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全国政协委员帕松列龙庄勐:对《关于南传佛教人才培养的提案》提出建议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全国政协委员帕松列龙庄勐:对《关于南传佛教人才培养的提案》提出建议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全国政协委员帕松列龙庄勐:对《关于南传佛教人才培养的提案》提出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帕松列龙庄勐
大菩文化北京讯 在今年的两会上,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帕松列龙庄勐在《关于南传佛教人才培养的提案》中指出,我国经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认定备案的南传佛教教职人员约有780人,按照傣族“村村寨寨有寺院”习俗,我国南传佛教僧人数量按“一寺一僧”配比,仅能满足约45%的寺院。培养符合中国化发展要求的南传佛教人才,成为当前南传佛教中国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对此,帕松列龙庄勐提出了三条建议。
帕松列龙庄勐提案全文如下:
关于南传佛教人才培养的提案
南传佛教从南亚、东南亚传入我国后,信教群众主要集中在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普洱、临沧的傣族地区,南传佛教与当地傣族文化逐渐融合,随着我国宗教政策的不断宣传贯彻,南传佛教中国化趋势加强,如何培养符合中国化发展要求的南传佛教人才,也成为当前南传佛教中国化发展的关键问题。
目前,我国南传佛教僧才中,经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认定备案的教职人员约780人。按年龄统计为20至24岁约100人、25至40岁约350人、41至55岁约240人、56岁以上约80人;按参加国民教育学历统计为高中及以下约690人、高中及中专约40人、大专约30人、本科约20人、硕士及以上约10人;按具备宗教教育学历统计为初级约630人、大专约20人、本科约5人、硕士及以上约10人。我国云南省南传佛教信教群众约79万人,南传佛教寺院1733 所,尚不属于教职人员的小和尚约1600名。有限的南传佛教僧人数量无法满足南传佛教信众及寺院的需求,南传佛教僧人文化水平、学历层次普遍有待提高。
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首抓基础教育,近三十年我国南传佛教界一直努力培养僧才。云南省西双版州首创允许小和尚穿袈裟接受义务教育的模式,上世纪80年代出家的孩子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完成了义务教育,有些取得了本科、硕士、博士学位。这种做法,既符合傣族年满11、12岁的男孩按民族传统习俗都要到佛寺接受教育的习俗,又让适龄儿童得以接受国民教育,因此西双版纳地区傣族信众对于政府的教育举措大加赞赏,但从2018年12月起,云南省不再允许小和尚穿袈裟上学,这激起了众多傣族信众的不满,许多小和尚的家长迫于无奈,只能让孩子还俗。若长此以往,若在适龄阶段无人出家,我国南传佛教小和尚的人数将岌岌可危,南传佛教的基础教育将缺失。
上世纪90年代,自云南佛学院创办后,云南省佛教协会从该学院毕业的大专生中持续选派优秀毕业僧前往泰国、缅甸、斯里兰卡等国的佛教大学读书,学僧在当地依靠自身努力,获得了本科、研究生及博士学位,精通英语、泰语等。然而,由于目前我国无高等级的南传佛教院校,基础佛教院校教师无工作编制、收入微薄、无可靠的社会保障,因此这些有学识的僧才迫于生计压力,逐步还俗。
出家人数持续减少,造成我国南传佛教僧人数量按“一寺一
一、小和尚在义务教育阶段,应既不摒弃民族传统,也不耽误义务教育。傣族男孩披着袈裟上学,在过往30年里并未发生小和尚在校传播佛教的情况,也未发生因信仰
三、加快推进中国巴利语系高级佛学院立项工作,培养符合中国化需求的南传佛教人才。促进该学院的立项工作加快进程,立项后给予专项资金完成学院教学体系设计、教材编写、教师培养等软件筹备工作,并对长期为南传佛教服务的人员给予一定的事业编制。同时,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同步进行,软件工作充分发挥南传佛教僧才的主导作用,适当结合高等院校的教育模式,培养出符合南传佛教中国化的僧才,学院建设完成后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佛教影响力也能逐步提升。
原文出处:https://www.pusa123.com/pusa/news/fo/121651.s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全国政协委员帕松列龙庄勐:对《关于南传佛教人才培养的提案》提出建议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全国政协委员帕松列龙庄勐:对《关于南传佛教人才培养的提案》提出建议;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47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