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法-心澄法师:棒喝声中真佛子 钳椎响处传心印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6-30 01:3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法-心澄法师:棒喝声中真佛子 钳椎响处传心印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法-心澄法师:棒喝声中真佛子 钳椎响处传心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心澄法师:棒喝声中真佛子 钳椎响处传心印

佛法-心澄法师:棒喝声中真佛子 钳椎响处传心印
佛法-心澄法师:棒喝声中真佛子 钳椎响处传心印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法师(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清月)

 

    大菩文化海外讯 多伦多时间6月17日上午9时30分,由加拿大佛教会湛山精舍达义法师发起,中国佛教协会、加拿大佛教会与美国佛教联合会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加美三国佛教论坛”在多伦多大学医学院隆重开幕。分论坛上,三国与会学者分别从人间佛教的思想和实践,菩萨道的思想与实践对构建世界和平的价值和意义,佛教文明与其他宗教、哲学的对话与思想异同,尤其是有关佛教与科学的对话等方面展开讨论。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心澄法师出席论坛并提交了《棒喝声中真佛子,钳椎响处传心印——菩萨信仰与人间生活》的主题论文。论文全文如下:

 

    中国禅宗的出现始于菩提达摩,昔日灵山会上,大梵天王向释迦牟尼佛献上金色波罗花,世尊“拈花示众”,大众不解其意,皆默然无语,唯有摩诃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便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正法眼藏”的微妙法门传给迦叶,尊摩诃迦叶为印度初祖,此后历代祖师薪火相传,至菩提达摩为二十八代。达摩来到中国依次传法于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六祖以后形成了荷泽神会、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三大系。青原系和南岳系下又进一步演化出“五家七宗”,其后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僧聚众而居,体制自兹而始。

 

    禅宗寺院的中心为禅堂,初始于唐百丈怀海禅师时期(749—814),是禅寺集大众生活参禅、饮食起居之场所。为了统领大众,更好地引导僧众的日常生活和修行,禅堂里一般都安立了各种各样的法器,作为助道之方便。法器又称佛器、佛具、道具,即指钟板、木鱼、椎、磬、铙钹、鼓等物。

 

    钟板贯穿寺院所有法器使用,依据敲法不同,凸显五宗不同之家风。四止四开:一板一钟,二板一钟,三板一钟,四止四开总共三十六下,此种敲法为临济、沩仰、云门三家所用;三止三开:一板一钟,二板二钟,三板三钟,三止三开朝暮三十六下,此种敲法为曹洞、法眼两家所用。五家钟板三十六下,既不能多一下,也不能少一下,若有偏差,即不是佛子之道。五家钟板之形状、字句,各有差别,代表了各家宗风及门庭施设之不同。 

 

    沩仰宗:开宗祖师沩山灵祐禅师(771—853)曾经开示学人说:“我百年后去山下作水牯牛。”为了宣扬沩山的“水牯牛”精神,表达大乘佛教“三类化身”的思想,凸显“水牯牛”三字,沩仰宗的钟板形状为三角形,义为“三类化身”。

 

    临济宗:当年六祖慧能大师(638—713)开示南岳怀让禅师时说:“西天般若多罗谶汝脚下出一马驹(马祖道一),踏杀天下人。”后来临济宗采用此谶语,表示本派为马祖禅法之真传,故其钟板形状为横式,义为“横行天下”,后人改为“横遍十方”。

 

    曹洞宗:开宗祖师洞山良价禅师(807—869)当年行脚的时候,路过溪边,因见水底之影而开悟。为了凸显这一悟道因缘,曹洞宗的钟板形状为直式,义为“立地登天”,后来改为“顶天立地”。

 

    云门宗:开宗祖师云门文偃禅师(864—949)在传法时,经常在墙壁上画一个圆圈,代表“饼”。后人讲“云门饼,赵州茶”,即与此有联系。意思是画饼不能充饥,佛法贵在实践,而不只是讲理论。其思想出自《楞严经》 等经典。 为了凸显“云门饼”这一机锋,故其钟板形状是圆形或八角,义为“圆满报身”。

 

    法眼宗:开宗祖师法眼文益禅师(885—958) 因闻云门文偃禅师“一棒打死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一语而开悟,为凸显其开悟之因缘,其钟板形式为“八卦”,义为“天下太平”。

 

    五家各立门庭,其钟板形式代代相传,流布于海内外。由于禅堂钟板主要起着表法的作用,它不仅体现了各家之宗风,同时贯穿寺院的日常生活和修行之全部,可以帮助大众将佛法的精神更好地落实于生活当中,所以我们必须对它们的敲法和含义有所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不明白钟板的内在精神,不了解安立钟板的意义及作用,就不可能真正读懂中国禅宗寺院里的修行生活,也不可能真正理解禅宗能够传播到今天的生命力所在。以下且依《金山禅堂规约》介绍僧众日常生活行事。

 

    禅堂司钟板法则:

 

    禅堂内分东西两大广单,中有佛龛,内供毗卢遮那佛,佛龛后有维摩龛。广单上每年请职贴单条,分东西两序,东序有堂头和尚等列职;西序有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序职。

 

    禅堂每日以钟板作为禅者行坐参修的主要引导,《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载:于布萨、诵经、集合众僧、饭食等,皆可敲鸣钳椎,不同钳椎代表了不同的意义。禅者的生活,不用语言,在单纯的号令下,井然有序。凡司钟板者谨慎尽职,如法敲打。

 

    司钟板者起香前先打三阵叫香,集众入堂,叫香应由慢至快,由大声至小声,每阵24下。当值司钟板的轻重,应板打八分,钟敲六分,速度不得参差不齐。当值司钟板,逢行香时,如有和尚或班首师父在场,送位应如法。凡司钟板,声响不得软弱无力、无精打采,亦不得匆促急躁、尖锐刺耳、打人闲岔。司钟板如法,能作行者的助道因缘,令其摄心正念,精进办道,集诸胜因良缘,反之,则动人道念,覆行者慧命,不可不慎!

 

    钟板:钟板悬挂于香桌上方,钟上板下,规格随禅堂的大小而有所不同。钟板是禅堂大板香、起香,挂二板讲开示、止静及扬板所用。

 

    催板:靠近钟板,挂在墙上的一块较小的板,为跑香中站板及讲开示后,催促再次跑香之用。

 

    木鱼:放置于维那香桌上,为起香、抽解、小香止静、开静之用。

 

    叫香:以一片长方形木块击打地面出声,为集众进堂、跑香中催香;抽解小净后,警示进堂坐香及开静后,维那示意下坐之用。

 

    引磬:如碗状的小钟,以小铁枹击之。于其底部中央贯纽,附有握柄,便于把持。为大板起香、扬板与钟板三结三交及开静、问讯出堂之用。

 

    香板:禅林用以警策修行之木板,形如宝剑,依使用目的不同,分有

江西新闻联播佛教协会捐款

如下几种:

 

    巡香香板:用以巡查坐禅昏沉者。

 

    监香香板:于禅七时使用。

 

    清规香板:是属较严重者,犯了清规时,才会请清规香板来处罚。

 

    堂规香板:用以惩诫违规者。

 

    维那香板:以职取名,维那专用。

 

    警策香板:用以警策用功办道者,一般由首座、西堂、后堂、维那等使用。

 

    禅堂外的讯号:

 

    寺院的打板,分为一板、二板、三板、四板、五板等:

 

    起一板:大众开大静养息时,由巡夜人员敲击。

 

    起二板:夜巡完毕的讯号。

 

    起三板:通知厨房典座人员起床的讯号。

 

    起四板:通知大众起床的讯号。

 

    煞五板:完成起四板的讯号。

 

    接报钟:禅堂回应堂外的讯号。

 

    敲大钟:钟声讯号与报钟相接,共一百零八下。

 

    打叫香:示意早斋将开始的讯号。

 

    开梆:饭头敲击悬挂在斋堂外的大木鱼梆,通知大众即将开饭的讯号。

 

    禅堂内的讯号:

 

    起香:大板香(一板一钟二木鱼)、小香(二木鱼)。

 

    挂二板:大板香(二板一钟),为讲开示的讯号。

 

    站板:(一槌小板)小香跑香进行中停止的讯号。

 

    催板:(二槌小板)听开示后,再行跑香的讯号。

 

    抽解:(一槌木鱼)禅坐前上净房的讯号。

 

    止静:大板香(三板一钟)、小香(三槌木鱼),为静默坐禅参修的讯号。

 

    开静:大板香(一槌引磬)、小香(一槌木鱼),禅者停止坐禅,听许散动下座之讯号。

 

    扬板:三阵(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临济钟板四止四开,一日作息四次大开静的讯号。

 

   禅堂乃是选佛场,禅宗要地,规矩严谨,所谓:“开万圣之圆乘,阐佛祖之慧命,弘宗门之大范,造学者之佛国。”举止要有规则,自然肃静无声,大众方能安心参禅,克期取证,行住坐卧,自班首乃至清众,均有仪规可循。

 

    行香——行如风,如风之行止无迹,不得回互盼顾,穿长褂不能抄手,须徐徐行步,轻轻摆手。行香摆手左手摆三分,右手甩七分,须顺圈子而走,不得穿堂直过。进堂不问讯、不合掌,不得抄手而行,须两手垂直,不得东张西望,不得低头或昂脑,不得掉头顾视,不得交头接耳,必须将头靠衣领,端严整肃。行走与前人相距三块砖,行走过近人前,易失行之威仪。

 

    住立——立如松,如松之挺直无有偏斜,不得以两手抄后,不得叉手而立,必须双手垂直,站立脚跟对齐,前八后二站定,端正无偏则心地公直矣。

 

    坐香——坐如钟,如钟之安稳,不稍动摇,凡坐香皆跏趺坐,单跏趺即右脚在下左脚在上;双跏趺即先左脚放右大腿上,再右脚放在左腿上。将底下两大服角,先包右腿,后包左腿,再包两膝,名为“两把半”。膝头平位边,头靠衣领,手捧弥陀印,坐香必须端身正坐,身端则心正,心正因直,因直则果自不纡曲矣。不但坐香,即一切处,人前背后亦然。

 

    卧——卧如弓,佛制四大威仪之一,卧时皆右手枕头,左手搭膝,两腿相叠,不得掉举,不得仰睡,仰睡名修罗睡;不得左手枕头右手搭膝,此名畜生睡;不得覆睡,覆睡名饿鬼睡;不得伸两脚睡,伸腿名死人睡,皆不吉祥卧。吉祥卧者,十方诸佛同卧,历代祖师同卧。

 

    禅堂规约,种类繁多,如“禅堂出入往返仪规”、“禅堂上下广单日行仪规”、“禅堂调香仪规”、“禅堂期头大进堂仪规”等等。

 

    每年七

福建南平佛教新闻最新消息

月期头,大进堂人数稍多,当齐集韦驮殿学习进堂,演练规矩。如和尚教规矩,即云:“今天演习禅定日行规矩,此一堂佛事大非等闲,何以开万圣之圆乘,阐佛祖之慧命,弘宗门之大范,选学者之佛因。然老参师父或诸方住过丛林之大众,虽大同小异。初发心之人,要加倍留心,眼睛要看好,耳朵要听好。老住的人可在位上坐,新进堂的人,一齐站在佛前来。”和尚言毕,即教规矩。

 

    第一散香,演习请交、敲、卓散香之规矩;

 

    第二散香,演习散杯、倒茶、收杯之规矩;

 

    第三散香,演习吃包子之规矩;

 

    第四演习加香后散香事;

 

    第五巡香,演习请香板、下香板、巡香大小规矩,以及散杯子数、倒茶、收杯子、卓香板、交香板;

 

    第六演习吃茶事;

 

    第七演习加香后同巡香装香事,又巡香四种香板:冲盹打呼、前冲后仰、东歪西斜、靠壁扒位;

 

    第八演习铺卷棕垫蒲团;

 

    第九演习衣袍具之搭抽及使用时机;

 

    第十演练盘腿方法;

 

    第十一讲位子上下;

 

    第十二讲广单上下;

 

    第十三演习帘子之推放;

 

    第十四演习架房规矩。

 

    拿香板式:监香合掌当胸,板尖齐眉,堂主平掌在傍,维那合掌对膝,板尖向上,后堂掌平,平头在傍,西堂垂手平头,首座和尚垂手,板尖向下。

 

    起字数目:早粥后香四个起字,四支香三个起字,午二板香六个起字,四支香四个起字,六支香三个起字,养息香三个起字,放参后四支香六个起字,六支香三个起字,共计每天喊起字三十二个。

 

    普茶仪式:吃普茶,人各到齐,僧值云:“和尚慈悲,吃普茶稍有仪式,第一槌引磬取杯,第二槌引磬合掌,第三槌引磬请茶。”毕,和尚表堂,毕,敲引磬二下,起身问讯回堂。这些规矩是入禅堂者必修的仪规。

 

    禅堂日行规则

 

    早课式:

 

    当值师四板前起床,洗漱、大小架房回堂,穿袍搭衣带具,坐当值位。听四板一响,当值即敲一大木鱼,开静。当值上香献供水。

 

    夜巡师起四板,绕行各寮口一圈后回堂。夜巡煞四板,听维那招呼煞五板后,敲(敲在木板上皆以)“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三阵,每遍“了”字轻打,煞尾三下,堂内报钟扣接三下后,敲(敲在铜钟上皆以)“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会上佛菩萨”三遍,每遍“严”字轻打。三遍报钟后,敲二钟接一板一钟后,大殿接大钟。 

 

    大殿大钟先快18钟,后慢18钟,共三阵108下。

 

    大殿大钟敲第三阵毕,禅堂挂二板一钟。(禅堂当值听大钟第三阵慢钟,至14下放腿子,听大钟连敲二下,交大鼓四下,接板一下。大钟又一下,交鼓四下,接板一下。大钟又一下,交鼓四下,接报钟一下,斯为二板一钟打过。)

 

    禅堂当值二板挂过,收去粽毡,将佛前拜垫移正,捲起帘子。

 

    当值静坐,听鼓至三阵,煞鼓敲鼓边,放腿子。

 

    止静(随止随开)

 

    三板一钟止静(煞鼓四下,接板一下,三交三接,欲雷雨风云。)

 

    当值持具,礼佛三拜,悦众打引磬四下,当值下至中间问讯,悦众打一引磬开静。

 

    凡有礼祖、影堂及普佛,维那呼带具,悦衆先押引磬,后打起身引磬,在‘具’子上一下站立,班齐又一下,再打引二下,交当值扬板,三交三接,要慢,次打磬扣板五下,要快,是名起三转五,先慢后快,共鸣引磬十一槯半。

 

    第一引磬起身,第四下接板套引磬。头阵板押七打八,慢慢接打“三世一切佛、佛、佛、佛、佛、佛”。大众问讯出堂,扬板(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二阵,此时扬板宜长,维那立东向外,西单出堂毕煞一阵。东单出堂毕,煞第二阵。引磬出堂,煞第三阵。收尾板三下,随即打报钟三下,接扣火典三槌。 当值锁禅堂门后上殿。

 

    火典与报钟套打三槌,三交三接。再转七星(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三阵宜慢,候引磬到大殿。

 

    火典打毕煞尾三声,与大殿楗槌交接,三交三接大殿引磬、鼓。

 

    早课毕,闻棒声过堂早斋。(听门外打三叫响,开棒“阿弥陀佛、佛、佛、佛、佛,南无阿弥陀佛”,接火典三下,大众排班进五观堂。维那随后,悦众至五观堂鸣引磬二下问讯,火典煞三阵,“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会上佛菩萨”火典打毕煞尾三声,与引磬交接,三交三接,念供养咒。)

 

    僧值候众斋毕,看一转,至中间站立,悦众鸣引磬结斋。 结斋毕,鸣引磬一下起身,候和尚下位问讯引磬二下,和尚前行,侍者随后,大众回堂。

 

    禅堂当值师看引磬回堂,套引一板一钟二木鱼。

 

    早板香式:

 

    大众抽衣后大小架房,回堂行香。

 

    散香人进堂请散香,至佛龛前二块白砖中间问讯。由西上至佛前,右手持二指取下散香,左手倒一把,右手四六分持好散香。下至二块白砖中间,散香向西倒,平胸向上问讯,手离手八寸,问讯时,下齐脐,起身举散香齐眉,右手持散香,手平胸,散香竖直,由西至佛龛后。每逢起香,散香均敲六下,先向西单敲三下,向东单敲三下。每行绕三圈,敲散香三下。凡在佛前后左右,及和尚班首之脚后,钟板处皆不敲。

 

    当值师跟维那后经行,见维那拂袖(和尚在堂送和尚位,如不在堂送班首位),当值打二板一钟。散香师听钳槌敲过,散香原处卓三下,就位连草鞋盘腿而坐,散香一头放地,一头拿在手内。大众坐下,听开示,听维那招呼敲催板二下。散香师随即起身,放一只腿敲一下散香,放第二只腿敲第二下,起身再敲第三下。

 

    当值跟维那后,行几圈后,维那招呼抽解,送和尚位,打抽解木鱼一下。大众立定不可动摇。

 

    散香师将散香四六分持好,从佛龛后绕行至西单门口,向东站,与当值对面卓散香。

 

    维那招呼抽解,不抽解两边坐。

 

    当值出门挂帘子,等人出尽,先放蒲团后抽解,回堂穿袍搭衣,持板鎚静等。

 

    散香出堂,至廊下敲三下,至立定敲散香处,敲三阵(诸师出堂煞一阵,回堂一半煞第二阵,回毕煞第三阵),收尾后,跟维那师后抽解。

 

    此刻僧值进堂,从东单绕圈至西单,归本位(检查外寮进堂情况)。

 

    抽解后复敲一阵散香,要快,收尾一下。

 

    散香师关大止静门,持散香跟维那后走,放帘子进堂,至本位处,

 

    挑牌子交值,将散香原处插好,至佛前问讯后,至钟板位置坐候(面向帘子,唯恐有人冲静)。

 

    当值穿袍搭衣持具,听维那招呼敲三板一钟止静。持具合掌出位,至蒲团展具,礼佛三拜,悦众打引磬四槌,末拜一引磬起具。问讯后出外,翻帘子上止静牌进堂。散香即代巡香下位,先收蒲团、铺棕荐、后关门,当值出香盘(关门声与出香盘声一致)当值抽衣脱袍归位坐香。

 

    巡香问讯请香板(巡香二字向下,香字对耳,离耳二寸半,香板柄齐口,拿则指松掌空)。走草鞋圏(此头一圈不下香板),归佛前中间持香板站立。

 

    早班香五巡(三、四巡亦可)。

 

    维那弹指二下,悦众鸣一引磬开静。

 

    当值收香盘,巡香师问讯,香板交上去,下至中间问讯,向东转脸开门桂帘,维那三叫响,大众放腿子。

 

    香灯送香至大寮,鸣板三下。

 

    当值师打叫响毕开梆。午梆响大众穿袍搭衣,当值听引磬杨板,巡香敲磬,大众礼佛一拜后,出班过堂。

 

    午板香式:

 

    斋毕僧值归位悦众鸣引磬结斋。

 

    当值候悦众进禅堂,与悦众对接,敲一板一钟二木鱼(起香),散

 

    香师同前一样敲散香。

 

    当值跟维那后经行,听招呼挂二板一钟,吃茶。

 

    吃茶毕,当值打二催板。大众经行。

 

    当值听维那招呼打抽解木鱼一下。

 

    散香师将散香四六分持好,从佛龛后绕行至西单门口,向东站,与当值对面卓散香。

 

    维那招呼抽解,不抽解两边坐。

 

    当值出门挂帘子,等人出尽,先放蒲团后抽解,回堂穿袍搭衣,持板槌静等。

 

佛教弟子网新闻

    散香出堂,至廊下敲三下,至立定敲散香处,敲三阵(诸师出堂煞一阵,回堂一半煞第二阵,回毕煞第三阵),收尾后,跟维那师后抽解。

 

    抽解后,煞散香一阵,随维那进堂,交散香,止静。

 

    当值听招呼三板一钟止静,出位礼佛三拜,出外翻止静牌进堂问讯,归位。

 

    散香师收蒲团,关门。当值师出香盘。

 

    散香师请香板,走草鞋圈,当值师铺棕荐。巡香走六、七个圈。

 

    维那看香到,鸣指二下,悦众鸣一引磬开静。

 

    巡香交香板,开门,挂帘子。

 

    香灯师送香至大寮,鸣板二下。

 

    大众稍事休息,听开晚殿棒,穿袍搭衣,扬板均同前。煞尾三钟,套接引磬、小磬三声,大众就地礼佛一拜。

 

    当值抱钟一槌,夜巡接板一槌,维那礼佛一拜,如此三敲三接三拜后,夜巡接敲上晚殿板一圈,回来煞二板。

 

    听维那招呼,悦众一引磬起身,第二引磬,当值接敲报钟一槌,第三引磬,当值接报钟第二槌,第四引磬,当值接报钟第三槌,后敲“大方广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三阵(至第三阵“华严海会佛菩萨”煞尾,“萨、萨、萨、萨、萨、萨”)。敲三阵后煞六椎,即:钟、钟钟、钟、钟、钟,后三椎钟接大殿连环引磬、鼓。

 

    晚课三皈依毕,当值礼佛三拜,先行回堂开门,后大众下殿、进堂,套接引磬一板一钟一木鱼。

 

    当值候人出尽,放帘子掩门,敲小木鱼三下止静,放养息。

 

    养息香:

 

    当值大木鱼一槌开静,维那三叫响,大众下单,散香师请散香,当值师敲大木鱼二下起香。悦众师依序到各寮口打叫香一阵。

 

    当值跟维那后三块砖行香,听招呼放帘子,听招呼送位挂二板一钟。

 

    大众师,脱鞋盘腿坐,鞋头齐一块砖缝,不收鞋,听板首开示。

 

    当值听招呼打槌板二下,大众放腿行香。

 

    当值跟维那后行香,听招呼打抽解大木鱼一下。

 

    散香师卓散香同前,当值师出堂挂帘子,回堂放蒲团后抽解,回堂穿袍搭衣,等候止静。

 

    维那与散香师回堂,交好散香牌,交插好散香,散香师坐监值位,当值听维那招呼,敲三板一钟止静,当值听引磬礼佛三拜。

 

    散香师请香板,巡香一切同前。(养息香,巡香人可坐半支香),巡三个圈。(如巡香未到,有人打呼,巡香师可下位,拿操手香板,直去打醒直回)

 

    香到,维那弹指二下,悦众一槌引磬开静,当值收香牌,散香师交香板,问讯开门。

 

    大众听悦众引磬起身,扬板煞尾三下,敲报钟三下,套接引磬、小磬各三下,扬板毕,大众师听引磬礼佛三拜,维那招呼养息。

 

    克期取证的禅七

 

    禅门的规矩是为了奋迅而设,因此有“禅七”克期取证之禅修。禅七,通常以七天为单位。禅七中只能在吃饭、大小解时离开禅堂,余此都在禅堂内跑香、坐禅。

 

    为禅七做准备,增加一回合的跑香和静坐,是打“禅七”的预演,称为“加香”。加香将至,和尚表堂警策,并招呼大众演习加香法则。

 

    维那拟好监香名单,呈和尚审定。

 

    预日,起养息香,挂过二板吃茶毕,等茶壶出堂,维那表堂道:“班首师父慈悲,恭喜师父们,常住替你们加香了。加香这一堂佛事,专为你们加功进步,平时动静闲忙,总有一点疏散,加香后请各监香发心,成就你们的道念,你们当要向道上会。被监香,下香板不能稍有动念。

 

    监香共有八种香板,哪八种呢?轻昏点头,弹指抓痒,静中讲话,嘻笑放逸,冲盹打呼,东倒西歪,前冲后仰,靠壁扒位。如有犯此八事,监香尽可下香板。稍刻收过杯子,各监香听报过名字,就位站定。正副悦众捧香板跟维那后走,交监香。交待过了,各人留心记好。”

 

    维那表堂毕,卓杯子,候杯篮出堂。取监香名单,即报云:“奉和尚命,请内外寮各监香,请某某书记……为监香。”一一唱过名字,众监香一齐就位站定。维那便从东绕到佛龛西前,

 

    悦众捧监香香板随后。维那横持监香香板,对监香。监香对维那持的香板问讯,维那后将香板掉头交监香,监香横持向上一举,维那对监香香板问讯。从西前到西后,又从东后到东前,交香板。交时新报名的监香就位站起立定,不动脚不转脸。监香按过香板,随将香板横放位后,就位坐下。

 

    维那交过香板后,归位坐下,警策表堂云:“监香师傅,既受常住职,必当尽职,不得有误公事。轮到监香时,答‘起’字时,必奋勇向前,不能一日退后。香板头上出祖师,到下香板时,必审定仔细,如下到哪一位的香板,有争香板之处,立即告诉我,虽是助道,定要耐烦。交代过了,各人留心记好。”

 

    当值打催板,大众跑香四、五个圈子。维那催香,打“连二香板”,即喊头一个“起”字,众监香和后,和尚、班首次第而喊。当值师平常经行跟维那后,至加香日起,不走维那后,就在外圈经行,但听末后“起”字尾音,打钳椎。散香不卓,维那候和尚到本位放香板,方举步,从东绕西。

 

    散香、监值二人随维那后,走至门边,如常站立。惟散香不卓,维那归位卓香板。监值挂帘子,进堂铺拜垫。散香至堂外,敲同平常,大众小圊回堂坐香。

 

    当值师敲三板一钟止静,行礼毕,监值收蒲团,关门归位。当值出香盘。巡香出位请香板,从东绕西,检看草鞋可齐,至门口立定。稍后,监香下位,与巡香并立。皆依监香先动步为主,开步二人监巡。监香有一半警策,略谓八种香板:轻昏点头,弹指抓痒,静中讲话,嘻笑放逸,冲盹打呼,东倒西歪、前冲后仰、靠壁扒位;巡香下后四种香板。

 

    巡香香板,手拿悬肩,香字平耳朵。监香合掌香板,侧掌当胸,板尖齐眉。凡监香、巡香,行步离人之坐位二尺许,在第三块砖上行。如靠近了则有衣风,如离远则不够下香板,夯香板要指实掌空。下香板时,须限领缝为度,正打在肩膀挑担的部位,不得伤人颈耳,不得打在脊背上。见有昏沉,前冲后仰,东倒西歪,低头打呼者,如欲下他的香板,必手速眼快,胳膝对胳膝,脚到手到,下过便走,不准互相眦望。既下香板,须当响亮,操手香板,不可太多,多则令人动念,亦不可久立,立久则巡照不周。不得观望不清,便乱下香板,亦不得见已有昏沉者不下香板,亦不得打报复香板,亦不得无故打人,既受斯职,必须认真发心供养,乃助道因缘。

 

    监香看香不多,先行归位。巡香候香到开静交香板。大众吃包子毕,维那打叫香三下,放腿子,凡加香后,放腿子皆听叫香。大众行香,至打站板,众人听钳锤一响,即立定,犹如铁柱一般,不得动摇,面前有空地者罚。班首站在四角,监香靠两边位立,香板平执。和尚讲开示,如和尚不在堂,即班首开示,各依次讲。前人在堂,后人无事不可外出。如班首不在堂,维那立本位讲规矩,如班首替代维那可出位开示。当值听招呼打催板,香到打抽解止静。巡香请香板走过,监值铺棕垫,打开一二尺,不可太长。监香下位同上。到开大静钳椎后一拜,当值不拜,听悦众打引磬问讯,接木鱼两下,起六支香。在开大静当值扬头阵板时,散香师至佛前请散香,煞二阵板,散香请下问讯。煞三阵板到佛龛后听二椎木鱼,西敲三下,东敲三下。诸师小圊吃开水,回堂经行不跟圈子。

 

    大众散行,唯监香一位跟着维那。喊“起”字时,维那与监香平喊平答。第一个“起”字在香桌前,维那先喊,监香后答。第二个“起”字,到司水角,监香先喊,维那后答。第三个“起”字与第一个相同。

 

    打抽解,维那卓香板,大众不出门,各归位坐。散香出外,敲三阵,收一下进堂,交过归位坐香。当值打木鱼止静,监值关门,巡香请香板,走草鞋圈子如常。监香不下位。六支香三个圈子,行坐共三寸香。巡香不下香板,香板斜持胸前,大头向下。见稍有轻昏点头,对面丁字步,站形如虎势,卓香板一下。彼人即下位至棕毡跪参。如彼不知,死睡不醒,用手推醒,将彼草鞋拖出,三圈皆如是。至开静交香板,开门挂帘子进堂,众人下位,听引磐礼佛三拜毕,各人小圊养息。

 

    次日早起吃开水毕,收过杯子煞报钟。巡香下位请香板,不走草鞋圈子。三个圈子巡法皆一顺,从西至东。左肩搭衣,倘有昏沉,不便下钳椎,故而香板决定下在右肩,皆下顺手香板。走圈子,耳朵要听大钟,快钟站佛前,慢钟走圈子,扣好钟毕,听挂二板一钟,交香板,余者照常。

 

    起七规定:

 

    起七的当天早上,僧众早殿后回到禅堂,班首、维那在佛龛前站立,众人分东西站立,不问讯,等候传牌。和尚侍者捧“起七”牌进堂,居中一举,再向西一举,中间一举,向东一举,中间一举。走向佛龛东边,向维那一举。维那合掌问讯接牌,向上一举,维那师将“起七”牌交给香灯师,接放

临汾佛教协会新闻

佛龛东边,后挂禅堂门口。同时,当天上午洒净,晚课后礼祖,然后至和尚处“告生死假”,表明自己的决心,希望通过禅七中的修行,能够了脱生死。

 

    僧众回到禅堂后,在佛龛两边站好,监香出位行礼。然后,维那师率领悦众到住持寮,迎请法师主七。到达禅堂,法师执香板,然后说法。说后,将香板卓地立:“起!”当值师催板,众监香答“起”。这也是改变脚伐的号令。僧人低着头,身弯三分,两手垂于腿侧,踮脚跑,每一个班首喊一个“起”,从首座顺序喊,维那末后接一个“起”字。维那喊“起”字时,随手将香板绕一圈,走向香桌。这时有去解手的可以出堂,称为“小圊”。维那还喊“小圊赶快”,催众抓紧时间。所有的人回到禅堂,开始坐禅,称为“养息香”。开静后,护七散杯子,勘茶水,发包子,吃过,收杯子,开始跑香。

 

    禅七开始后,每天坐12支香,跑香12支,总共24支。坐禅的12支香分别称为:早课香、早板香、早四支,早六支香,午板香、午四支香、晚课香、养息香、晚四支香、晚六支香、晚八支香、晚十支香。

 

    经过禅七的磨炼,主七和尚要考察大众的成就,这称为“大总考功”。

 

主七和尚考完后,还有持香板打警策,讲开示等。

 

    大众开静后,排班到韦驮殿请主七和尚解七。主七和尚到禅堂后,先说法,然后直指圆相,说道:“解!”接着,大众礼拜感谢主七和尚、班首等职事的奉献。晚殿前,还要礼祖,到住持楼“消生死假”。整个禅七就告一个段落。

 

    禅堂常用法器

 

    法器是实践佛道的器物,除了于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之外,更象征着出世间的意义,使修行者不但在世间的生活安稳,透过戒律的规范,形成一种不互相侵扰的生活,维持简朴却合乎健康的生活条件,安心办道,来圆满佛法生活。在修法法会时,行者透过法器来实践佛法的仪轨,以法器象征的内在意义,使行者之身、口、意趣入佛菩萨本尊的圆满境界。法器同时也是实践佛教礼仪,与修行合而为一。因此,法器除了在佛教工具艺术上,有着极高的价值之外,对于修行者而言最重要的当然是要体会法器的内在精神,而应用于佛法的修行上,以实践圆满的佛道,这才是法器真正要展现的风貌。

 

    举凡佛坛,用于祈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乃至行者所携行之念珠、锡杖等修道之资具,统称为法器。在《华严经?入法界品?宝髻长者章》中说:“如诸菩萨得不思议功德宝藏,乃至修无分别功德道具。”又《观自在章》云:“善财作如是念:善知识者,至一切智,助道之具。”在《中阿含经》中说:“所蓄物可资身进道者,即是增长善法之具。”而在《菩萨戒经》也说:“资生顺道之具。”《禅林象器笺》卷十九中也说:“凡三衣什物,一切资助进道之身物,具名为道具。”

 

    法器依《古事类苑》(宗教部)所记载,古称之道具,即三衣六物、独钴、如意、拂子、坐具等僧众所持的资具类,也称为僧具。而花瓶、火舍、香炉、灯台、斗帐、盖、花幔、幡、磬、铃、法螺、木鱼、铙、钹、金鼓、钟、香板等物,则总称为佛器、佛具或法具。

 

    “香板”是警察策励纠正僧众于坐禅之怠惰、瞌睡、姿势不正警醒用具。其状为长扁平形之木板,大小、形状、重量不一,通常长上幅稍宽,约二寸左右,柄部圆形。冬日所用之棒多为硬木所制,夏天则用软木制成,此系针对冬夏天所着衣服之厚薄而别。警策的方法,禅师先轻打瞌睡者之右肩,以示预告,后再重打予以警觉。受者合掌谢之,打者则横持警策问讯。

 

    “香板”的来历,起源于清朝雍正年间江苏扬州高旻寺的一位和尚的故事。“清朝康熙年间玉琳国师,是识心达本的得道高僧。雍正皇帝非常仰慕,无奈他已圆寂。所以只好派人四处找他的法门人以便亲近护持,续佛慧命。”其时,扬州高旻寺有一位癞头和尚自称是国师的徒孙,所以住持僧就把他送进京师,面见皇帝。哪知道雍正皇帝见他貌不惊人、道不出众,非常不悦,于是就在宫中,给他辟置一间静室,限他七天之内究明大事。并在门上挂了一只宝剑,告诉他:七天之内若不开悟,就用此剑取他头颅。癞头僧不禁大惊,情急之下拼命参究,到了七天期满豁然大悟,他高声喊道:‘快拿宝剑来,我要去取万岁的头。’护七的人将此话报知雍正皇帝,皇帝满心欢喜,知道他真的开悟了。由于这一个掌故,各寺院用木板做成了类似宝剑形的“香板”,用以警策禅人。

 

    “香板”的使用,由于它有不同的任务,从而也就有许多不同的称谓。为了警策用功办道而使用的叫做“警策”香板;为了儆惩违犯清规而使用的叫做“清规”香板;为了警醒禅坐昏散而使用的叫做“巡香”香板;“打禅七”使用的叫做“监香”香板。有资格使用“香板”的为首座、西堂、后堂、堂主等四大班首以及维那、知客、纠察等职事僧。

 

    “竹菎”是中国早期禅林中指导学人点醒学人悟道之工具,又作竹菎子。其长约四十五至五十公分,乃剖竹作无弦之弓形,手握处再卷藤涂漆。一般引申为开掌打人。又于禅林中,师家或禅徒以针锋相对,往来挨拶,参究禅机之际,师家或首座持竹菎以参禅问答,称为竹菎商量。

 

    《禅门锻炼说》中开示:“锻炼之器,在善用竹菎子。竹菎长须五尺,阔止一寸,稍稍模棱,去其锐角,即便捷而易用。若夫拄杖子,设法接机则可,锻炼决不可用,即用亦不灵也。至于铜铁如意,以降禅众而已,稍近则头迸脑裂,非锻炼之物也。用竹菎者,其功便于逼拶,而其妙在乎敲击,禅众坐时,则执之以巡者,行时即握之为利器。”其中也说明作为锻炼学人用具的考量,太轻无作用,铜铁器、玉器等则恐伤到学人,竹菎子便捷,用来顺手,又不会打伤学人,是很合适的法具。《天圣广灯录》卷十五汝州叶县广教院赐紫归省禅师中说:“后游南方,参见汝州省念禅师。师见来,竖起竹菎子云:‘不得唤作竹菎子,唤作竹菎子

 

    即触,不唤作竹菎子即背,唤作什么?’”师近前掣得掷向阶下云:‘在什么处?’念云:‘瞎。’师言下大悟。后来,这个公案,在宋代亦为大慧宗杲所常用,后世称之为“竹菎子话”。在《大慧杲禅师年谱》记载:“师三十七岁。圆悟著《临济正宗记》以付之,分座训徒。师乃炷香为誓曰:‘宁以此身代众生受地狱苦,终不以佛法当人情。’乃握竹菎为应机之器,于是声誉蔼著。”又本录云:“师室中常举行竹菎同学者曰:‘唤作竹菎则触,不唤作竹菎则背。’”大众后来下语皆不契合。因为僧人请益,大慧禅师复成五颂示大众:“云门举起竹菎,开口知君话堕。

 

    上方香积不餐,甘伏食人涕唾。云门举起竹菎,禅和切忌针锥,鸾凤不栖荆棘,偏守空池。云门举起竹菎,通身带水拖泥。幅报参玄上士,撤手悬崖勿迟。云门举起竹菎,拟议知君乱统。直饶救得眼睛,当下失却鼻孔。云门举起竹菎,露出心肝五脏。可怜猗死禅和,犹自魂飞胆丧。”竹菎子是剖竹作成,呈“ㄟ”字形,形状就如同无弦之弓。手握之处卷藤、上漆,并结绢纽,附流苏,长度不一。现代首座论法时仍有沿用此具。而日本的禅林间也使用此法具。可见这是禅师由锻炼禅众的经验当中,认为最适合使用的教具。事实上,禅的开悟境界常在老师与弟子之间啄啐同时、电光石光的机缘当中现前。所以,禅师无不随手拈来锤炼弟子。

 

    禅镇、禅杖与禅带: 坐禅时警策睡眠之器具。禅镇的由来见于《十诵律》中的记载:“佛世时,有比丘于众中昏睡,佛陀说:‘后以水洗头警醒。’如果昏睡仍不止,可以用禅毡掷之。如果仍睡不止,如此可用禅杖警策。取禅杖时,应生恭敬心。以两手捉禅杖顶戴顶上,应起身看大众余睡者,以禅杖筑之,筑已还回本坐。如果大众中无昏睡者,还以禅杖着本处已坐。”如果还是没有用,诸比丘故睡,如此则可用禅镇,即作孔已,以绳贯孔中,绳头施纽,挂于耳上,去额前四指。如果着禅镇时还是睡着,以致禅镇落下,如此则应起来行走。后来,由于昏睡的比丘起来行走提神时,来往混乱,于是世尊则教之应如鹅行走一般,次第而行。《资持记?钵器篇》中说其形状为:“禅镇如笏,坐禅时镇顶,镇作孔施纽,串耳上,睡时即堕地。佛言:‘一堕听舒一足,二堕舒二足,三堕应起经行。’”《释氏要览》中说:“禅镇,木版为之,形量似笏,中作孔,施纽串于耳下,头戴去额四指。坐禅人若昏睡,头倾则堕,以

 

    自警。”《止观证真私记》中也记载:“《四分抄》批云:‘禅镇者,用骨牙角者,可方一寸许,若有睡者,着顶上。头若正时则不落,若睡时,头动则落膝上。’”《释氏要览》中说,除了禅镇之外,还有一种帮助坐禅不使昏沉的器具,称为禅带:“禅带,此坐禅资具也。经云:用韦为之。广一尺,长八尺,头有钩,从后转向前,拘两膝令不动故。为乍习坐禅易倦,用此检身助力,故名善助。用罢,屏处藏之。”

 

    禅杖也是坐禅警醒的器具之一。《释氏要览》中说:“禅杖,以竹苇为之,用物包一头,令下座执行,坐禅昏睡,以软头点之。” 而前面所说的禅踘,是一种毛球,如果有坐禅昏沉者,则以禅踘掷之,使其警醒。

 

    《释氏要览》云:“禔踘,毛球也,有睡者,掷之令觉。”《大智度论》中说:“菩萨供给坐禅者衣服、饮食、医药、法杖、禅踘、禅镇,令得好师教诏,令得好弟子受化,与骨人令观,与禅经令人为说禅法,如是第三十七助道法因缘。”

 

    禅宗施教方式——棒喝

 

    禅宗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用心即乖。所以,不少禅师在接待初学者,常一言不发地当头一棒,或大喝一声,或“棒喝交驰”提出问题让其回答,借以考验其悟境,打破初学者的执迷,棒喝因之成为佛门特有的施教方式。《续传灯录》“茫茫尽是觅佛汉,举世难尽闲道人。棒喝交驰成药忌,了忘药忌未天真。”后以喻促人醒悟的警告为棒喝或当头棒喝。其目的是促人猛醒,其内在的基础应该是至高的修为。一些教育工作者常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别说打,就是一句重话也说不得。其实,所谓师者父母心,只要你对学生能真正怀着一颗爱心,对学生能有真正深入的了解,能抓住问题的症结,适当的重话是能够起到警醒作用的。

 

    相传棒的使用,始于德山宣鉴与黄檗希运;喝的使用,始于临济义玄,故有“ 德山棒临济喝”之称。以后禅师多棒喝交施,无非借此促使人觉悟。宋王安石《答张奉议》诗:“思量何物堪酬对,棒喝如今揔不亲。”清李渔《比目鱼?骇聚》:“这几句话竟是当头的棒喝,破梦的钟声。” 郭沫若《少年时代?初出夔门》:“他的声音并不严厉,态度也依然是和缓,但仅此已经是对于我的一个棒喝,我到这时候才知道我实在是太孟浪了。”

 

    黄檗禅师是古代一位有名的高僧,他有很多徒弟,其中有个叫临济,临济想了解佛法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就向禅师请教。禅师不回答他的话,而是突然拿起了一根棍子,朝临济的头上打下去,把临济弄得莫名其妙。临济被打了之后,虽然很痛,还是忍痛去问,黄檗禅师见他再问,又是一棒打下去;这样一直三问三打,临济只好停止请教,自己专心研究,后来终于明白佛法的奥妙,参证了黄檗禅师的宗旨。以后,临济和他的师父黄檗禅师讲佛法的时候,总是机锋敏捷,此时,他对佛法的奥妙,已研究到和黄檗禅师一样高深了。当时,喜好研究佛法的人都向他们请教,但黄檗禅师还是一样拿起棍子朝那些人的头打下去,而临济也在一旁吆喝助威;他们用这种奇怪的方法,点醒了不少人。

 

    “德山棒如雨点,临济喝似雷奔”,德山宣鉴用棒打起人来,像雨点那么多,落得那么快;临济在喝骂学生时,就像奔雷一样,既快且大声。德山禅师用棒喝教学法,打得非常厉害,只要是进门的学生通通会被打。有一次,一个学生要进入他的门下,别人就警告:“小心啊!一进门,禅师就打人,你要好好防着。”学生说:“放心,我会很快躲开。”结果,这个学生一进去,跪下来顶礼老师,刚刚行完礼,正要站起来的时候,老师已经打过来了。学生说:“老师!我的见面礼还没完,要讲的话还没讲,你就打,这怎么行呢?”老师说:“等你讲出来再打,就来不及了。”德山禅师教学生的原则是“道得三十棒,道不得三十棒”,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得出来,也是打三十棒,说不上来一样是三十棒,不管什么时候都打。临济的喝骂也是很厉害,速度快如奔雷。虽然这两个人门风都十分严峻,甚至严苛,可是他们的学生却很多,四方学子都仰慕他们的道风,甘愿来挨打、受骂。为什么要采取棒喝的教学法呢?主要是让学人来不及想,不假思索,因为禅宗讲究不立文字,言语道断,只要稍微一绕文字语言就偏差了,就不对。在我们还来不及思考,来不及表达,当下的那一刻,就是佛法的本来面目。

 

    德山宣鉴说:“我宗无语句,实无一法与人。”又说“寻常只据一条白棒,佛来亦打,祖来亦打。”(《五灯会元》卷七)宣鉴接物有四种打法:“明头来明头打,暗头来暗头打,四面八方来旋风打,虚空来连架打。”(《临济录》)雪峰禅师曾说:“我在德山棒下,似脱却千重万重贴肉汗衫。”(《圆悟心要》卷三)这就是说,雪峰已经体验过“棒下”的滋味,尝到了“解粘去缚”的甜头。他得益匪浅,所以有这一番感慨。

 

    喝最初始于著名的马祖道一。百丈怀海曾回忆道:“佛法不是小事。老僧昔被马大师一喝,直到三日耳聋眼黑。”(《景德传灯录?洪洲百丈山怀海》)最善于“喝”的无过于临济义玄。《临济录》谓,义玄之“喝”亦有四种:“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金毛狮子,有时一喝如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

 

    棒喝的运用包括有赏,有罚,乃至不赏不罚。这是一种最难运用的教学法,如果不是真正具备高才大德的宗师,实在无法施展,所以在盛唐的时代,黄檗禅师便说:“大唐国内无禅师!”有人问他现在到处都有禅宗的宗师,怎么说无禅师哪?黄檗便说“不道无禅,只道无师”而已。义玄禅师曾说禅门宗师才德和条件:“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先照后用,有人在。先用后照,有法在。照用同时,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针砭。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宾立主,合水和泥,应机接物。若是过量人,向未举已前,撩起便行,犹较些子。”临济对于棒喝使用阐述说:“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问:如何是夺人不夺境?师曰:煦日发生铺地锦,婴儿垂发白如丝。问:如何是夺境不夺人?师曰:王令已行天下遍,将军塞外绝烟尘。问:如何是人境俱夺?师日:并汾绝信,独处一方。问:如何是人境俱不夺?师曰:王登宝殿,野老讴歌。”又有云:“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

 

    德山以棒闻名,临济以喝传世。但临济的喝,也是从棒上得来的。临济大悟因缘,历来是作为禅师们参究的典范公案: 师(临济)在黄檗会中,行业纯一。时睦州为第一座,乃问:“上座在此多少时?”师曰:“三年。”州曰:“曾参问否?”师曰:“不曾参问,不知问个什么?” 州云:“何不问堂头和尚,如何是佛法的大意?” 师便去,问声未绝,檗便打。

 

    师下来;州问:“问话作么生?”师曰:“某甲问声未绝,和尚便打,某甲不会。”州曰:“但更去问。”师又问,檗又打。如是三度问,三度被打。师白州曰:“早承激劝问法,累蒙和尚赐棒,自恨障缘,不领深旨。今且辞去。”州曰:“汝若去,须辞了和尚了去。”师币礼拜退。

 

    州先到黄檗曰:“问话上座,虽是后生,却甚奇特。若来辞,方便接伊。 

 

    已后为一株大树,覆荫天下人去在。”师来日辞黄檗,檗曰:“不须他去,只往高安滩头参大愚,必为汝说。”师到大愚,愚曰:“甚处来?”师曰:“黄檗来。” 愚曰:“黄檗有何言句?”师曰:“某甲三度问佛法大意。三度被打,不知某甲有过无过?”愚曰:“黄檗与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因,更来这里问有过无过。”师于言下大悟,乃问:“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

 

    愚住曰:“这尿床鬼子,适来道有过无过,如今却道黄檗佛法无多子。你见个什么道理?速道,速道!”师于大愚肋下三拳,愚拓开曰:“汝师黄檗,非干我事。”师辞大愚,却回黄檗。檗见便问:“这汉来来去去,有甚了期?”师曰:“只为老婆心切,便人事了。”侍立,疑问:“甚处去来?”师曰:“昨蒙和尚慈旨:令参大愚去来。”檗曰:“大愚有何言句?”师举前话。檗曰:“大愚老汉饶舌,待来痛与一顿。”师曰:“说甚待来,即今便打。”随后便掌。檗曰:“这疯颠汉却来这里捋虎须。”师便喝,檗唤侍者曰:“引这疯颠汉参堂去。” (《五灯会元》卷十一)这则公案,“棒”的作用极大。纵观全文,无一处谈论道理之处。“原来黄檗佛法无多子的黄檗若有‘佛法’,就不是禅宗的风范了。正是这个‘无’,正是这个处处用棒子表现的‘无’,才能把最深最活的佛法——那个深藏在各种内容中的,被种种‘浮云’遮障着的‘自性’、‘正法眼藏’剥剔而出。这种‘逼拶’可是旋乾转坤,易筋洗髓的啊!”

 

    棒喝的功用,并不仅为棒喝,其引申变化甚多,从“云门悟道因缘”可知: 云门宗的开山祖师云门文偃禅师,在法统上是继承德山——雪峰一系的禅法,而在开悟上,则是得力于帮助临济禅师的那个睦州老禅师,你看他:往参睦州,州才见来,便闲却门。师乃叩门,州曰:“谁?”师曰:“某甲。”州曰:“作甚什?”师曰:“已事未明,乞师指示。”州开门,一见便闭却。师如时连三日叩门,至第三日,州开门,师乃拶入,州便擒住曰:“道!道!”师拟议,州便推出,曰:“秦时镀铄钻。”遂掩门,损师一足,师从此悟入。(《五灯会元》卷十五)云门与临济一样,都是锲而不舍,连续三次去叩老师之门,不过他不是挨棒子打,而是“损”了一只脚,把脚踩骨折断成了跛子,虽然如此,云门却成为一位伟大的禅师。

 

    流传了二千五百多年的佛教,特别是禅宗兴起后之所以至今仍能够闪耀着夺目的光辉,就在于其蓬勃的生命力、其弘法的感染力、其弘化的感召力。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包涵了禅机、在在处处都彰显了禅意, 棒喝声中、钳椎响处无不体现了大众对佛菩萨虔诚的信仰,体现了佛教中国化、大众化、生活化的度众情怀。诚如太虚大师所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赵朴初先生曾经说:“禅文化是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过去对东方的文明和人类的精神世界曾经做出过积极的贡献;现在,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仍然起着有益的作用,并对世界产生着广泛的影响;未来,将在二十一世纪中,它在解决人类的自我认识、自我净化、自我觉悟、自我改变和加强人类自身建设上将会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

 

 》》》加拿大弘法五十周年庆 中加美三国佛教论坛系列活动《《《

 

 

原文出处:https://www.pusa123.com/pusa/news/fo/111656.shtml

以上是关于佛法-心澄法师:棒喝声中真佛子 钳椎响处传心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法-心澄法师:棒喝声中真佛子 钳椎响处传心印;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5051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