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由茶至禅:禅宗与茶道的渊源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由茶至禅:禅宗与茶道的渊源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由茶至禅:禅宗与茶道的渊源
自古以来饮茶就与禅有着很深的渊源,茶与佛教佛教的兴盛发达,对茶的广为传播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论从历史记载中,还是在电视节目中,或者在寺院中,我们都不难发现禅与饮茶的关系。
明代乐纯著《雪庵清史》并列居士“清课”有“焚香、煮茗、习静、寻僧、奉佛、参禅、说法、作佛事、翻经、忏悔、放生……”,“煮茗”居第二,竟列于“奉佛”、“参禅”之前,这足以证明“茶佛一味”的说法是于真万确。
和尚饮茶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书·艺术传》记载: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饮茶苏而已。这是较早的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单道开是东晋时代人,在螂城昭德寺坐禅修行,常服用有松、桂、蜜之气味的药丸,饮一种将茶、姜、桂、桔、枣等合煮的名曰“茶苏”的饮料。清钦是宋代以后的事,应当说单道开饮的是当时很正宗的茶汤。
长期喝茶可以“羽化”,大概就是唐代卢金所说的“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与韭菜同食,能使人肢体沉重,是否真如此,尚无人验证。作者壶居上显是化名,以“居上”相称定与佛门有缘。
佛教修行之法为"戒、定、慧"。"戒",即不饮酒,戒荤吃素;"定、慧",即坐禅修行,要
在佛教昌盛的唐代,饮茶尤为僧家所好。僧众坐禅修行,均以茶为饮。其中除提神外,也以茶饮为长寿之方。那时僧众们非但饮茶,且广栽茶树,采制茶叶。在我国南方,几乎每个寺庙都有自己的茶园,而众寺僧都善采制、品饮。所谓"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名山名茶相得益彰。因佛教与茶叶有缘,故寺院与产茶有关,著名佛教寺院多出产名茶。院内住持往往招集大批僧尼开垦山区,广植茶树。而一般寺院的四周都环境优异,因而适宜茶树的栽种,故历代寺院都名茶辈出,像南京栖霞寺、苏州虎丘寺、福州鼓山寺、泉州清源寺、武夷天心观、衡山南岳寺、庐山招贤寺等,历史上都出产名茶,名噪一时。如安徽名茶"黄山毛峰",即产于黄山松谷庵、吊桥庵、去谷寺一带;名茶六安瓜片,即产于安徽齐云山蝙蝠洞附近的水井庵。而庐山以云雾著称,茶树长年生长于云雾弥漫的山腰,庐山招贤寺的寺僧们亦于白云深处劈岩削峪,广栽茶树,采制茶叶,成为著名的"庐山云雾茶"。另外杭州龙井寺产的龙井茶、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宁波无童寺的天童红茶等都为名寺名茶。茶与佛教的紧密程度是空前的。饮茶成了禅寺的日常制度,成了僧众们的主要生活内容,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庄重肃穆的饮茶礼仪。在我国的各寺院中,都专设"茶堂",供寺僧或饮茶辨说佛理,或招施主佛友,品饮清茶。一般在寺院法堂的左上角设"茶鼓",按时敲击,以召集僧众饮茶。寺僧们坐禅时,每焚完一枝香就要饮茶,以提神集思。有的寺院还设有"茶头",专司烧水煮茶、献茶待客,有的寺院则在寺门前站立有"施茶僧",为游人们惠施茶水,行善举。寺院还根据不同的功用,分别冠以各种"茶名"。如以茶供奉佛祖、菩萨时,称"奠茶";在寺院一年一度挂单时,要按照"戒腊"(即受戒)的年限先后饮茶,称"戒腊茶";平日寺院住持请全寺僧众吃茶,称"普茶";逢佛教节庆大典,或朝廷钦赐丈衣、锡杖时,还要举行庄严、盛大的"茶仪"。
宋代,不少皇帝敕建禅寺,遇朝廷钦赐袈裟、锡杖时的庆典或祈祷会时,往往会举行盛大的茶宴,以款待宾客。参加茶宴者均为寺院高僧及当地社会名流。浙江余杭径山寺的"径山茶宴",以其兼具山林野趣和禅林高韵而闻名于世。径山寺位于浙江余杭,其地山峦叠嶂,古木参天,流水潺潺,茶林遍野,向以山明、水秀、茶美闻名于世。寺内僧众达千人以上,享有"江南禅林之冠"的称誉。径山寺的饮茶之风极盛,
宋代时,每遇诸山寺院作斋会时,有的寺庙施主往往以"茶汤"助缘,供大众饮用,以为佛门子弟乐善好施的"善举"之一,称为"茶汤会"。
原文出处:http://www.fo5.cn/news/show-327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由茶至禅:禅宗与茶道的渊源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由茶至禅:禅宗与茶道的渊源;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82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