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都市佛教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生命与医疗”对话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都市佛教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生命与医疗”对话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都市佛教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生命与医疗”对话
“生命与医疗”对话(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大菩文化
耀智法师作主题发言(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耀智法师从生死的本性、轮回的本原、生命的关怀三个方面探讨生命的意义。他认为生命是延续的,生命的当下是生活,生活是具有运动性的。生命的延续有一个转换机制——生死问题。生死不是依靠推测和研究的。生与死是并持、等观的,在寂静不动的状态下才能参透生死。
静波法师作主题发言(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静波法师认为生命的真相就是缘起性空,不实在、不固定。生命需要依靠信仰,也需要面对和接受。要学会接受生命会出现变化的真相,接受无常、接受无我。在因上努力,在果上随缘,积累慈悲、积累信心,才能够转换生命的质量。
徐梅作主题发言(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徐梅表示,生命是为了成长的,生命是一场灵性的存在,了解一个人的生命需要从多维度、多层次的角度出发。她认为,生命是需要成长的。现在的医学不仅是一
申荷永作主题发言(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申荷永从中国传统文化出发,以“说文解字”的方式对“生死”进行探讨。他认为心理学是以精神分析、梦的解析、沙盘游戏等方法让人了解生命的意义。“出生入死”“死去活来”等词都证明,生死是可以转换的。这种转化是心理分析团队的方法论。心病还须心要医,而佛法可能就是心药。
尹立作主题发言(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尹立表示,在讨论生命时,有一个问题值得探究。物质文明高度发的时代,为什么自杀率越来越高?很多人认为生命属于自己,但是他反问“生命真的属于自己吗?”他认为,如果把生命放在更深入的佛教背景之下,生命的真相和意义会更加广博和深刻。
五位发言人发言结束后,现场回答了观众在生命轮回、临终关怀、业力牵引、整体医疗、家属悲伤情绪处理等方面的问题。随后,五位发言人围绕“如何消除'谈癌色变'”的主题展开讨论。
静波法师认为有信仰很重要,有依靠就有了希望,依靠是心的改变,因此病灶也会产生改变。所以理解和接纳是最重要的。耀智法师认为,要以佛教教义调心、传统运动调身、营养干预调病、终极关怀导归才能升起慈悲心。徐梅认为,生命质量并非由物质世界决定,生命质量的提高要做减法
探寻生命的真相,提高生命质量(图片来源:大菩文化 摄影:妙月)
广州大佛寺自2003年起就致力于“生命教育”领域。我国民间民俗文化是避谈死亡的,是忌讳死亡的,然而死亡虽然会迟到但不会不到。因此,大佛寺在展开生命教育的同时,也开设癌症患者康复营,让更多人在生命过程中得到转换,提高生命质量。(文/王正强 图/妙月)
原文出处:https://www.pusa123.com/pusa/news/fo/128018.s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都市佛教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生命与医疗”对话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都市佛教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生命与医疗”对话;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44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