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黄敏:我与麻老师——略述恩师麻天祥之学问与思想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6-25 21:03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黄敏:我与麻老师——略述恩师麻天祥之学问与思想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黄敏:我与麻老师——略述恩师麻天祥之学问与思想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黄敏:我与麻老师——略述恩师麻天祥之学问与思想

佛教-黄敏:我与麻老师——略述恩师麻天祥之学问与思想
佛教-黄敏:我与麻老师——略述恩师麻天祥之学问与思想

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麻天祥(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文) 


大菩文化佛讯 吾师麻天祥先生,今岁欣逢七秩之庆,先生平生之学,早年由医道入人文,出杏林而入杏坛,融贯三教百家,尤精佛道,博览中西而成一家言。先生早年有联语曰:“与佛借坐,坐看江海浮日月”,气象万千而浑圆自在,此先生之境界也;“有僧供笔,笔写春秋惊龙鱼”,以史驭哲而纵贯古今,此先生之学术也。


大约在2003年,进入武汉大学宗教学系的第三个年头,我初次认识了麻老师。他给我们宗教学专业本科生讲授的第一门课是宗教哲学。那时候我并未有明晰的学科意识,对宗教为何物从未思想。直到上了老师一堂课,有种豁然开朗,如沐春风之感,大一以来对宗教学的莫名抵触从此渐渐消散。老师对我走上宗教学研究,乃至佛学研究道路之影响,不可谓不大。


此后,老师还给我们讲授了宗教社会学。大四推免读研时,我决定跟随老师继续学习佛教。上研究生时,老师开始给我讲授一些佛教的课程,对我的硕士论文及后来的博士论文也随时指点,以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引导我要求我,为我后来走上学术研究之路打下基础。老师学问之广,研究问题之深,常常在不经意的言谈对话中闪现出来,每次与老师交谈,都折射出这些灵光片羽,使我常常在见老师之前希望自己能多读书,见完老师之后更坚定了多读书的想法,没有老师时时提点,不能使我在学问上怵惕警醒。


老师在学术研究上虽是思想史的底子,从他的博士论文对晚清佛学之研究中可窥见一斑,其次,如他的另一代表作《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也同样是思想史研究的典范。但老师对哲学研究的兴趣也甚浓厚,他不仅做思想史的学术研究,更研究思想本身。他提出了不少对宗教学及哲学研究有益的创见。下面仅就我所熟悉的归纳如下:


第一,对“宗教”这一基本概念的重新界定。已有的中国宗教学界对宗教是什

佛教论坛首场新闻

么这一问题的研究不多。宗教学这门学科的概念书写往往是从西方宗教学发展史生搬硬套过来,可以说,中国学者对宗教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研究还停留在引介西方宗教概念的阶段。老师有见于此,特别在宗教哲学这一课程中提出宗教的定义。他结合中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出“宗教,是借助心力,即认知能力的扩张,超越有限,领悟无限,乃至把握无限,从而实现人生的终极价值的合理性过程。”在这一定义中,老师特别强调宗教的合理性,他用英文Rationalization加以表示,说明宗教是以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为根本特征,而这一超越有限,追求无限的过程是合乎理性的,是出于合乎理性的行为。而究其合理性的根源,即在于人之为人超越自身局限性,力图把握无限这一过程的可理解性。他对宗教的界定可以说是对蒂利希论宗教之为终极关怀的更细致的补充。这一界定使宗教与迷信划清界限,把宗教从西方神学的殿堂拉下,揭开宗教之为宗教的神圣帷幕,直面宗教之为人的宗教的本质。如此一来,宗教的定义更清晰明白,更

贵州佛教协会最新新闻

能体现宗教的本质特征。以往中西宗教学界对宗教的定义往往顾此失彼,或具有某种教派的特殊针对性,涵盖面不够广,定义中的教派色彩浓厚,难以说明宗教的一般特征。老师的这一定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并照顾到中西宗教的差异,这一定义是为老师对宗教学研究的一大贡献,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及注意。此外,老师还在此基础上提出关于判定宗教的几条标准。


u宗教不等于迷信。

u宗教不等于信仰。

u宗教不是有神无神。宗教不是人格神崇拜。

u宗教不等于宗教组织。

 

可以说,老师对宗教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研究是系统而全面的,并形成了自己对宗教的独到理解,应成为宗教研究中的典范。


第二,对宗教社会学研究的贡献。老师在宗教社会学研究中提出了响亮的二律背反理论,令人印象深刻。首先,老师提出宗教不等于宗教组织。在此基础上,老师认为,宗教组织在形成过程中会出现目标置换,使得宗教组织违背宗教初衷,发生宗教社会学上的二律背反。老师曾明言,二律背反这一概念是从康德那里受到启发,但用在宗教社会学上,则属自创。二律背反这一说法学生后来也多番查证,确实在已有的宗教社会学书籍中找不到关于此问题的论述。老师所提出的卡里斯玛的常规化,宗教组织制度化过程中的二律背反等观点,论证清晰,鞭辟入里,可谓不易之论,理清了宗教社会学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应写成教材以飨读者。


第三,对中国佛学的研究。老师深谙佛教多年,其关于佛教的论著关涉方方面面,其广博非我辈所能尽举。老师对佛教的研究大体可分几类。首先,对佛教基本问题的研究。以论“佛教非本体的本体论”为代表。这是老师众多佛学研究论文中最为精到的创见之一。


其次,对佛教思想史的宏观研究。以《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20世纪中国佛学的基本问题》为代表。其中,《晚清佛学与近代社会思潮》力证晚清以来经世致用之转向对近代佛学复兴之影响,所涉人物之多,代表性之典型,体大思精,其中颇多闪光点,无法一一列举。《中国禅宗思想发展史》独辟蹊径,与其他禅学史围绕以早期六祖慧能禅为中心的书写方式不同,老师这部禅宗思想发展研究以宋代以后

哈佛教育部新闻

的禅宗流派为中心,特别突出慧能之后禅宗的发展并非衰落而是勃兴,体现在禅宗思想向社会各阶层的全面渗透。对于禅宗的思想特质,老师提出中国禅是大众化的庄老哲学。对思想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老师每每颇多新见,令人耳目一新。《20世纪中国佛学的基本问题》则以20世纪中国佛学发展中的问题为线索,对时学争论多有详解,如对印顺与胡适、汤用彤多有比较,反映出老师素来重视学者型的佛学思想研究传统,与信仰型的研究路数分道扬镳。此外,对佛教人物

普陀山佛教新闻2020年

、派别的个案研究。尤其以近现代学者人物的佛学研究为典型。以《汤用彤评传》为代表。


第四,中西宗教文化及哲学的比较研究。老师的众多论文中还有一类应当引人注意,即老师关于中西宗教文化及哲学问题的比较研究。老师早年游历加拿大及美国,对西方基督宗教有过一番接触体认,2000年初已有意识地进行关于中西宗教比较的研究。有《中英文圣经翻译中的原罪问题》等系列论文问世,特别对中西文化及宗教差异有所关注,致力于开展中西宗教文化交流。在多次访学交流中向西方学者介绍中国佛教文化,为弘扬中国文化传统默默贡献力量。老师学问眼光之深远,思想之宏大,令人敬佩。


从本科到研究生、再到博士生,我在老师门下可谓受教时间最久的学生之一。离开老师之后,常常想起过去和老师一起上课,读书,讨论问题甚至挨批的时光。从大学时候跟老师争得面红耳赤,到博士时候懂得在老师生病时看望老师,老师对我的言传身教不仅是我在学问上的导师,更是成长道路上的父亲。离开老师越久,越怀疑现在的自己是否学问上荒疏懒怠了,常常以老师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又不敢以老师的标准要求自己。老师时时刻刻念兹在兹都在学术研究上,常常不知人间饮食滋味,也无乐欲贪爱,醉心学问忘乎所以,他在外人看来苦行僧一般的生活确是人间至简至朴的生活。更重要的是,他在学问上的不妥协、不盲从恰恰是今日教育界、学界所缺失之宝贵精神,这使他常常作为不卑不亢、特立独行、不随大流的学者典范而不自知。


老师尝言,早年习医,感触良多,最想写的其实是一部中国医学史,言谈间信心满满,呼之欲出。如今,老师的思想创见仍如春天的森林般日新日长,而我只能不断在学问上鞭策自己精进努力,才能赶上这春天的步伐。惟愿吾师福寿康宁,恬淡自得!中国医学史能早日问世,惠泽我辈!天佑吾师!


2018-5-26

(作者黄敏,为麻天祥教授2008级博士研究生,现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副教授)


相关新闻:

儒佛关系与佛教中国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现场采访麻天祥教授

山东青州广福寺天台宗与佛教教育学术研讨会现场采访麻天祥教授

第二届福寿文化(药师佛)与当代社会论坛现场采访麻天祥教授




原文出处:https://www.pusa123.com/pusa/news/fo/118151.s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黄敏:我与麻老师——略述恩师麻天祥之学问与思想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黄敏:我与麻老师——略述恩师麻天祥之学问与思想;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4876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