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第十九届吴越佛教研讨会学术综述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第十九届吴越佛教研讨会学术综述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第十九届吴越佛教研讨会学术综述
第十九届吴越佛教研讨会在灵隐寺举行
60余位专家学者及法师,汇报了各自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线下讨论
第十九届吴越佛教研讨会圆满闭幕
2022年11月19日—20日,第十九届吴越佛教研讨会在灵隐寺顺利举行。本次会议由杭州市佛教协会、杭州市宗教研究会主办,杭州灵隐寺协办,杭州佛学院、东方唯识学专业委员会承办。
本次会议设有杭州灵隐寺和巴利语言两个研究主题,有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四川省社科院等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杭州佛学院等60余位专家学者及法师,汇报了各自佛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一、杭州灵隐寺研究学术综述
杭州灵隐寺研究专题共有63篇论文,分作六大板块。
1.灵隐祖师:共24篇,涉及永明延寿的有9篇,大慧宗杲、佛海慧远、元叟行端、具德弘礼、巨赞法师各一篇,晦山戒显两篇,佛日契嵩7篇,另有一篇从《高僧传》入手而写的灵隐寺赞宁律师。
2.历史沿革:共6篇,紧扣灵隐寺的主题,涉及相关灵隐寺志修纂、灵隐寺的名称更改、灵隐寺兴与衰等方面。
3.文物遗存:共3篇,主要在于灵隐寺塔幢营造、飞来峰造像的方面。
4.人文趣事:共9篇,是以古代与灵隐寺有善缘的著名诗僧皎然、惠洪与济颠、大诗人白居易、大文人苏东坡与明末清初史学家文学家张岱,包括日本僧人圆尔辨圆。这一部分以诗歌与灵隐寺人物关系的内容为主。例如上海师大夏广兴老师的《灵隐寺来华日僧圆尔辨圆》这篇论文,涉及灵隐寺佛教文化对外交流活动,可读性强,将宋学方面的问题有机有序融合,把寺院与人物关
5.文化建设:共11篇,这一部分基本上都是围绕灵隐寺文化方面的内容,包括禅茶文化、书藏、史乘、文化表征等。
再者,就是相关议题方面的10篇论文,涉及佛教中国化、佛教美学思想、禅宗比丘的相关内容。
本届吴越佛教研讨会所有入选的63篇论文,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写灵隐寺祖师的24篇论文中,有九篇写的是永明延寿,其中有八篇基本上围绕禅与教、禅与净的方向,然而却是侧重点不同,呈现了就同一个佛教方向而展开研讨,并且特点明显、各擅疆场。
蔡洞峰、殷洋宝二位从心性美学思想及其影响而写;永明延寿禅教思想及其特点是刘新军老师的侧重所在;而禅教净融合思想方面的论述来自于吴金生、余晓红二位;通过延寿的《宗镜录》而见有卫雅娟侧重在唯识思想、田希注重于华严思想方面;同样的形式可见于释常慧与释耀普二人,都是注重永明延寿大师的“圆融思想”,只是释常慧以“一心圆融”,而释耀普却专注于“禅净圆融”方面。与此同时,可见于七篇契嵩的论文论述。
张培高以禅僧通达儒学思想而论述契嵩关于《中庸》方面的问题,吴晓丽也是以佛儒二道的思想会通及其调和着手,再有就是刘祎对契嵩“心本体”方面的展开论述;从文学方面入手的,有杨峰兵以“诗”而论,徐波却关注的是契嵩“以文护法”的文学意义上的问题;另外,有从契嵩禅宗谱系趣入而考证的相关内容的论述。另有六篇论文关注灵隐寺的历史沿革,见于王心喜、李万进、张保见、高显莹等。
二、巴利语言研究学术综述
巴利语言研究专题涵盖了海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立足国际视野展开讨论。成果情况可以大致分为四部分,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从文献学、宗教学、语言学、历史学、地理学、考古学等多方面纵深展开话题讨论。
第一部分成果,主要根据前
第二部分主要以单部或多部巴汉译本为底本,进行分析评述,中间穿插这些译本的形成历史背景和重要人物研究,在分析方法上,有个案研究和对照研究等。在旧本的基础上,学者多少对新时代的翻译工作提出新的价值要求。这部分论文,有法门寺佛学院释昌孝的《巴汉<吉祥经>译本评述》、杭州佛学院教理院释顿生的《汉巴<度脱暴流经>对照研究》、杭州佛学院教理院研究生释能持的《巴利语purisasuttaṁ(人经)诸译本比较研究》、杭州佛学院教理院释善一的《巴汉<马独婆萨卡经>(Mātuposakasuttaṃ)对照研究》、杭州佛学院教理院释妙戏的《巴汉<第一迦叶经>对照研究》、杭州佛学院教理院释隆法的《巴汉<出离经>对照研究》、杭州佛学院教理院释证妙的《巴汉暨<象王貌经>对照分析》、杭州佛学院教理院释思博的《巴汉<无忿怒经>对照研究》、杭州佛学院教理院释碧海的《巴汉<远离经>(Vivekasuttaṃ)对照研究》等。这些论文占
第三部分以巴利语翻译成果中传达佛教教理教义的拆解、分析为切入点,以他者的“不同”来寻觅佛的“大同”。南海佛学院释清川的《从<噶拉玛经>(Kālāma Sutta)和<净信经>(Sampasādaniya Sutta)看佛陀对“信”(saddhā)的诠释》、释悟海的《关于Avyākata(未知、未清晰、未决定等)的案例:如何将关联的佛教经文应用于研究中》是其中的代表性论著。学者聚焦佛学的宗教教旨,从根源性问题上发掘佛教在传播过程中自身的转变情况。杭州佛学院宽生法师的论文:巴利语人称代词ahaṃ语法功能和具体应用研究,以相应部蕴篇为考察范围,分析不同句式变化形式。
第四部分涉及文献翻译与考古学,或与语言学等的交叉学科相关的研究成果。以西北大学艺术学院李瑞哲的《关于吐火罗语文献的释读与研究情况》、天津跨文化研究室林晓辉的《佛教从巴利语到梵语的语言学转向》为代表。李瑞哲以吐火罗语为研究对象,从语言的地理发现反推其形成过程和历史意义。林晓辉则着力于印度语作为宗教语言与普通语言时的区分,从语言学角度分析以印度语为底
11月20日,经过两天的线上、线下讨论,第十九届吴越佛教研讨会圆满闭幕,闭幕式由杭州佛学院副院长慧观法师主持,浙江佛教文化研究院刘钦泉老师,杭州佛学院能持法师先后就“杭州灵隐寺”和“巴利语言”两个研究专题作学术总结。
原文出处:https://www.pusa123.com/pusa/news/fo/131461.s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第十九届吴越佛教研讨会学术综述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第十九届吴越佛教研讨会学术综述;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42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