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第二届佛教文化昆明学术论坛成果丰硕 董群教授作学术总评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第二届佛教文化昆明学术论坛成果丰硕 董群教授作学术总评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第二届佛教文化昆明学术论坛成果丰硕 董群教授作学术总评
第二届“佛教文化昆明论坛”在昆明举行(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甜)
东南大学教授、金陵图书馆馆长董群从五个方面做学术总评(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甜)
大菩文化云南讯 1月18日至19日,第二届“佛教文化昆明论坛”在昆明举行。本次论坛由云南昆明佛学研究会、昆明千佛堂主办,并得到了全国政协原副主席邓朴方的支持。他发来贺信,表示期待本次论坛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在推动新时代佛教慈善养老、扶贫、助残等方面做出新的积极贡献。来自全国各地的高僧大德、专家学者、佛教慈善组织资深人士等数百人,共话“走进新时代服务美好生活的佛教文化”,探讨弘扬人间佛教思想,促进佛教文化融入社会生活,推动佛教慈善事业走进新时代。
东南大学教授、金陵图书馆馆长董群从五个方面做学术总评:
一、论坛主题的时代意义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走进新时代、服务美好生活的佛教文化。其中有两个关键词,“新时代”和“美好生活”。这两个关键词源自十九大报告,“新时代”指的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美好生活”是当下人们的普遍期待和向往。论坛以此为指导,体现了敏锐的政治意识,也反映了对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种很好的引导。
二、以佛教“文化”为着力处,弘扬佛教的积极价值
此次论坛主题的核心词是“佛教文化”,这是从文化角度入手来探讨发挥佛教在当代的积极价值,这个角度是非常恰当的,具有最大限度的广泛适用性,也可以被诸方所接受,佛教是信仰,是为善去恶的道德,是觉者的教导,等等,但从一个更为包容的范畴来说,也是一种文化,通过对于佛教的“文化”内涵的弘扬,可以更好地
三、明确了佛教文化在当下的两大现实功能
这两个功能,一个“走进”,
当下的中国社会,如实地看,有些方面还不太完善,比如说,还有老年安养问题、残障人士关爱问题、贫困人员救助问题,等等,虽然社会制度的设置方面,都有对这些对象的关爱的内容,但是,社会各方面,仍然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承担应有的责任,尽到自己的义务。这涉及到慈善,佛教自然应当成为一个重要的慈善主体。本次论坛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佛教如何“走进”当代中国的慈善,以养老、助残、扶贫为主题,大家对佛教自身的慈善经验进行了总结,对今后如何更好地展开,展开了非常有价值的探讨。
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才是美的?如何才是好的?佛教如何“服务”于人们的这种向往和追求,也是本次论坛探讨的重要内容,论坛以慈悲、圆融、正行为主题,形成了诸多的精辟见解和具体的指导意见。这个服务,也是“走进”。
还有一个“走进”,涉及到经典阅读,论坛以正信、精进、智慧为主题,以学员分享的形式来展开,是一种很好的经验总结。
四、佛教慈善的殊胜性
一般意义上的慈善,有其特定的内容,带有“公益性”,包括筹募善款、赈灾救助、扶贫济困、慈善救助、公益援助,等等。这一部分的内容,佛教以布施中的财施来概括,佛教诸多的经典强调这一层面的救助,比如《药师经》,集中讨论了这一议题。在实践层面,佛教也有其悠久的传统,形成诸多历史经验,不论是在印度还是在中国,莫不如此,本次论坛对此已有较为充分的讨论。但这一层面的慈善的开展过程中,也有些教训,值得总结,事实上,本次论坛对此类教训,也已有所总结。这类慈善,当下的中国佛教也有诸多的经验,特别是养老的部分,论坛对此有充分的讨论。
但是,佛教的慈善不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还包括布施中的法施和无畏施,即文化和精神力量层面的引导和养成,这是佛教慈善的更为重要的内容,论坛中,有法师归结为“心灵慈善”,这是佛教慈善的优势和殊胜性。佛教的这种慈善,是基于利他的慈悲心的“愿力”驱动,而不是利益驱动。世俗慈善要在中国做得更有效和可持续,需要向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佛教文化寻找思想资源,而不是一味地照搬外国的理论和模式,因为毕竟有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问题,也就是国情问题。
五、佛教文化如何服务于“美好生活”
第一,以佛教文化体现的“真”引导美的和好的生活
人们追求生活的美好,体现了美学意义上的美和伦理学意义上的善,这样的生活能够结合反映世界本质
第二,以理事圆融为指导营造美好生活
对于佛法与生活的关系,从理事关系的最简单角度的理解,佛法为理,生活为事,处理这一重关系,基本的原则是华严宗的理事圆融,理在事中,事能含理,佛法信仰要落实在生活之中,不能搁置在空中,不能只是纯粹的原理,同时,生活要有佛法指导,体含佛法的具体精神,使生活有目标,有意义,有价值。
从禅法与生活的关系来讲,就是禅生活,生活禅,禅的精神要落实在生活中,同时,生活要有禅法的指导。
用天月和水月的关系来比喻,就是永嘉玄觉讲的,“一月普现一切月,一切水月一切摄”,这就是“月映万川”。
理解了这种原理,对于营造美好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以信解行证为指导营造美好生活
对于佛法与生活的关系的理解,更为广泛的层面,则要从信解行证四个环节来理解,信是信仰、信念、信心,对于佛法要生正信。解是理解、了解、认知,对于佛教文化的理论层面的掌握,有了信,还需要对信仰内容的正确的理解。两者结合,称为“信解”。行是具体的修行,对于信的对象的理解形成了理论层面的内容,要用其具体指导修行,否则信仰落不到实处,理论成为空洞,成为狂慧,而修行也成为盲修。解和行结合,称为“解行并重”。证是修行之后得到的受用,从而在实践层面证明所信仰和理解的佛法的殊胜性,并强化了信仰,增进了理解。如果能够理解信解行证的原理或内在的逻辑,对于营造美好生活,有重要的意义。
相关新闻:
2016昆明首届“佛教文化与生活”论坛开幕式举行
第二届佛教文化昆明论坛开幕 开启新时代慈善之旅
原文出处:https://www.pusa123.com/pusa/news/fo/116298.s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第二届佛教文化昆明学术论坛成果丰硕 董群教授作学术总评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第二届佛教文化昆明学术论坛成果丰硕 董群教授作学术总评;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49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