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成都文殊院举办玄奘法师顶骨舍利供养法会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玄奘-成都文殊院举办玄奘法师顶骨舍利供养法会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成都文殊院举办玄奘法师顶骨舍利供养法会
2013年3月16日(农历二月初五),是玄奘法师圆寂纪念日。成都文殊院举办了一年一度的玄奘法师顶骨舍利礼拜供养法会,并正式向广大信众开放。本次活动包括在藏经楼瞻仰玄奘舍利,以及在大殿外参加点灯仪式。整个法会坛场布置庄严,法师威仪具足,信众济济如织,依次虔诚鱼贯礼拜玄奘法师顶骨舍利。在随后的点灯仪式上,信众纷纷点燃了代表希望的“灯火”,求平安、保健康、也愿名利丰收、财源广进……活动在现场法师的主持诵经下,将现场的一个个愿望汇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吉祥意念”。
佛学知识普及:
玄奘(公元602~664),名陈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人。唐代著名三藏法师,僧人,佛教学者、旅行家、翻译家。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出家后遍访佛教名师,因感各派学说纷歧,难得定论,便决心至天竺学习佛教。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玄奘从京都长安出发,经过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初在那烂陀寺从戒贤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并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行程5万里,西行印度求取佛经,带回佛经52筐.657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长安,组织译经,共译出经、论
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丰富了祖国古代文化,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典籍,世称“新译”。曾编译《成唯识论》,论证“我”(主体)、“法”不过是“识”的变现,都非真实存在,只有破除“我执”、“法执”,才能达到“成佛”境界。所撰又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历代民间广泛流传其故事,如元 吴昌龄《唐三藏西天取经》杂剧,明吴承恩《西游记》小说等,均由其事迹衍生。
舍利梵语音译为“设利罗”,译成中文为灵骨、身骨,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不过舍利子跟一般死人的骨头是完全不同的。它的形状千变万化,有圆形、椭圆形,有成莲花形,有的成佛或菩萨状;它的颜色有白、黑、绿、红的,也有各种颜色;舍利子有的像珍珠、有的像玛瑙、水晶;有的透明,有的光明照人,就像钻石一般。而且,修行有成就的高僧及在家信徒,往生后也都能得到舍利,如近代的弘一、印光、太虚、章嘉、本焕长老等大师们,他们都留下相当数量的舍利。古书中记述其他荼毗(即火葬)高僧而获舍利者亦为数不少。《宋高僧传》卷七《希圆传》载,希圆圆寂后,
关于舍利子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莫衷
原文出处:http://www.fo5.cn/news/show-2159.html
以上是关于玄奘-成都文殊院举办玄奘法师顶骨舍利供养法会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玄奘-成都文殊院举办玄奘法师顶骨舍利供养法会;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9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