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楼宇烈教授怀念净慧长老: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楼宇烈教授怀念净慧长老: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楼宇烈教授怀念净慧长老: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净慧长老全集
我跟净慧老和尚的交往有三十多年。净慧老和尚是中国现代佛教界的领军人物,是一位很有学养、很有战略眼光的高僧,也是我们学术界的忠实朋友。他早年在佛学院读研究生,属大陆佛教界最早的一批研究生,在佛学和修证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改革开放以后,他开始负责《法音》杂志编辑工作,后来又肩负修复赵州祖庭之重任。三十多年来,他一直走在佛教事业的最前沿,为推动中国大陆佛教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佛教在近代历尽了种种坎坷和磨难,1949年以后又多次受到冲击,直到改革开放,才有了比较好的发展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净慧老和尚顺应时代之需要,依据佛教“契理契机”的教化原则,于1991年提出了“生活禅”理念。我觉得,这一理念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为中国大陆佛教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既合乎佛法精神,又契合现时代社会情况的新路向。
“生活禅”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为宗旨,是对大乘佛教“悲智双运”菩提心思想的生活化解读。智慧就是要觉悟人生,慈悲就是要奉献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提法,不仅符合大乘佛教的根本思想,同时也符合我们这个时代的要求。觉悟和奉献毕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人生目标。
佛教的最终目的是为现实的人生服务。所以修行不能停留在形式上,而应该落实到日常生活当中去。为了把修行与生活融为一体,净慧老和尚还提出了“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的理念。对修行者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引导。这一提法,是对《维摩诘经》所说的“世间性空,即出世间”,六祖所说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以及赵州和尚所说的“做本分事”等思想的继承和活用。提倡这一修行理念,在当今这样一个大家都很繁忙很紧张的时代,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生活禅的提出虽然已经有二十多年,但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管是教内还是教外,都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是净慧老和尚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理念,并通过各种不同的形式,努力弘扬这一理念,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中国当代佛教史上,“生活禅”是一个非常耀眼的闪光点。
在当今藏传佛教和南传佛教十分“热”的背景下,汉传佛教内部出现了一些混乱现象。关于汉传佛教未来发展之定位问题,净慧老和尚曾经提出了四个根本:一、汉地寺院要以汉传佛教为根本;二、汉传佛教要以禅宗为根本;三、佛教事业要以僧团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根本;四、弘法利生事业要以领众修学为根本。这四个根本之定位,讲得非常到位和中肯,值得教界深思。
在道风建设和僧团管理方面,净慧老和尚秉承虚云和尚的教诲,从继承汉传佛教的丛林传统入手,首先完善道场各种管理规约,坚持早晚课诵、二时斋供、坐香、半月诵戒、夏安居、冬禅七。在此基础上,又针对当前各地僧团建设当中所出现的诸多现实问题,比如信仰淡化、戒律松弛、生活腐化、不学无术、得过且过的现象,特地提出了“坚持两爱,树立双风,防止四气,落实四化,强化四种意识”的道风建设理念。“坚持两爱”就是出家人一定要坚持爱国、爱教这两个基本原则。“树立双风”就是要落实学风和道风建设。“防止四气”就是出家人要防止人事交往中的“俗气”、生活设施上的“阔气”、上下关系上的“官气”、僧人和信众交往中的“霸气”等四种有损僧人形象的坏习气。“落实四化”就是僧团道风要坚持传统化,僧团管理要坚持律制化,僧团弘法要坚持大众化,僧团生活要坚持平民化。强化“四种意识”就是要强化信仰意识、归属意识、神圣意识和责任意识。净慧老和尚的这一道风建设理念,可谓高屋建瓴,直指僧团建设的要害处,堪为现时代中国大陆佛教僧团建设的指路明
净慧老和尚一直特别关注僧才的教育问题。我记得在三十年前,我曾经在他的寮房里跟老和尚交谈关于僧学教育、现代佛学院教育的问题。在将近两个小时的交谈中,老和尚一直很虚心地在听取。在僧才教育和培养方面,净慧老和尚立足于丛林传统,强调要“丛林学院化,学院丛林化
为了解决僧团素质普遍低下、人才奇缺的问题,在河北赵州,净慧老和尚一手抓殿堂建设,一手抓僧才培养,首先成立了“僧格养成班”,继而又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河北省佛学院。后来又在四祖寺创办了“双峰讲堂”。为了办好佛学院和讲堂,净慧老和尚曾亲自执教,并为佛学院制订了院训纲宗—“信戒学修”,以及“养成僧格,融入僧团”之八字方针。净慧老和尚指出,“信戒学修”是僧才教育的核心,“养成僧格,融入僧团”是僧才教育的目标。“信”的内容就是“以三宝为信仰的核心,以因果为信仰的准绳,以般若为信仰的眼目,以解脱为信仰的归宿”。“戒”的内容就是“爱国以守法为根本,爱教以持戒为根本,做人以道德为根本,做事以慈济为根本”。“学”的内容就是“授课以信戒学修为基本内容,学习以闻思读写为基本方法,老师以言传身教为根本职责,学僧以尊师重教为根本态度”。“修”的内容就是“以禅观礼诵为修持的内容,以丛林生活为修持的依托,以养成僧格为修持的目标,以观照生活为修持的要求”。净慧老和尚所提出的这套僧才教育理念,非常切合实际,意义深远。
为了更有效地为信众提供优质的佛教文化和修行方面的服务,净慧老和尚在修复柏林禅寺的同时,即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为信众举办各种形式的法事活动,如禅七、佛七、周末佛法系列讲座、生活禅夏令营、生活禅加油站、生活禅高级研修班、双峰讲座、短期出家等。二十多年来,这些活动一直在低调中按部就班地进行着,从来没有间断过。柏林禅寺和四祖寺之所以能够得到海内外广大护法信众的大力支持,成为中国大陆最著名的禅窟之一,跟净慧老和尚这种一以贯之的服务理念分不开。
楼宇烈教授与净慧长老(摄影:明信)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生活禅夏令营”活动。为了弘扬“生活禅”理念,更好地将佛法融化于社会,从1993年起,柏林禅寺每年都面向社会举办“生活禅夏令营”。经过二十多年的不断探索和总结,柏林禅寺在夏令营活动中,创造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活动形式,既富有生活气息,同时又充满禅的智慧,充分调动了每一位营员的参与意识,效果非常好,得到了各级政府领导和教内外人士的赞许和好评。净慧老和尚继任四祖寺住持后,又在四祖寺连续举办了“禅文化夏令营”活动。
在柏林禅寺的影响下,全国先后有数十个佛教团体纷纷仿效,举办类似的面向青年佛教信众的夏令营活动。我在柏林禅寺纪念净慧老和尚的活动上曾经说:“今天我们的法师们,我们的学者们,应该能够更好地去传播净慧老和尚'生活禅'的理念,要坚持下去。现在生活禅夏令营已经举办了二十届,我希望看到三十届、四十届,把这样的精神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这样,我们的佛教文化才能够扎根在我们的生活中间、我们的社会中间、我们广大的人群中间。”
我讲净慧老和尚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的法门龙象,还表现在他高度重视佛教经典的印制流通,重视佛教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柏林禅寺修复之初,整个寺院一片荒凉,仅存十几间破旧校舍。在这种情况下,净慧老和尚还是辟出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小房间,作为流通处,后来又以此为依托,创立了“虚云印经功德藏”。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柏林禅寺流通处和虚云印经功德藏,被信众誉为中国北方最大的“法物流通中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净慧老和尚从2000年起,开始筹备《大藏经》的倡印工作。经过五年多的努力,至2005年底,首次倡印的《新修大正藏》500套由“虚云印经功德藏”正式推出。之后又加印了800套。前后1300套,全部免费结缘,赠送给各大寺院、各高校图书馆、学术团体和部分佛学专家学者。继《大正藏》之后,在净慧老和尚的亲自操持下,2006年底,虚云印经功德藏又印制流通《卍续藏经》。在首发式上,净慧老和尚讲:“河北省佛教协会此次倡印的《卍续藏》1200部,其中一部分将赠送给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以便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弘扬与发展。”在随后的几年中,虚云印经功德藏又接着印行了《龙藏》《净土藏》等大型佛教文献。倡印《大藏经》、广结法缘,这一举措,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还是第一次,对促进佛教学术研究,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为了激发僧俗二众的学习热情,1993年夏,在净慧老和尚的提议下,河北禅学研究所在柏林禅寺正式挂牌成立。赵朴初会长为研究所亲笔题字。河北禅学研究所突出禅的特色,其主要任务就是整
为了更好地宣传祖师禅,净慧老和尚还先后创办了《禅》《黄梅禅》和《中国禅学》等杂志。其中,《禅》《黄梅禅》现已成为信众了解禅宗的重要窗口之一。《中国禅学》为年刊,主要以发表相关的佛教学术研究成果为主,由中华书局出版,现已出版了六期,吸引了一大批中外学术界的专家学者,推出了不少优秀论文,在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的振兴,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弘扬,离不开学术界的支持和参与。与学术界建立起一种良性的互动关系,自觉利用学术界在社会文化领域中的影响力和科研优势,以弥补佛教界研究人才的不足,提升佛教僧团的整体文化素质,扩大佛教的社会影响,这是佛教界应该主动去做的一件事情。在这一点上,净慧老和尚可谓高瞻远瞩。他经常邀请学界的专家学者参与一些重大的佛教文化活动,组织或资助召开学术研讨会,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为了充分调动学界的研究热情,扩大佛教文化的社会影响,从2010年起,净慧老和尚决定以湖北的黄梅和河北的赵州为中心,每年两地各举行一次大型的禅文化研讨会—“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和“河北禅文化论坛”,每次研讨会都有一百多位海内外专家学者参加。会后,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将论文及时结集,公开出版,效果良好,受到
为了鼓励更多的青年学生投身于佛教文化的研究,培养高素质的佛教研究人才,除了一年一度的生活禅夏令营活动之外,在净慧老和尚的倡导和明海大和尚的主持下,柏林禅寺常住自1997年起,先后在北京的部分高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设立了“怀云奖学金”,以鼓励从事佛教文化研究的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另外,还抽出专用资金,在北京大学设立“虚云讲座”,用于支持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系列讲座。为了方便高校大学生更好地了解佛教文化,柏林禅寺常住对前来参学的各高校学生社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热情周到的服务,除了免费提供食宿之外,还特地为他们安排一系列的讲座和禅修活动,深得广大青年佛子的欢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也都在柏林禅寺相继设立宗教学的“教学实习基地”。住持四祖寺之后,净慧老和尚继续积极筹措资金,并设立“双峰奖学金”,鼓励和支持武汉大学等部分高校哲学宗教学系的师生,从事中国传统文化和佛学的研究。
以上所提到的这几个方面,充分地展示了净慧老和尚作为一个本分衲子那种“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远见卓识和承当精神。这种远见卓识和承当精神是中国大陆佛教目前最需要的。
关于中国佛教的未来发展,净慧老和尚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思考和探索经验。净慧老和尚圆寂之后,以明海大和尚为代表的其门下弟子,积极整理出版老和尚的全集。这项工作的意义重大、深远,它不仅是弟子们对老和尚的怀念和感恩,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老和尚的正知正见,以为中国佛教正确健康发展的启迪。
今借净慧老和尚全集出版之机,谨撰此序,以表达我对老友的深切怀念和敬意。(文/楼宇烈,图/净慧长老全集,明信)
原文出处:https://www.pusa123.com/pusa/news/fo/126055.s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楼宇烈教授怀念净慧长老: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楼宇烈教授怀念净慧长老: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45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