到“将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饱含激情和睿智。给人鼓舞和启迪。

这些年来。面对“借佛敛财”等疯狂糟蹋中国传统文化的行径。我们不断谈论如何看待中国文化与中华文明。不断探讨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守护中华文明的精神家园。虽杜鹃啼血。但迷茫叹息。因为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人为了个人眼前的

佛教教育新闻

利益。肆意割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辅相成的关系。数典忘祖。毁弃中华文化的精神法脉。扭曲我们的文化精神。严重污染了社会人心。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解读习主席的这篇演讲。尤其是关于佛教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不能不由衷地赞叹:这是推动和弘扬中华文化精神的“顶层设计”。展现了“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的宏伟气象!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问题。习主席的演讲。始终贯彻着这样一个精神:为了世界持久和平。要让和平理念的种子在世界人民心中生根发芽。形成防止和反对战争的强大力量;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华文明。尤其是包括佛教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信仰精神。能够为世界文明与世界和平提供丰厚滋养。习主席的这些话是说给世界听的。更是说给我们自己听的。我们要珍视中华文明。因为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中华文明历来把人的精神生活纳入人生和社会理想之中。所以。实现中国梦。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正如习主席所说。“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中华文明不仅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相辅相成的结晶。也是与世界其他民族文化相融相摄的结果。多元多彩、平等包容、和谐仁爱、积极向上。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精神与时代风貌。这种文化的精神与特质。让我们在推进中华文明迈向世界的进程中。既不能妄自尊大。“必须秉持平等、谦虚的态度”。也不能妄自菲薄。避免“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做到真正的尊重和珍视。“了解各种文明的真谛”。“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当今世界里。不论有多少的矛盾和对立。都难以回

礼县佛教新闻网

避和否定这样的事实:“人类生活在不

青海佛教新闻

同文化、种族、肤色、宗教和不同社会制度所组成的世界里。各国人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为此。我们不能不认真地反思。不能不勇敢地担当。

习主席演讲中论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及其“独特的佛教理论”。并指出佛教“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同时。中国佛教对东亚文明以及世界文明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也已经是历史的事实。不过。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习主席由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琉璃器引发的思考。蕴含着十分深邃的思想。以及迫切的现实期待:“我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精美的物件。固然是文明的载体。固然是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但是。如果只满足于器物欣赏的层面。那是远远不够的。甚至是十分遗憾的。我们应当更加珍视“形而上”的“人文精神”。并

济宁佛教新闻网

让这种人文精神鲜活起来。“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显然。这是要通过发掘与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引导与推动现实人生信仰。“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这是一种富有殷切期盼和远大抱负的情怀!

这让我们想起了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与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在《展望21世纪》的对谈中。他们本着超拔自身的立场和东西方文化差异的客观精神。以积极开放、自由理智的态度。纵贯古今。为世界未来寻找出路。他们认为。稳定、和平、发展是全人类共同的心愿。和平应是宗教及信仰者最大的使

辽宁海城佛教新闻

命。对于有志于为和平作贡献的人来说。哲学、精神的研究和改造是最好的准备。在现代一些政治家眼里。和平只是一种利益的均衡或休战状态。但是。人类追求的真正和平。并不只是没有战争。而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争取正义的性格;它是一种无形的价值。是心灵与精神富有文化教养的一种状态;应是相互之间不加任何恐怖于对方。相互衷心依赖、相互爱护的一种状态。

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如何实现稳定的文化状态。是通向和平的出发点。为了和平。首先要把尊重生命的精神在人类心灵中确立。生命的尊严是任何东西都无法代替的价值。汤因比和池田大作认为。东方文化中对一切生命普遍尊重。因而转化成相互友爱的社会伦理。所以。和平的内涵是东方文化最显著的个性。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等道德观念。形成了社会及个人的行为规范。因而。未来世界社会文化发展的重心在于东方文化。其中。中国化的佛教将承担重要角色。

佛法可以在人们的心灵中建立高深的智慧和宽大的慈悲精神。使整个生命系统在协调之中安祥平静。又具有一种合理的生命动力。佛法中依正不二、佛性平等、菩萨心行等种种智慧和精神。正是救治社会人心的良药。那种实践意义上的涅槃之境和现实意义上的极乐净土。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和平。特别是佛法强调人类要从深层心理上和具体实践中。彻底消除“我执”。实现精神世界的转染成净、转凡成圣。将成为建立持久和平的根本。因而。汤因比期待这种宗教理念。“被整个世界接受”。

汤因比和池田大作同时还认为中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是值得称赞的世界文化交流模式。它形式上是贸易通道。但其中蕴涵着对未知世界无穷的探索精神。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渠道。特别是伴随着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乃至整个东亚。中国的儒、道等传统文化以及后来已中国化的佛教。又回流到印度、中亚及欧洲等地。同时。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也传入东方。“丝绸之路”成了生机勃勃的文化大动脉。而且又大致是采取和平自愿的传播方式。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绚烂多彩。推动了文明发展。这种交流。不仅有利于物质文明的发展。更有利于精神文明的进步。正因此。汤因比曾表示希望生在“公元1世纪佛教已经传入时的中国新疆”。

习主席演讲中特别赞叹玄奘法师那种“坚韧精神”。鲁迅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中称赞。玄奘等舍身求法的人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文化抱有极坚强的把握。决不轻易动摇他们的自信力;同时对于别系的文化抱有恢廓的胸襟与精严的抉择。决不轻易地崇拜或者轻易地唾弃。”其实。对中国文化以及世界文明而言。这种精神正如当代著名高僧巨赞法师所极力倡扬的那样。是一种为社会、为人类、为信仰的担当、胸襟与肝胆。他认为中国佛教徒应当具有远大志向。要敢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刘元春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5/09/103238342503.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中国佛教徒要有“为天地立心”的担当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中国佛教徒要有“为天地立心”的担当;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20207.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