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本性法师:以佛教中国化为中心,推动福建佛学院建设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本性法师:以佛教中国化为中心,推动福建佛学院建设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本性法师:以佛教中国化为中心,推动福建佛学院建设
本性法师在2021年度福建佛学院学僧演讲比赛开幕式上作强调要坚持佛教中国化
大菩文化福建讯 福建省佛协常务副会长、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州开元寺方丈本性法师在2021年度福建佛学院学僧演讲比赛开幕式上作开示,以下为全文:
“拥党爱国接力传,复兴之路谱新篇”,以此为主题的这个演讲比赛活动,举办得很有意义,彰显了福建佛学院全体同仁“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是学院贯彻落实培养“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新时代佛教接班人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福建佛学院给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的献礼。
为将“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怀转化为福建佛学院“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的精神力量、实际行动,今天借此殊胜因缘,占用大家一些时间,我将就福建佛学院在一定时期内的重要任务与工作要点,谈些看法:我们要以推进佛教中国化为中心,推动福建佛学院的两个理念、三个传统和六个建设的构建。
这个中心,就是以推进佛教中国化为中心。兩个理念指人本理念与人文理念。三个传统指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对外交往。六个建设指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
一、以推进佛教中国化为中心
我们为什么要以推进佛教中国化为中心?这是基于:
(一)这是佛教入华两千多年来,其生存与延续的经验与教训的历史总结,历史早已证明了这一点。
(二)这是佛教在当代社会传承与创新所面临的现实需要,现实正在证明这一点。
(三)这是佛教于未来世界开拓与发展的必然规律。随着民族复兴,中华崛起,影响世界,造福世界,中国化佛教从中国出发,走向世界,已是必然,未来必将证明这一点。
推进佛教中国化,包括推进佛教教育中国化,过去这样,现在这样,未来还这样,永远在行进的路上。这事关佛教是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也是事关佛教兴衰存亡。这更是推动福建佛学院“两个理念”、“三个传统”、“六个建设”构建的方向与力量之源。
福建佛学院是一所有着爱国主义传统的院校,在此领域,我们要争取做排头兵,做先锋队,不仅在理论探索上要出成果,在实践行动上更要出效果。
二、推动两个理念的构建
什么是本文所指的两个理念?也就是人本理念与人文理念。
(一)关于人本理念
佛教在理论上以生命为本,强调所有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平等,要关切到所有众生,但限于娑婆世界的机缘,也就是基于娑婆世界的因缘,佛教在娑婆世界的实践中,其核心还是以人为本,着力对人的苦难拯救与烦恼解脱。我想,这也是人间佛教的根基。
(二)关于人文理念
佛教是宗教,更是文化,是信仰,更是文明,有其完整的庞大的文化体系,如佛法僧,如经律论,传
强调人本主义,以人为本;重视人文主义,以文化人,这是佛教的两大特色,也是印度佛教在中国国情下与中国文化融合融通的结果。我认为,这也是佛教于未来有序传承与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学院更应契合人本与人文理念,福建佛学院在这方面应有自己的坚持与弘扬。
三、推动三个传统的构建
什么是三个传统,这里指中国佛教的三大优良传统,也就是农禅并重、学术研究、对外交往。
(一)关于农禅并重
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农”,此指服务社会,利生事业。古代中国,是农业社会,所以用“农”字。“禅”,此指以戒为师,修证家务。中国佛教,特质在“禅”,所以用“禅”字。农禅并重,也就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行菩萨所行,证佛陀所证。我以为,农禅并重为佛教根本。虽时空变迁,永不过时。福建佛学院要发扬此传统,善修行,善服务,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二)关于学术研究
佛教重悲智双运,慈悲与智慧为佛教飞行的一双翅膀,四弘誓愿中有“法门无量誓愿学”。“学修并重”“学修一体”的提出,也说明了“学”的重要性。佛陀是“学”的榜样,佛教是“学”的典范。三藏十二部,海纳百川,智慧如海。达摩、道安、慧能、怀海、玄奘、鉴真,历代祖师亦如是。学院学院,“
(三)关于对外交往
佛教是国际性宗教,满是包容、开放、圆融、共生的元素。佛陀与祖师的志愿就是济度一切众生、普度一切苦厄。佛教的慈悲、智慧、忍让、包容、自省、忏悔、中道、圆融、和合、共生等精神,是当今世界与人类非常需要的。我由此坚信,南北传佛教交融,东西方文明对话,佛教的对外交往,交流互鉴,推动中国佛教故事与声音的国际化表达,大有可为。福建佛学院要发挥对外交往的地缘优势与资源优势,对此,有所作为。
四、推动六个建设的构建
什么是六个建设?也就是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文化建设。这六个建设,事关佛教的自身建设,是加强佛教自身建设的铜墙铁壁,坚强堡垒。
(一)关于信仰建设
佛教讲,三界唯心,
(二)关于道风建设
道风是佛教的生命线。佛陀遗言:以戒为师。佛教强调:戒定慧,戒为无上菩提本。戒于僧团犹如轨道之于列车。失戒、犯戒,佛教、僧团就会失范。佛陀曾经感叹说,就如狮子身上虫,犯戒的比丘,将败坏僧团,将毁坏佛教。所以说,道风建设是佛教自身建设的根本。福建佛学院创办人圆拙、妙湛、传常等老法师,都是以戒为师、道风建设的倡导者、实践者,为我等模范,我们要心向往之,身心灵学习之。
(三)关于人才建设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福建佛学院1983年创立,是改革开放后福建佛教培养僧才的摇篮。进入新时代后,更是以“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高标准,致力培养佛教事业的新型接班人,他们既有通才,也有专才,包含管理人才、研究人才、国际交往人才、教学人才,甚至苦行人才等等。僧才是有标杆的,如虚云、圆瑛、太虚、弘一等高僧大德便是。我们今天培养什么样子的僧才,明天的佛教便是什么样子。所以说,人才建设是佛教自身建设的关键。福建佛学院已培养近三千名僧才,现在,我们要跟踪这些僧才的去向,以及他们弘法利生的情况,从中总结学院办学的优点与缺点、经验与教训。同时,于法师队伍中,我们应加大力度,选贤任能,起用新人,逐步打造老中青相结合的管理、科研、教学等坚强骨干僧才梯队。
(四)关于组织建设
一幢房子,要建立起来,需要基本的架构,要有顶层屋脊,要有底层基础,要有中间梁柱,要有一定的架构形式。佛教也一样,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合理的、系统的佛教团体、院校、场所等,从而支撑起僧团,去完成任务,去成就使命。组织建设是佛教自身建设的保证。福建佛学院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强身健体,目标高远,脚踏实地。
(五)关于制度建设
组织建设,一定程度上直接基于制度建设。组织系统需要制度系统的支撑。单一僧人,或许可以依靠自觉律己,但对于僧团,则需依靠强制规范。佛陀时代的戒律如此,中国佛教的百丈清规亦是如此,近年,中国佛教协会制定出台了不少的制度性规约,更是如此。所以说,制度建设是佛教自身建设的基础。福建佛学院需要加强制度建设,这种建设应赋予新时代新文化新精神的内涵,从而,更加规范化与科学化地办学。
(六)关于文化建设
佛教为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在僧俗两界,基本已是共识。不同的时代,有不同个性的文化。于新时代,如何与时俱进,创新佛教文化,是个新的课题,也是个重要的课题。但无论如何,以新时代主流的文化,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去浸润融合当代的佛教,应是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道路。当前,文化建设中,思想建设与理论建设是先导,如对“坚持佛教中国化方向”与“坚持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等进行思想与理论探索,引导实践,就是急务。所以说,文化建设是佛教自身建设的重要纽带。福建佛学院要加强文化建设,特别是其中的思想与理论建设,提高教育水准与文化水平,使教育水准与文化水平双提高,使之成为福建佛学院的两大优势与特色。
我们服务的、学习的单位,是福建佛学院,学院是我们大家安身立命的地方。我们要以推进佛教中国化为中心,推动福建佛学院两个理念、三个传统与六个建设的构建,这关系到学院的生存与发展。近年,国内外同类学院的办学条件与水平已经越来越高。学院“一个中心”“两个理念”“三个传统”“六个建设”的构建,其落脚点、着力点,主要还是在于佛教教育,在于教书育人。
学僧认真聆听
所以,希望
希望各位演讲选手,发挥好,取得好成绩,体现福建佛学院水平。也希望各位学僧,认真听讲,闻之思修。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祝愿大家提高自己,为福建佛学院增光。(文/本性法师 图/福州开元寺)
原文出处:https://www.pusa123.com/pusa/news/fo/129667.s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本性法师:以佛教中国化为中心,推动福建佛学院建设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本性法师:以佛教中国化为中心,推动福建佛学院建设;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43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