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广东广州光孝寺举行结夏安居讲座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01-15 01:17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广东广州光孝寺举行结夏安居讲座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广东广州光孝寺举行结夏安居讲座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广东广州光孝寺举行结夏安居讲座

「佛教」广东广州光孝寺举行结夏安居讲座
「佛教」广东广州光孝寺举行结夏安居讲座
圣凯法师
「佛教」广东广州光孝寺举行结夏安居讲座
「佛教」广东广州光孝寺举行结夏安居讲座
法喜充满

2016年6月18日。广州光孝寺夏安居佛学讲座第五讲在法堂举行。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清华大学副教授圣凯法师为众宣说妙法。以“生命存在的原理——时间与空间”阐释佛教中的时空观以及人在这种时空关系中存在的价值实现。 学佛不是学一门技术。而是要学一套方法 圣凯法师首先以人的存在有两个轴线。一横一纵宣示生命存在的原理。纵线。就是时间线。过去、现在、未来。横线。为平行的线。是空间线。这种存在的原理是坐标轴式的。但是我们现代人的思维却不是坐标轴式的。都是一条线的思维。一种是高度的自我。认为只有我。没有世界。世界都要听我的;另一种认为世界跟我没有关系。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现代人逻辑的发达。而这种发达造就了两类人:第一类是非常聪明的人。能看到自己的目标。并且实现自己目标的途径很清晰;第

凤凰佛教网新闻

二类是越聪明越纠结的人。因为逻辑是有限的。同时实现的途径是有限的。为什么是有限的呢?因为在时间的维度里面。我们受到运动的驱使;在空间的维度里面。我们受到它者的限制。 随后。法师指出我们现在的时代都是技术主义。但学佛不是学一个技术。而是要学一套方法。因为技术是有限的。方法在任何技术里面都是不变的。学佛不是只学会念佛。它的本义是超越了念佛、坐禅、诵经、持咒种种技术。剩下的就只有一个方法。那什么是我们理解佛教的方法呢?——缘起。 缘起是佛法的基本思维模式。也是佛法的中心 圣凯法师说。缘起就是一套方法

佛教中秋佳节的祝福语新闻

论。是佛法的基本思维模式。也是佛法的中心。佛教只有方法。没有真正的真理。因为方法是不变的。大家都可以掌握。故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随后从存在法、真理法、修道法、教法四个方面阐述了缘起的实意是:既是真理。悟入缘起则证入真理;又是观察世界、解释世界、思维世界的方法。 缘起作为一种存在法。是种种条件关系的组合。所以世界上只有三件事情:你的事;跟你有关的事;跟你一点关系都没有的事。因此人只要解决自己的事和与自己有关的事。与自己无关的事不要理它。就会变得简单。不会很烦恼。 但凡夫的知见总是有两种:一种是与我不相关。一种是自我。即只有我。没有世界。导致这种知见的原因是没有发现缘起的存在。而发现缘起要靠自我否定。它是人成长的根。因此。圣凯法师特别强调:  1.时间都是关系的存在。不是孤立的。所以无论做什么。都要考虑到“别人”的存在。  2.世界只有必然性。没有偶然性。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别忘了“因果”的存在。  3.世间都是变化的。无法控制的。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别忘了“改变自己”。 时间的本质是一种关系 圣凯法师认为时间是一种运动。在于心灵之中。它的存在是因事物的存在而立的。而对于时间的持续有两种观念:一是延续论。二是持久论。那么人在面对这种时间的持续性时有三种方法:一为禅宗中以禅定的方式对治无限变化的世界。这种方法常人难及;二为安住无常世界中。随顺日月四时而动;三为实现时间的定格。转化其意义的显现。时间的自由显现就在于当下的这个时间的活动指向永恒。可以破除三际时间的束缚。  “问:十二时中如何用心?师曰:汝被十二时辰使。老僧使得十二时。”  对于如何安住在时间中。圣凯法师为大众介绍了三个方法:  1、禅定。用一颗非常专注、宁静的心面对这个无限变化的世界(即保持主体不动);  2、安住在无常的世界中(即与无常保持同一频率。同一节奏

江西佛教新闻2021年

);  3、时间的自由(即当下。在无常、无我的世界里产生一个永恒的意

佛教图像新闻

义)。  法师解释说。人生需要通过不断地变轨实现生命的超越。学佛则是让生命的时间轴线发生转变。而当下就是破除三际时间的束缚。我们需要对过去无悔、对现在无怨、对未来无忧。同时。理解你的过去。才能放下;相信你的未来。才有希望;包容你的现在。才能安住。 空间即是关系的成就。是时间的物物维度 法师接下来为大众讲述时间与空间的关系。表示空间即是关系的成就。是时间的物物维度。并分别从身是心的空间、境是心的空间、器世界

佛教因果新闻

是有情世界的空间来说明。法师指出心识不仅是身体之主。而且具有能动性。具有主动改变身体的作用。因此《大宝积经》说:由心净故得身净。非身净故得心净。 而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师则指出有两种:1、别业--正报(众生世间);2、共业--依报(国土世间)。如《华严经》说:众生及国土。一异不可得。如是善观察。名知佛法义。 利益的时间与空间:自利与利他 对于利益的时间与空间的解释。法师认为没有利他。自利究竟是不可能的;没有自利。利他是不可持续的。因为主体的有限性。即人的身体、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期待。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别人的成就。自己的利益不可能成就。所以就需要服务社会。让自利、利他同时成就。  法师认为利他主义的形成需要自我认同。并介绍了三种利他的类型:  早期幸运型:他们创造性利他主义的成长之路平坦、渐进、平静;  后期悲惨转变型:生活在“皈依前后”有转变。自我认同过程特征是急剧的危机、压力和突变;  中间型:压力较小。  法师指出自利是利他的必要条件。为了成为利他主义者。人们不必超越或消除自我。一个人需要“启智”。认识他真生的个人利益;在相互和谐中保持自我和动力。利他需要自我认同、价值塑造、行为整合、动力创造。  另外。法师表示公益慈善是利他的行为。慈善是社会实现“爱”的最好体现。是促使人类福利进步的利他关怀。通过捐赠布施的活动而满足有需求的人。佛教大力提倡“布施”。布施是菩萨道六度和四摄之首。如《大智度论》云:“施远行人、远来人、病人、看病人、风寒众。难时施。是为时施。”  法师最后对供养与布施的区别作了讲解:供养是敬田。布施是悲田;供养来自恭敬心。布施来自慈悲心;二者皆获得福德。无论是供养或布施后。实际上都不能去追究其用途。现代慈善事业则通过透明的制度保障布施效果的最大化。因为供养、布施强调主体心态的最大化。慈善则是效果最大化。预设不同。不可混淆。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6/06/094742347629.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广东广州光孝寺举行结夏安居讲座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广东广州光孝寺举行结夏安居讲座;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444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