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慧开法师于广州大佛寺普觉楼为善友康乐社学员开示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大佛寺-慧开法师于广州大佛寺普觉楼为善友康乐社学员开示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慧开法师于广州大佛寺普觉楼为善友康乐社学员开示
佛光山寺副住持、南华大学专任教授慧开法师于广州大佛寺普觉楼三楼大讲堂为善友康乐社第七期癌症康复营学员们开示《生死自在的心法秘笈》
拈香礼佛
慧开法师为大众开示
近500人参加此次讲座
大
《生死自在的心法秘笈》第一讲
慧开法师对佛学经典有独到的认识。他以丰富的人文社科底蕴、开阔的国际视野与佛性修持的深刻见地,向康复学员们及十方善信开示生死自在的心法秘笈,告诉大家如何研读受持佛经。
一、问题思维六大问
慧开法师首先从问题思维切入,提出现代人研读佛经的相关六大问:现代人为什么要读佛经,读佛经有什么利益? 古代的佛经能够给现代人与现代社会什么样的启示?佛经会不会很难读懂?如果读不懂佛经,怎么办?佛经要怎么读才能受益?如何才能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慧开法师开示:佛经有如生命的地图,可为生命导航,指点人生迷津;佛经有如生命的武功秘籍,可作为秘方手册提升强化人的内功修为,以面对生命的困境及突破生命的障碍……通过循循善诱,步步推进,可以不断解开疑惑和谜团。
二、如何研读受持佛经
慧开法师开示:《易经》包括变易、简易、不易。变的背后有不变的东西,这就是找到一个道理、法则。佛学缘起性空,万变也是不离其宗。任何学问都有浅层有深层,记诵经文的心法秘籍,不在于死记,而在于高声地反复诵念,而且要一气呵成,将学习、朗诵经文的要领,内化到心中。
佛法无边,信为能入,智为能渡,勤为能住。如何研读佛经?最好是记住经典原文。想要有绝世武功,还需老实修行。正如探险家,要有
三、智慧的进阶层次
闻所成慧——增长知识;思所成慧——理解意义;修所成慧——了悟实相。欲深入经藏,开发智慧,身、口、意三业须与三慧闻、思、修相应,从听闻、阅读、记诵,到思维义理,然后身、口、意三业与法门及义理相应,身体力行,智慧自然开发。
关于念佛认知与心态的问题,慧开法师开示道:我们觉得念佛痛苦,是因为我们没有用欢喜心来念佛。世间芸芸众生,不同的人们对佛有着不同的理解。人们往往在快乐时不念佛,痛苦病疾时就来念佛,求佛保佑。从心理学上来说,快乐时念佛,念佛就与快乐相连接;而痛苦时念佛,念佛就与痛苦相连接。可以说,念佛是快乐或痛苦,
四、慧开法师心法口绝
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绝招、绝招,练绝成招。不论世间法或出世间法,修行与练功要能够成就,关键不在于一个人的聪明才智,而在于有无恒心毅力,契而不舍,能否老实修行。
五、经文綜合題解与现代意义解秘
慧开法师以《阿弥陀经》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为例,对其进行的綜合題解和现代意义解秘——六成就佛说阿弥陀经时与会大众介绍,弥陀净土世界自然环境介绍,弥陀净土世界生活及教学环境介绍,弥陀净土世界后现代、超现代的进阶教学设计,师资及学长介绍,申请入学理由及申请入学须知,诸佛净土世界(佛)国际教学联盟,以及加强众生信念与鼓励申请入学。
六、智慧宝藏与治心药方
佛经是智慧的宝藏,可以帮助我们开发内在潜能与厚植慧根,佛经里面所含藏的智慧义理是无分古今的,历久而弥新。人生虽然变化无常,但万变不离其宗。佛经的内容及义理,不只是一般的知识而已,更重要的是修道的指引与证悟的心法,这是现代社会与现代人亟需的精神指南与心灵药方。现代人与整个现代社会的问题,总归一句话,就在于人心生重病了,心念出了大问题,就需要有能够医治心病的药方。
通过慧开法师的开示,大家明白了如何以欢喜心来念佛。慧开法师言语生动,现代化的生死解读,充满趣味,降低了学员们及广大善信畏惧死亡的心理,大大增强了大家对死亡的认识和对生命的信心。
《生死自在的心法秘笈》第二讲《一心不乱与发愿往生》
一、
《佛遗教经》有云:“制心一处(制之一处),无事不办。”这个制心一处也就是一心正念的道理与修持法门,是共通于世间法与出世间法。
二、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一心正念的功夫成熟时,其念力可以贯穿三世——从过去世到现在世,从现在世到未来世——乃是实践生命永续经营的根本法门与关键力量。
我们不论是在日常生活当中,或者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时,甚至于当我们面临即将往生的情境时,若是希望能够生死自在,在世间法与出世间法两方面都能够所作皆办,一心正念的功夫是不可或缺的。
所谓正念就是与自我当下的学习目标、工作职责或修持法门相应的思维与信念。若与当下的学习、工作或法门不相应,或是相违背的思维与信念,就不是正念,而是杂念或妄念。以上这个正念的道理与原则,不只是针对出世间法的修持,也可以运用在世间法的诸多事务上。更明确地说,正念是共通于世间法与出世间法的。当行者所修持的法门不同的时候,正念的内涵也就有所不同。因此,参禅、念佛与辩经这几种不同的法门,其所相应的正念内涵也就不同了。参禅的要旨在于行者须先提起疑情,疑情即是参禅法门的正念,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而念佛无助于疑情的提起,故非参禅之正念。
至于念佛法门,其要旨与纲领,在于行者能够切实奉行净土三要信、愿、行,若能够资粮具足,决定往生佛国净土。念佛行者若欲正念现前与一心不乱,信、愿、行的功夫有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三、如何自我训练一心不乱?
《楞严经》云:“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大声朗读与记诵经文或文章,其实是一种思想内化与孕育智能的具体基本功夫。
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因此充分运用“耳根的听闻功能”,以此切入“正念现前”的修行,而达到“一心不乱”的意识及心理状态,其实是一种简捷却极有功效的微妙法门。
虽然广义的“闻”慧,包括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的“见、闻、嗅、尝、触、觉知”,但是仍然以“耳根”的“听闻”为主体。
佛法的三学“戒、定、慧”与三慧“闻、思、修”,就是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三业相应:“身、口、意”三业与工作或学习活动相应。
三学:修证的次第
戒 ——自我提升的基本功夫,维护六根不受污染,不侵犯他人,慈悲一切众生,能使身心轻安,且能控制情绪,扭转习气,令烦恼不易起现行。
定 ——修心之禅定功夫,能降服妄想与焦虑;收摄身心,能对治散乱与懈怠;令心念能止于一境,身心自主。内聚心力,能止息烦恼。
慧——修慧之思维功夫,能观照自心,开发智慧,能通达因果,抉择真妄,身心自在解脱。运用观力,能勘破烦恼。
动态中的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的基本功夫,可藉由“朗诵诗文、持诵经文”入门。从“身、口、意”三业,行“闻、思、修”三慧,透过朗诵经文或文章,让三业及六根与法门相应,久久功深,一心不乱自然现前。
记诵经文或文章的心法秘诀,在于高声地“反复诵念”,而且要能够“一气呵成”,经文或文章自然内化于心中,智慧自然增长。
而朗诵经文或文章的要领,在于能“relax, enjoy & appreciate”。
慧开法师结语:真诚拥抱生命,坦然面对老病;自在迎接死亡,永续经营来生。活得充实而精采,老得成熟而睿智;病得深思而豁达,走得潇洒而无憾。
相关新闻:
中国佛学院可潜法师应邀于宝陀讲寺作《喝茶品茗的禅意》佛学专题讲座
能进法师应邀于宝陀讲寺作《圆觉经略讲》佛学专题讲座 分享心得
原文出处:https://www.pusa123.com/pusa/news/fo/113671.shtml
以上是关于大佛寺-慧开法师于广州大佛寺普觉楼为善友康乐社学员开示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大佛寺-慧开法师于广州大佛寺普觉楼为善友康乐社学员开示;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50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