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渡法师:找回我们共同的信仰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智渡法师:找回我们共同的信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智渡法师:找回我们共同的信仰
大菩文化佛讯 《佛门探宝》慈善推广会在上海举行,智渡法师主题发言:
诚信危机,几乎是所有人不愿意看到的;但是,却有许许多多人缺失诚信,扪心自问,可能包括我们每一个自己。为什么呢?因为社会道德信仰已经缺失太多年!我们不妨就以下几个方面作一探索:
一、什么是信仰
信仰即信奉与仰慕,是人类特有的 对事物产生信解、信任、仰慕与依赖的心理现象(梵语sraddha)。信仰往往会形成人们对人生与世界的总看法和总导向,成为一种精神纽带,成为一个组织、阶层、社会或国家成员们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
信仰,具有生活价值的定向功能,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社会力量的凝聚功能,行为规范的选择功能。总之,信仰决定着我们人类道德规范的总体取向,是人类形成社会的灵魂府宅和价值基础;一旦缺失,人类的精神将无所适从!
二、信仰的特性
我们不妨从信仰所具备的特性上加以探讨,天台衲子智渡认为信仰具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特性:
1、信仰具有依他性:
人们对自身之外的物质或观念的信任和依赖,尤其在大自然面前,人类认识到了自身之不足,期望获得加持或救赎时,产生了信任、仰慕与依赖之心。这种“信任、仰慕与依赖”虔诚不移时,即升华为“信仰”。于是,信仰的第一特性是依他性。
2、信仰具有持久性:
由于这种“信任、仰慕与依赖”之虔诚一旦形成,必定产生某种程度的持久性,除非有特定的事件令他的信任与仰赖产生动摇、丧失虔诚,或者根本没能让其形成。
3、信仰具有取向性:
一个人、一个群体接受了某种信仰,这种信仰将会对某个人或群体产生一种导向作用,这种作用力就是信仰的取向性。
4、信仰具有排他性:
本来,信仰是可以多样化的,毕竟世界丰
5、信仰具有不可剥夺性:
信仰是心灵层面的、是自由的,不可剥夺的,具备了应受尊重的至尊品性。你可以强制一个人的语言、行为,但你无法强制他的内心信仰,哪怕你用最严酷的手段令其一时折服,但那毕竟只是愚蠢的自欺欺人而已。
6、信仰具有文化性:
无论这一文明纪的早期拜物、中期拜神和崇尚知识,均显现了信仰所具备的文化特性。
那么,什么是文化?现代汉语中“文化”成了是“人文教化”的简称,这显然偏离了“文化”的原意,或许这正是文化产生广泛地缺失的根源所在。古汉语中“文化”是:犹如“精致纹饰似花中极品”之意,具有美好的、值得崇尚、推广、学习的,具有特色、能成就经验和知识的、通过人类语言、行为所造作的一切传承与象征,即具备沉淀性。信仰显然地具备了文化特性,或者说信仰即属文化范畴。
文化是可以学习、推广的,但并非必须通过学习得来的。因为文化本身具备创造性和扩展性,许多能够得以历史沉淀的文化,往往是“前无古人”的,如佛文化、孔子学说、老子的《道德经》等等;而文化的知识性则是随各人的业力流转,具备跨世纪的记忆性,信仰的再世重复正是这一特性的表现。
三、信仰的现实意义:
信仰的取向性决定了她对信仰者的规范作用。“无信不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史以来,人类就在善恶、是非中不断地取向与规范。
由于人类对外界事物的占有欲以及不得拥有时的不满与嗔心,使得这些人群趣向恶道;若能凭借信仰的规范作用,或能使得这些人群有所收敛,乃至回头向善,减轻罪恶重报。
相反,信仰则能增上趣向善道者的人格道德,带动社会风尚。
信仰不仅仅是宗教信仰,在宗教出现之前信仰即已存在,各种宗教只是利用了人们的信仰取向,推动和突显了信仰的取向性和排他性。从这一意义上说,宗教在推崇信仰的同
佛门慈悲、与人为善、劝人行善,更主要的是文化、是教导与修行,不应该出现太多的宗教形式。诸佛所教导的主要是从人
《佛门探宝》一书仅仅如佛法大海之滴水,只是祈望通过此书唤起人们对尚未广泛挖掘的佛门古文化的兴趣。何况阅读此书未必要信佛,此书只是为人们找回信仰提供一个可供参考的思路而已;建议大家在广泛地了解各种信仰常识后,再作信仰选择。
四、慈善对信仰的回归作用
各种信仰尤其是在宗教或组织的推动下,排他性越加明显了。如何消除各种信仰的排他性,加强信仰间的共融性是现代乃至今后世界和平的关键所在。这需要一个具备广泛性的媒体,这个媒体就是慈善。
比如,在目前的医疗行业,许多人“有病看不起”,也有许多人“把药当饭吃”,造成了畸形的医疗市场;无论在城市或农村,都普遍地存在着错误的健康观念。针对这种病态的现状,具有善心的医疗专家们自发地组建了中国玉观音义诊队,力所能及地为没有医保的寺院僧众和看不起病的弱势群体开展义诊活动,让我们为他们的这种慈悲善行的“玉观音”精神给予鼓励,以实际行动支持他们!
慈善是社会的、全民的。政府赈灾、扶贫济困,那是责任,称为抚恤;民间的善行捐助,是义务,是善良品格的体现。若能依据有史以来中国历史上浓厚的慈善理论和实践经验、以及世界各国慈善历史,在中华大地上建立“国际慈善文化广场”,树立起中国慈善文化的国际地位,将是一件非常富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大事。为此,天台衲子智渡在浙江、江苏和上海等地寻访呼吁,希望以此为慈善回归社会、社会回归信仰、信仰带动道德风尚的一个契机。
让我们以务实的慈善精神,随着义诊队的足迹、在大众支持慈善的共鸣中,携手传递正能量,找回人类共同的信仰,共筑中国梦。
原文出处:https://www.pusa123.com/pusa/news/fo/56748.shtml
以上是关于智渡法师:找回我们共同的信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智渡法师:找回我们共同的信仰;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53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