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人物】民国“工匠精神”践行者——太虚大师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人物】民国“工匠精神”践行者——太虚大师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人物】民国“工匠精神”践行者——太虚大师
太虚大师
大菩文化原创 2016的年度热词中不出意外地出现了“工匠精神”一词,这不仅仅是因为李克强总理在年度《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各行各业都有以自己的方式实现工匠精神的伟大人物,而在民国时期的佛教界,最富工匠精神的僧人,非太虚大师莫属。让我们在太虚大师圆寂70周年的2017,一起回顾这位高僧在佛教改革上的精益求精之路。
太虚大师的毕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理论上,大师将内外、新旧学说融会贯通,提出许多精彩的见解;同时四处奔走,将理论付诸实践:先后住持多家寺院,创办佛学院,组织居士林,出版书报杂志等,可谓是一位卓越的佛界全才。
这一切都离不开太虚大师青年时期的经历:他受到的是当时较为罕见的新式僧教育;而革命思潮席卷全国时,他也大量阅读蕴含革命思想的书籍,深受孙中山“三民主义&r
民国初期,社会时局动荡,风起云涌,中国近代佛教在传统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对近代中国的思想界、学界也产生了微妙的影响。佛界弟子既要遵循传统,继承发扬丛林古制,但又要在时代变迁中,适应潮流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在这种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下,汉传佛教呈现出些许颓然之势——学佛者多以为信佛只是为死时的体面与死后的利益,却忽略了佛法的信仰与修行需要在现世中进行实践进而获得圆满。
在此时代背景下,太虚大师认为佛教亟需解决的“生活问题”是立足于生死之上,对生命的态度问题,而对于人来说,一生孜孜以求解决的无非只此一问。因此,适应现代化的佛法,当是以人为本,契合时机的“人间佛教”。此后,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太虚大师的所有佛教改革行动皆以此为中心展开。
1912年,太虚大师在镇江金山寺组织佛教协进会,着手改革佛教。时任主
金山寺事件的次年,太虚大师在寄禅和尚追悼大会上,针对当时佛教丛林存在的积弊,首先提出了“教理革命”、“教制革命”、“教产革命”的佛教三革命,分别对理论、制度和寺产做出了一定的要求。这是一套十分完整,很有启发性的理想佛教界规范,但由于脱离当时僧团实际,很难付诸实施。
之后,太虚大师虽仍以“三革命”思想为他改革的根本理想,但转而在实践中从加强僧伽教育,培养新式僧才两方面着手。在太虚大师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影响下,大量的佛学院在中国涌现,其中就包含名扬中外的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等。这些佛学院培养出了近代中国佛教界最为中坚的力量,大批僧才在当时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出现。
而怎样才是一个新式僧才呢?太虚大师为他们做出了几点要求:他认为僧人必须自食其力,自立于社会;也必须适应时代的变迁,以不变的佛法真理适应新思想;最为重要的是养成健全的僧格:既要持戒,守住僧家的淡泊本色,又要实行、弘扬佛法,济人利世,始终践行大乘佛教中的&ldq
太虚大师这种不破不立,为佛教界发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钻研和执着,正契合“工匠精神”严谨、专注、敬业的内涵。放眼当下,不只是佛教界,整个社会乃至国家,都需要这样爱岗敬业、追求卓越的人才;而发扬并使革新精神扎根于社会土壤,远比只是观望时局,期待能人志士实际得多。
太虚大师圆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他没能亲眼看到新中国乘上一列开往社会主义之春的火车,向着越来越好的明天疾驰;但他若是从极乐乡瞥向凡间,一定会为70年后的今天佛教界开放、包容的活力而感到无比欣慰。
(文编:妙蒙 责任编辑:妙甜)
原文出处:https://www.pusa123.com/pusa/news/fo/110687.s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人物】民国“工匠精神”践行者——太虚大师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人物】民国“工匠精神”践行者——太虚大师;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50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