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弥勒佛-“制服版”弥勒佛雕像 公共艺术应考虑公众审美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9-19 00:1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弥勒佛-“制服版”弥勒佛雕像 公共艺术应考虑公众审美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弥勒佛-“制服版”弥勒佛雕像 公共艺术应考虑公众审美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制服版”弥勒佛雕像 公共艺术应考虑公众审美

现场市民与“制服版”弥勒佛合影

弥勒佛-“制服版”弥勒佛雕像 公共艺术应考虑公众审美
弥勒佛-“制服版”弥勒佛雕像 公共艺术应考虑公众审美

  16日上午,在北行一座商城门外,记者见到了传说中的“风衣弥勒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欢喜幸福的象征,弥勒佛的形象深入人心。但记者眼前的这尊银光闪闪的雕像,形象虽然酷似开口常笑的弥勒佛,却并非人们熟知的身荷布袋、袒胸露腹、盘腿而坐的传统姿态,而是身穿现代的马甲和风衣,伸出右手挥向远方。

  商城外一位看车位的大娘告诉记者,原来雕像一直摆放在商城内,从去年冬天开始,搬到外面摆放。刚搬出来时,很多过路市民感到好奇,都拿出手机拍照,还有不少市民和雕像合影留念。

  讨论招财、反传统……说啥都有

  弥勒佛穿风衣,究竟想表达什么?记者在现场随机采访了几位过路市民,大家说法不一。

  市民王先生认为:“弥勒佛不像弥勒佛,咋还穿风衣了呢?我看着有点像门神。”

  带着孙子逛街的吕大娘认为:“我觉得不好看,孩子看着也觉得奇怪,问我这座雕像的造型怎么那么熟悉,好像在哪见过,我岁数大了,也看不明白。”

  网友张先生认为,“弥勒佛穿风衣,这太有违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网友猜测:“弥勒佛笑脸迎客,雕像在招手,可能是取‘招财进宝’之意。”

  对此,记者采访了商城办公室工作人员李女士。李女士表示,她对此事并不了解,该雕像从何而来,想表达什么,这些不方便回答。“雕像的内在含义我也不清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觉得它是艺术品就是艺术品,你觉得它是佛像就是佛像。”她说。

专家:公共艺术应考虑公众审美

  鲁迅美术学院雕像系教授刘金亭认为,“风衣弥勒佛”只是一种符号,作为艺术品,这种表现形式太普通了,作为街景,它和某些街头涂鸦一样,并无实际意义。

  刘金亭表示,艺术品本身并无不妥,但艺术品和商业化的运作应该掌握一个度,不光要遵守市场规则,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和公众的价值观、接受能力。一些过于另类、大尺度的雕像还应放在美术馆,在艺术的场域里传达观念。

  沈阳故宫博物院研究室主任佟悦表示,对艺术作品,作者的用意、观赏者的理解力都不同,过分关注反而会引发一系列的副作用。(感谢市民张先生提供新闻线索,请持有效证件到报社领取线索费)

国内各省市频现遭质疑的“公共艺术&r

长安区佛教新闻

dquo;

  2013年4月,河南偃师龙华欢乐园内,一尊外表金色、形象酷似“弥勒佛”却梳着“大背头”的“混搭系”雕像引发网友质疑。7月初,网友再曝,原雕像头部被换成了龙头,下面是人身,不伦不类。

  2013年7月,苏州市金鸡湖畔一座老子雕塑因造型是伸出舌头“做

来凤县佛教新闻

鬼脸”,引起全国各地网友的争议。该老子雕塑脸部表情独特,宽面

旌德佛教新闻

大耳,眼睛紧闭,舌头伸出,露出一颗牙齿。

  2014年1月,沈阳某商场公开展出一座“武松杀潘金莲”的雕塑作品。潘金莲衣不蔽体,武松一边挥刀,

汉中市佛教协会新闻

一边面贴潘金莲。网友惊呼这一雕塑尺度太大,在公共场所展出可谓“毁三观”。

原文出处:http://www.fo5.cn/news/show-3298.html

以上是关于弥勒佛-“制服版”弥勒佛雕像 公共艺术应考虑公众审美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弥勒佛-“制服版”弥勒佛雕像 公共艺术应考虑公众审美;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8212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