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金易明:玄奘大师佚失三论典之义理推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唐僧-金易明:玄奘大师佚失三论典之义理推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金易明:玄奘大师佚失三论典之义理推测
金易明教授
大菩文化佛讯 众所周知,玄奘大师系我国难得的译经高僧,也是一位重要的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其在印度文化界所赢得的荣誉和留下的思想瑰宝,至今始终为印度文化界所津津乐道,并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颂。作为中国一代高僧,玄奘大师中年后毅然渡流沙、越葱岭,涉险滩,万里跋涉赴印度取经学法,归国后又留下七十五部总计高达一千三百三十五卷所译经论,及撰述的地理学专著《大唐西域记》,实为中国文化史,特别是中国佛教历史上彪炳千古的奇观。
玄奘大师同时代的高僧道宣律师在其著名的《续高僧传》卷四玄奘传的末尾,以自身对玄奘大师的瞭解,以及与玄奘大师相互砥砺、对晤合作的经历,由衷讚歎到:“馀以闇昧滥沾斯席,与之对晤屡展炎凉。听言观行名实相守,精厉晨昏计时分业,虔虔不懈专思法务,言无名利行绝虚浮,曲识机缘善通物性,不倨不谄行藏适时,吐味幽深辩开疑议。寔季代之英贤,乃佛宗之法将矣” 。虽然道宣律师颇为谦逊,但对玄奘大师的人格和佛格的精闢归纳,令后人为之动容、感动。对于玄奘大师一生的行迹,道宣大师有其精炼的概括。以笔者之见,这种概括使后人的任何关于玄奘大师一生行迹的详尽叙述,只能是道宣大师叙述的诠释而已。在《续高僧传》中读到道宣大师的原文,使我们不能不感慨,毕竟这两位高僧是盛唐时代的缁素同行、相互砥砺的高谊道友,彪炳史册的佛门法将:“且其发蒙入法,特异常伦,听览经论用为恒任。既周行东夏挹酌诸师,披露肝胆尽其精义,莫不倾倒林薮。更新学府,遂能不远数万,谘求胜法;誓舍形命,必会为期。发趾张掖,途次龙沙;中途艰险,身心仅绝。既达高昌,倍光来价,传国祖送备阅灵仪。路出铁门石门,躬乘沙岭雪岭,曆天险而志逾慷慨;遭凶贼而神弥厉勇。兼以归禀正教,师承戒贤,理遂言扬义非再授,广开异论,包藏胸亿,致使梵侣倾心不匮其法。又以起信一论文出,马鸣彼土诸僧思承其本,奘乃译唐为梵,通布五天。斯则法化之缘,东西互举。又西华馀论,深尚声明,奘乃卑心请决,随授随晓,致有七变其势动发异踪,三循广论恢张怀抱。故得施无厌寺三千学僧。皆号智囊。护持城堑,及睹其唇吻,听其词义,皆弹指讚歎:何斯人也?随其游历塞外海东百三十国,道俗邪正,承其名者,莫不仰德归依,更崇开信可以家国增荣,光宅惟远。献奉岁至。咸奘之功,若非天挺英灵生知圣授,何能振斯鸿绪导达遗踪。前后僧传往天竺者,首自法显法勇,终于道邃道生,相继中途一十七返,取其通言华梵、妙达文筌、扬导国风、开悟邪正,莫高于奘矣。恨其经部不翻犹涉过半,年未迟暮,足得出之,无常奄及。惜哉!” 那娓娓的陈述,蕴含著对一代求法高僧的深深崇仰,那声声的讚歎,深藏著对天竺大法深入华夏的耿耿期盼;那缕
史载玄奘大师在印度修学期间,曾经以梵文撰写过三部重要的论文,即《会宗论》、《制恶见论》、《三身论》,却在其归国后不仅未成译成汉语,而且连原典都未见踪影。由此,留给后人无限的遐想推测的馀地。正如玄奘大师在归国时带回的印度梵文经卷,史载有六千馀卷,但是玄奘大师所译出的经卷仅占四分之一弱,而六千余卷梵文经典,却始终未见其在世上出现过。这巨大的文化馈赠品的不知去向,以及为玄奘大师在印度赢得巨大声誉的重要著作,如雾中看花般忽隐忽现,确实是玄奘大师留给华夏民族和汉语语境中的佛教无法弥补的遗憾。
由于大乘中观学与瑜伽学派在印度佛教史上的巨大影响力,以及两派之间曾经有过的相互间的抵牾,直接影响了深受中观学和瑜伽学两派大乘佛学薰染的汉语系、藏语系佛教界的信仰立场,形成了信仰观念上的狭隘性和义理融通上的滞碍性。由此,推测作为那烂陀寺戒贤尊者嫡传弟子的玄奘大师《会宗论》的观点,将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大乘佛教的义理和旨趣。而且,在印度的历史上,有一不为汉传佛教所深刻体会的事实是,历史上的声闻乘佛教确实曾经认为,大乘佛教并非佛法,佛法仅限于声闻乘三次结集经律论的成果,后出的大乘经典在他们那裡得不到应有的认可,更无从谈及重视和学修了。由此,针对般若毱多《破大乘论》所坚持的事实厘清,不仅对于维护大乘佛法在佛陀法脉传承中的地位而言是重要的,而且对于佛法的传播、佛陀深邃旨意的发扬光大,以及大乘佛法自身的完善和圆融,都具有重要的信仰意义和重大的思想学术价值
原文出处:https://www.pusa123.com/pusa/news/fo/100252.shtml
以上是关于唐僧-金易明:玄奘大师佚失三论典之义理推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唐僧-金易明:玄奘大师佚失三论典之义理推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52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