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法门寺佛学院学僧精进禅七迎新学期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法门寺佛学院学僧精进禅七迎新学期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法门寺佛学院学僧精进禅七迎新学期
中国佛学会为培养学僧的精进道心,调节学修并进、增强学僧的道风素质。2015年3月5日至12日(农历正月十五至正月二十二),法门寺佛学院男众部于学院禅堂开始举行为期一周的春季禅七法会。本次禅七诚邀有数十年禅修经验的西安卧龙寺范尊法师主持,贤空法师为班首、范尊法师任维那、通广法师为当值,教务长圣悦法师协调主持。 学僧精进禅七实修,以迎接新学期的到来。从起七到解七全过程按照按
延伸阅读:禅七
禅七是佛门中精进修行的一种仪规,其进行方式是在禅堂内,以静坐和跑香调和身心来运转方法,达到开发觉性的目的。佛法的道理一是有为,一是无为。平时修善积德,功德法财属于有为,属于福报;在禅堂静坐用功、返照自性,属于无为,只有当下这念心,就是智慧。在禅堂里,把妄心停下来,现出真心来修道,就有无量功德,所谓“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
禅七法会是禅宗道场重要的专修活动,目的是克期取证。禅七的起源,源于佛陀在菩提树下,七日证道。佛陀在菩提树下自誓:若不成道誓不离金刚宝座,实为七日成佛的滥觞。
佛教从东汉传至中国后,西域传道的高僧,源源东来,但大都是严守戒律,遵守佛制,故生活上,便得乞食于人,或靠信徒之供养。由于中国传统文化风俗与制度文化之差异,隋唐以前的中国僧众,有些必须靠帝王、大臣们之信仰供养,才得以维持生活。
达摩祖师渡海东来,传佛心印的禅宗法门,便是中国初有禅宗的开始。传至六祖以后,四方学者群集,禅宗一派,如日东升,光茫万丈。其中以江西洪州百丈怀海禅师,首称趐楚。改变东来规范,创立丛林制度的,就是马祖和百丈师徒。百丈创立丛林清规,主张以自耕自食为主,以募化所得为辅的丛林生活制度,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警训。
而禅堂为选佛堂,立限七日以资选佛,自宋以来渐成禅宗特则;精进禅七并与参禅一旨相合,而行于天下。禅宗丛林,每逢冬日农事已了,更无其它杂务,便举行克期取证的修行,以每七日为一期,叫做打禅七。在禅七中,比平日更要努力参究,往往每日以十三、四支长香(约现今80~90分),作为用功标准。大约睡眠休息时间,昼夜合计,也不过三、四小时而已。后世各宗派,鉴于这种苦修方法的完美,就兴起各种七会,如念佛七等。
“禅七” 顾名思义当然是指“用禅宗的方法打七”,最普遍的是“参话头”,其进行方式是在禅堂内,以静坐和跑香调和身心来运转方法,达到开发觉性的目的。
相关链接:中国佛学会|中国佛学会官方网站|佛学会www.cnfxh.com
原文出处:http://www.cnfxh.com/news_content.asp?id=5002
以上是关于佛教-法门寺佛学院学僧精进禅七迎新学期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法门寺佛学院学僧精进禅七迎新学期;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57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