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南京复制华严寺神秘紫衣金龙袈裟 不是建文帝的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华严寺-南京复制华严寺神秘紫衣金龙袈裟 不是建文帝的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南京复制华严寺神秘紫衣金龙袈裟 不是建文帝的
深圳佛教网讯 记者随有关专家赴福建宁德考察,发现这件袈裟是由万历皇帝御赐给华严寺大迁国师的,目前南京云锦馆正加紧复制。
福建宁德一座古墓一度被传是明建文帝陵寝,然而去年9月福建省文物局组织有关专家论证后确认,该古墓是明初高僧沧海珠禅师陵墓,与建文帝无关。此事并未就此了结,又有学者把藏于宁德华严寺的一件紫衣袈裟说成是建文帝逃亡时带出南京的那件袈裟。近日,本报记者随同有关专家对该袈裟进行了鉴定。专家认为,这件紫衣金龙袈裟为明万历年间朝廷赐给华严寺高僧的圣物,与建文帝没任何关系,属国家级文物。目前,南京云锦博物馆正加紧复制这件袈裟,预计6月复制完成。
告急 华严寺法师来南京求救
1月27日,记者随同中国文物学会常务理事、江苏民间收藏研究会会长,南京博物院前院长、江宁织造府博物馆馆长徐湖平先生,南京博物院传统工艺研究室主任、全国唯一的云锦行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金文先生,以及福建省博物院原院长郑培升先生、宁德民俗学家陈玉海先生、收藏家林榕海先生组成的专家考察小组,来到宁德支提山,对佛教圣地、天冠菩萨道场华严寺珍藏的一件神秘袈裟进行鉴定。那么,为何华严寺要把这些专家从遥远的南京请去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2006年,华严寺主持慧净法师,从网上搜索到南京有个云锦博物馆和研究所,于是他带领弟子把寺里珍藏的一件明
为难 复制给云锦人出了难题
慧净法师一行走后,张洪宝他们感到不知该如何下手。为了先练练手,他们为河南少林寺方丈释永信定做了一件袈裟,获得了成功,摸索出了经验。2008年11月,复制工作启动,双方约定复制效果将达
对于部分历史学者作出的推测,僧人们感到十分纳闷。事关重大,华严寺珍藏的这件袈裟如何定论,让寺里的僧人们困惑起来,如果这件袈裟真的是建文帝带走的那件,那么盛传了600多年的传说确实将画上句号了。于是,他们决定,特此邀请南京专家组前往考察,辨明是非。
考察 南京朱棣御赐千尊金佛
当记者随同专家驱车沿着陡峭的山路,登上海拔近千米的支提山时,大家无不被这座山峰延绵的宝地所服,可是远望山顶,并不见华严寺的身影。这时,华严寺主持慧净法师早早地在第一道山门“华藏玄门”前迎候我们,眼前这位主持,看上去并不高大,但却思维敏捷。他指着四周的山峰对前来考察的专家介绍说,“你们看,这四周有上百座山峰,叫千叶莲花,华严寺就位于莲花的中心,所以你们不到莲花深处,是看不到古刹的。”沿着山路,这时,记者看见眼前又出现一座山门,刚劲有力的“天下第一山”几个大字刻在高大的牌匾上,“这座山门是明代留下的,上面的字是皇家所赐。”在慧净法师的带领下,云雾缭绕中,黑瓦红墙的华严寺渐渐显现在眼前。
此时,专家组一行粗略地参观了寺庙的建筑后,都迫不及待地想看到袈裟藏于何处,慧净法师看出了大家的心思,把大家带到了最后面的藏宝处。“我们华严寺与你们南京历史上就很有渊源,你们往上看,这座金像及其珍稀,是当时身在南京的永乐皇帝朱棣御赐的毗卢遮那佛像,高2.5米,莲花座上有一千个小佛绕座,传说当年铸造时,皇宫里的后妃们都纷纷将金钗丢进炼炉,用了3年时间才把金佛运到宁德来。”在这座巨大的金佛旁,还排满了上千座天冠菩萨小佛像,每座高33厘米,神态各异,为彩绘铁铸。
惊叹 袈裟保存至今实属罕见
记者跟随
此时,金文大师架起了一架放大100倍的显微镜,他仔细观察后,认定这是明代中期云锦缝制品。“这件云锦袈裟可谓盘梭装彩,是稀世珍品。华严寺存世的紫衣袈裟,距今40
解说 五爪龙并非就代表建文帝
查看完袈裟,金文对记者介绍说,“这件袈裟幅面长2.1米,宽1.3米。与一般的云锦不太一样,看上去并不华丽,但却很耐看,大气、简约。库锦、库缎和妆花三大品种都有,我还看到了宋锦。纹样有龙纹和花草纹,还有灯笼纹,其中龙纹由圆金线、扁金线和银线织成。龙纹有五爪龙、三爪夔龙、行龙和团龙。另外还有许多云纹,龙纹和云纹在一起称寸蟒缎。”金文大师数了一下,袈裟上织了90条龙。
那么如此多的龙纹甚至是五爪龙,是否可以判断就是建文帝的?金文大师拿出一本云锦图册否认说,“从龙的纹样看,与明代早期的龙纹有所区别。应当是明代中期的龙纹图案。而五爪龙出现在袈裟上,不一定证明就是皇帝穿的,三爪龙、两爪龙,反而皇帝龙袍上会有。”金文说,袈裟上除了“黄地八吉祥妆花缎”图案,还有“月白地四季花卉团龙纹”、“黄地夔龙团花纹”、“蓝地龙赶珠纹”、“黄四合如意云纹”、“蓝地织福寿字灯笼纹”等,“从这些纹样看,与北京定陵出土的万历皇帝龙袍纹样十分相似,证明确实是万历年间的东西。”至于袈裟下摆22个灯笼纹饰是朱元璋专属的说法,金文大师也给予了否定,他说灯笼纹代表着丰收之意,古代运用很多,也是织锦常用的纹饰,“怎么能说是朱元璋专用呢?如果真是,那也保存不到现在呀!”
争议 扯上袈裟作佐证不可取
之前有史学者认为这件袈裟“通篇”没有佛教图案,而是“布满”了皇家特有的龙饰图案。对此,陈玉海先生回应说,这个说法明显有错误。这件袈裟用了“盔甲纹地万字狮纹锦”。万字即“卍”,古时译为“吉禅海云相”,系释迦牟尼三十二相之一,是佛教特有图纹。
另外,袈裟因有部分磨损,由此有史学者又认定说,建文帝晚年很凄苦,之所以经常穿此袈裟,是为了躲避随时都会遭到朱棣的追杀。陈玉海先生同样不赞成此说法,“朱元璋是一代开国帝王,应该不会糊涂到既安排嫡孙当流亡避难和尚,又要他穿上‘只有皇帝’才能享用的‘龙饰’袈裟,作‘流动广告’,告诉沿途官吏、民众,自己就是货真价实的皇帝吧。”
他指着袈裟说:“紫衣袈裟应视为在僧人的‘大衣’之上的特殊服饰,只能在大法会或者朝见帝王会见大臣时才可披着的。建文帝能披着它东藏西躲吗?再说,建文帝逃亡后,行踪飘忽,奔命于深山老林间,不提荆莽钩割、日常磨损,单汗渍也该使它破烂不堪了,而华严寺存世的这件袈裟至今锦质完好,色泽鲜艳。能是建文帝逃亡中的‘常服’吗?”陈玉海先生认为,某些学者为圆建文帝出亡宁德之说,而扯上这件袈裟作佐证,并不可取。
何为紫衣袈裟
袈裟是僧人的法衣。袈裟的种类主要有三种,五衣、七衣、大衣。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服有大中小三种,用5条布缝成的小衣俗称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7条布缝成的中衣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9条乃至25条布缝成的大衣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唐宋三品以上官服为紫色,五品以上官服为绯(大红)色,有时皇帝特加赐紫或赐绯以示尊宠。赏赐给僧人的叫做“紫衣袈裟”。
云锦一词来历
“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这是明末诗人吴梅村赞美云锦的诗句。诗中的云锦不是指一块布,不是名词。其实,明代时并没有云锦这个词,当时进入皇家的锻子称库锦、库缎和妆花。而云锦一词,来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的苏州“云锦织所”,最早文字记载则是出自于民国南京的《工商半月刊》和《首都志》。由于用料考究,织工精细,图案色彩典雅富丽,宛如天上彩云般的瑰丽,“云锦”一词开始流传。
原文出处:http://www.hongfasi.net/fonews/20101/fonews_{DE8F4546-6ED0-45DB-B73A-348632EE8712}.html
以上是关于华严寺-南京复制华严寺神秘紫衣金龙袈裟 不是建文帝的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华严寺-南京复制华严寺神秘紫衣金龙袈裟 不是建文帝的;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40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