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黄敏:我与麻老师——略述恩师麻天祥之学问与思想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黄敏:我与麻老师——略述恩师麻天祥之学问与思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黄敏:我与麻老师——略述恩师麻天祥之学问与思想
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麻天祥(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文)
大菩文化佛讯 吾师麻天祥先生,今岁欣逢七秩之庆,先生平生之学,早年由医道入人文,出杏林而入杏坛,融贯三教百家,尤精佛道,博览中西而成一家言。先生早年有联语曰:“与佛借坐,坐看江海浮日月”,气象万千而浑圆自在,此先生之境界也;“有僧供笔,笔写春秋惊龙鱼”,以史驭哲而纵贯古今,此先生之学术也。
大约在2003年,进入武汉大学宗教学系的第三个年头,我初次认识了麻老师。他给我们宗教学专业本科生讲授的第一门课是宗教哲学。那时候我并未有明晰的学科意识,对宗教为何物从未思想。直到上了老师一堂课,有种豁然开朗,如沐春风之感,大一以来对宗教学的莫名抵触从此渐渐消散。老师对我走上宗教学研究,乃至佛学研究道路之影响,不可谓不大。
此后,老师还给我们讲授了宗教社会学。大四推免读研时,我决定跟随老师继续学习佛教。上研究生时,老师开始给我讲授一些佛教的课程,对我的硕士论文及后来的博士论文也随时指点,以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引导我要求我,为我后来走上学术研究之路打下基础。老师学问之广,研究问题之深,常常在不经意的言谈对话中闪现出来,每次与老师交谈,都折射出这些灵光片羽,使我常常在见老师之前希望自己能多读书,见完老师之后更坚定了多读书的想法,没有老师时时提点,不能使我在学问上怵惕警醒。
老师在学术研究上虽是思想史的底子,从他的博士论文对晚清佛学之研究中可窥见一斑,其次,如他的另一代表作《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也同样是思想史研究的典范。但老师对哲学研究的兴趣也甚浓厚,他不仅做思想史的学术研究,更研究思想本身。他提出了不少对宗教学及哲学研究有益的创见。下面仅就我所熟悉的归纳如下:
第一,对“宗教”这一基本概念的重新界定。已有的中国宗教学界对宗教是什
u宗教不等于迷信。
u宗教不等于信仰。
u宗教不是有神无神。宗教不是人格神崇拜。
u宗教不等于宗教组织。
可以说,老师对宗教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研究是系统而全面的,并形成了自己对宗教的独到理解,应成为宗教研究中的典范。
第二,对宗教社会学研究的贡献。老师在宗教社会学研究中提出了响亮的二律背反理论,令人印象深刻。首先,老师提出宗教不等于宗教组织。在此基础上,老师认为,宗教组织在形成过程中会出现目标置换,使得宗教组织违背宗教初衷,发生宗教社会学上的二律背反。老师曾明言,二律背反这一概念是从康德那里受到启发,但用在宗教社会学上,则属自创。二律背反这一说法学生后来也多番查证,确实在已有的宗教社会学书籍中找不到关于此问题的论述。老师所提出的卡里斯玛的常规化,宗教组织制度化过程中的二律背反等观点,论证清晰,鞭辟入里,可谓不易之论,理清了宗教社会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应写成教材以飨读者。
第三,对中国佛学的研究。老师深谙佛教多年,其关于佛教的论著关涉方方面面,其广博非我辈所能尽举。老师对佛教的研究大体可分几类。首先,对佛教基本问题的研究。以论“佛教非本体的本体论”为代表。这是老师众多佛学研究论文中最为精到的创见之一。
其次,对佛教思想史的宏观研究。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20世纪中国佛学的基本问题》为代表。其中,《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力证晚清以来经世致用之转向对近代佛学复兴之影响,所涉人物之多,代表性之典型,体大思精,其中颇多闪光点,无法一一列举。《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独辟蹊径,与其他禅学史围绕以早期六祖慧能禅为中心的书写方式不同,老师这部禅宗思想发展研究以宋代以后
第四,中西宗教文化及哲学的比较研究。老师的众多论文中还有一类应当引人注意,即老师关于中西宗教文化及哲学问题的比较研究。老师早年游历加拿大及美国,对西方基督宗教有过一番接触体认,2000年初已有意识地进行关于中西宗教比较的研究。有《中英文圣经翻译中的原罪问题》等系列论文问世,特别对中西文化及宗教差异有所关注,致力于开展中西宗教文化交流。在多次访学交流中向西方学者介绍中国佛教文化,为弘扬中国文化传统默默贡献力量。老师学问眼光之深远,思想之宏大,令人敬佩。
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生,我在老师门下可谓受教时间最久的学生之一。离开老师之后,常常想起过去和老师一起上课,读书,讨论问题甚至挨批的时光。从大学时候跟老师争得面红耳赤,到博士时候懂得在老师生病时看望老师,老师对我的言传身教不仅是我在学问上的导师,更是成长道路上的父亲。离开老师越久,越怀疑现在的自己是否学问上荒疏懒怠了,常常以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又不敢以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老师时时刻刻念兹在兹都在学术研究上,常常不知人间饮食滋味,也无乐欲贪爱,醉心学问忘乎所以,他在外人看来苦行僧一般的生活确是人间至简至朴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在学问上的不妥协、不盲从恰恰是今日教育界、学界所缺失之宝贵精神,这使他常常作为不卑不亢、特立独行、不随大流的学者典范而不自知。
老师尝言,早年习医,感触良多,最想写的其实是一部中国医学史,言谈间信心满满,呼之欲出。如今,老师的思想创见仍如春天的森林般日新日长,而我只能不断在学问上鞭策自己精进努力,才能赶上这春天的步伐。惟愿吾师福寿康宁,恬淡自得!中国医学史能早日问世,惠泽我辈!天佑吾师!
2018-5-26
(作者黄敏,为麻天祥教授2008级博士研究生,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相关新闻:
儒佛关系与佛教中国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采访麻天祥教授
山东青州广福寺天台宗与佛教教育学术研讨会现场采访麻天祥教授
第二届福寿文化(药师佛)与当代社会论坛现场采访麻天祥教授
原文出处:https://www.pusa123.com/pusa/news/fo/118151.s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黄敏:我与麻老师——略述恩师麻天祥之学问与思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黄敏:我与麻老师——略述恩师麻天祥之学问与思想;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48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