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四谛-觉群人生讲坛回顾|王雷泉:《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6-10 14:0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四谛-觉群人生讲坛回顾|王雷泉:《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四谛-觉群人生讲坛回顾|王雷泉:《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觉群人生讲坛回顾|王雷泉:《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

2023年4月14日晚7时,上海玉佛禅寺·觉群人间佛教研究中心邀请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雷泉教授为现场听众讲授《<摩诃止观>

2018年两会佛教新闻

;选读》第二讲之《信解真理而发大心——依四谛理境发菩提心》。

佛教四谛-觉群人生讲坛回顾|王雷泉:《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
佛教四谛-觉群人生讲坛回顾|王雷泉:《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

第一讲中,王教授带领大家辨析了凡夫外道和二乘的十种虚假心,略释了大乘菩萨修行所依真理之境、所做菩萨之行,及所证自由之果(境、行、果)。

本讲中,王雷泉教授先从“明四谛十二因缘教理”展开论述。王教授指出:对真理之境的认知深浅,取决于能观之智的高下和方法的巧拙。真正菩提心的发起,依赖于对圆满理境的真正理解。

佛教四谛-觉群人生讲坛回顾|王雷泉:《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
佛教四谛-觉群人生讲坛回顾|王雷泉:《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

如何做到理解圆满理境而发真正的菩提心?

王教授指出,发菩提心应依四谛理境,天台宗依一心三观的真理观和方法论,以及对有、空、亦空亦有、非空非有关系的四门观法,辨析理境高下深浅,而判摄成四教和四种四谛,即:

三藏教诠生灭四谛,为三界内的生灭门;

通教诠无生四谛,为三界内的不生灭门;

别教诠无量四谛,为三界外的生灭门;

圆教诠无作四谛,为三界外的不生灭门。

发菩提心也要依佛相好神变等种种事相,综合为十种发心,即:详说推理、观佛相好、见佛神变、闻法四种,观净土、徒众、修行、法灭、受苦、起过等六种则略说。这十种发心可以归结为智慧、信愿与慈悲三门。

佛教四谛-觉群人生讲坛回顾|王雷泉:《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
佛教四谛-觉群人生讲坛回顾|王雷泉:《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

接着王教授从智慧、信愿与慈悲三门中,抽取“推理”和“闻法”作重点论述,指明其皆是智慧增上,区别在于程度深浅。并以《中论》三是偈,“

关于中国佛教的新闻

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ld

新闻联播佛教会

quo;辨析四教闻法深浅,说明四教所对应的四谛理境,取决于所应用的三观和四门方法。

佛教四谛-觉群人生讲坛回顾|王雷泉:《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
佛教四谛-觉群人生讲坛回顾|王雷泉:《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

此外,上述十种发心,可归结为三种止观:圆顿止观,直达法性。法性与法界,这些都是佛教根本的概念。而四种四谛结于三种止观,总结为:

渐次止观——机有利钝,故迷有轻重,解有浅深:方法之巧拙,效果之即离。

圆顿止观——直达法性,消除四种四谛隔阂,皆通实相。

不定止观——巧拙、粗细、枝本、通别、遍不遍、难易六对,更互轻重。

讲座最后,王教授总结道:四谛是佛教的根本教理,天台宗依空假中三观的真理观和方法论,判摄能诠之四教和所诠之四谛理境。在教理上要依据圆教的无作四谛,体达法性和一切法无二无别,才是发真正菩提心。

佛教四谛-觉群人生讲坛回顾|王雷泉:《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
佛教四谛-觉群人生讲坛回顾|王雷泉:《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

佛教四谛-觉群人生讲坛回顾|王雷泉:《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
佛教四谛-觉群人生讲坛回顾|王雷泉:《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

王雷泉

河北佛教新闻

教授《摩诃止观》选读系列讲座共有四讲,余下两讲时间分别是2023年4月28日和5月13日,敬请关注。(文图/上海玉佛禅寺)

原文出处:https://www.pusa123.com/pusa/news/fo/131951.s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四谛-觉群人生讲坛回顾|王雷泉:《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四谛-觉群人生讲坛回顾|王雷泉:《摩诃止观》选读第二讲;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42622.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