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佛教中清明节的意义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清明节-佛教中清明节的意义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中清明节的意义
由于二十四节气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此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无论是大自然中的植物,还是与自然共处的人类,都在此时换去冬天的污浊,迎来春天的气息。清明节的习俗大约始于周代,是一个充满祥和惬意气氛的节日,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现时的清明节,是阳历四月四日或五日,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最宜扫墓祭祖、春游踏青;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活动,增添情趣。二零零六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谈到清明习俗的由来及演变,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已失传的节日—&m
而在寒冷的冬天,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同时也为了防止寒食伤身,于是就定了郊游、踏青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
汉代以前,在这个春意盎然的三月里,还有一个“上已节”,节日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则固定为农历三月三日),其日子正与寒食及清明重迭。“别馆青山郭,游人折柳行;落花经上巳,细雨带清明。”这首唐朝羊士谔所写的诗,就画意般地歌咏了人们在清明这一天走出家门,到青山远村折柳、踏青的情景。“上巳”,指的是农历的阳春三月。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经开始流行,《论语》中所说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的情形。今天,上已节已经从中国人的节日谱中消失了,但过去它曾是一年中最重
到了唐玄宗时,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定寒食扫墓为当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由于寒食节的日期,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两天,所以,后世便逐渐把寒食扫墓的习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节与清明节已合而为一了。所谓“清明祭扫各纷然”(宋代诗人高菊卿诗句),其实“祭扫”(拜祭、扫墓)只是
清明扫墓与踏青,本来是两个不同的文化主题,宋代以后慢慢融为一体,并不断地被赋予深层的文化意义。人们把祭祀先人与中国传统重视孝道、慎终追远的民族性格直接联系起来,认为清明节习俗体现了中国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识;落实了中国圣人孔子与佛教始创者释迦牟尼佛,于公元前六世纪所提倡的孝道。人们会在当天前往祖先或亡者的坟墓、骨灰塔祭拜打扫,并以亡者的名字做功德。
孔子与佛陀虽分别住在中国和印度,但两者却生存于同一时代;孝道是两者为促进人间和谐,共同提倡的教义。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已根深蒂固地融入中国人的社会体系,以致每个人都明白到自己在清明节对祖先所应尽的义务;其文化意义正是中国社会数千年来得以和谐稳定发展的支柱,有助于在古人与今人、前人与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代际关系,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乃至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是清明节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文内涵所在。
在佛教的《善生经》中提到,为人子女的义务就是时常做功德回向给已故的父母。因此,身为佛弟子者应在清明节追思怀念已故的祖先,并以亡者的名字做供养来帮助他们解脱。是故清明之际,佛教各大道场都会举行清明思亲法会,超度十方六道亡灵,而居家佛弟子则可以实行以下的项目:
一、到祖先灵位的坟墓、骨灰塔等地做打扫和拜祭。
二、到寺庙为往生者做超度法会,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三、为亡者受戒,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四、为亡者做任何功德,如供僧、点灯等,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五、为亡者做一切善行,如放生、布施等,并将功德回向给亡者。
因此,在清明节的时候,除了扫墓及祭祖以外,应遵循祖先的教诲、发扬祖先的美德,并且将一切善行功德回向给他们,令他们早生净域,离苦得乐,这才是实践孝道最具体的表现。
原文出处:http://www.fo5.cn/news/show-3602.html
以上是关于清明节-佛教中清明节的意义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清明节-佛教中清明节的意义;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96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