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振兴佛教文化需要文化人的参与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振兴佛教文化需要文化人的参与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振兴佛教文化需要文化人的参与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的才子宁珀到五台山出家了。出家当和尚本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古往今来不数枚举,可是社会上仍出现了许多的议论,不少人替宁珀表示惋惜,觉得他的出家完全是逃避现实的困苦。这让我想起九十年前李叔同出家的事来。
一九一八年夏,深受杭州一师学生们敬重
李叔同的学生丰子恺,是李叔同出家成为弘一法师的亲历者。当时的丰子恺年方二十一岁,虽然还不完全理解老师李叔同为什么要出家,但他已经明白李叔同出家并非平常之举。十年后,他很虔敬地拜弘一为师,正式成为佛门的皈依弟子,得法名婴行。丰子恺虽然不是出家当和尚,但是,他从此成了一名大力弘扬佛法的著名佛教居士。更重要的是,他在以艺术弘扬佛法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佛法艺术化的传播,而且极大地提升了他自己的艺术境界,使《护生画集》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化艺术的杰作。
正是因为李叔同的出家,影响了许许多多的社会各阶层的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和政治人物,改变对佛法的偏见和成见,护持佛法,甚至参与佛法的弘扬和佛教文化的创造。
有云:“出家是大丈
可是,宋代以后,中国佛教逐渐式微而走向衰落。特别是清代雍正皇帝废除度牒和戒牒制度以后,什么人都可以出家为僧,以至于有的佛教道场成了藏污纳垢之地。宋以后佛教文化的衰落,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出家寺僧素质的大幅下降,而宋以后的明末清初和近代的佛教文化之复兴,都得益于明末清初和近代一些社会知识分子如明末四高僧、清初遗民僧澹归、法幢和近代寄禅、太虚、印光、弘一等进入佛门、出家为僧,并努力振兴佛教文化。
这也就是说,现代佛教文化的振兴,需要现代社会中与佛法有缘的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出家为僧本就是人生的一种选择,无需大惊小怪,只是宋元以后佛教的衰落及近代以来的科学主义思潮和二十世纪以来的世俗化浪潮,使人们对出家有异样的感觉,甚至瞧不起出家。重要的是,出家不是消极地逃避世俗,也不仅仅是个人的解脱,而是要有大悲心、大勇气、大智慧,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恒顺众生、救济苦难、发展文化、普渡众生。如果只是逃避世俗,追求个人解脱,就远离了释迦创教的本怀。
末法时代的佛法弘传,需要越来越多的文化人的参与。正在崛起的中国需要佛教文化的复兴。和平安宁的世界需要佛教智慧的滋养。
原文出处:http://www.hongfasi.net/fonews/20094/fonews_{83D7FE7C-7FC7-4082-BFEC-EDBD46CD4DCF}.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振兴佛教文化需要文化人的参与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振兴佛教文化需要文化人的参与;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42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