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推动五台山研究的纵深发展——把读《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五台山-推动五台山研究的纵深发展——把读《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推动五台山研究的纵深发展——把读《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
弘法网讯:近日,五台山研究会、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三晋文化研究会,在省社科院二楼会议室,联合召开了《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出版座谈会。与会的专家学者、高僧,都高度评价该书的学术价值,对该书的出版给以热烈祝贺,对作者的治学精神表示深深敬佩。
《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一书,由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五台山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五台山研究资深学者崔正森主编,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3月出版。
崔正森先生在五台山研究方面颇有造诣,著述甚丰,是五台山研究的领军人物。《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是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十余年潜心研究取得的又一个重要学术成果。在前,他已出版的五台山研究专著主要有:《五台山佛教史》(上、下册)《正说五台山》《五台山游记选注》《五台山诗歌选注》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西端,即今甘肃省西部、党河流域,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毗邻。敦煌石室(亦名敦煌石窟)在今敦煌城东南25公里处,现存492窟、4.5万余平方米壁画、2400余身彩塑、唐宋时期的木构窟檐5座和大量的经卷、文书等文物古迹,是我国古代窟檐建筑、彩塑、壁画等艺术的博物馆和图书馆,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人间鲜有的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距新疆于阗不远,是古代中原和西域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冲,是佛教由陆路传入中原的必经之地;而五台山的开山圣典《华严经》就是在于阗编纂的,它是经过敦煌、长安(今西安)、建康(今南京)、洛阳等地传入五台山的。所以,自北魏五台山成为研习《华严经》的圣地之后,来往于印度、西域与五台山的僧人就将有关五台山佛教文化的资料留存在敦煌石窟,于是敦煌石窟就保存了大量的有关五台山的历史文化资料。
敦煌石窟第61窟中的《五台山图》壁画,绘成粉本的时间,是后汉天福十二年(947)。《五台山图》长13.45米、高3.42米,面积45.999平方米。它详细地描绘了从“山西太原经五台山至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800余里范围内的山川形势”,其中还画出了大大小小的村庄城镇、寺庙殿塔等200余处建筑。其间有高僧说法、信徒巡礼、著名史迹和各种各样的灵异瑞现等等。《五台山图》规模宏大、构思精密、内容丰富、布局适当、色泽柔和,是敦煌石窟中三大壁画之一。
由上所述,研究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的重要意义显而易见,《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的重要学术价值显而易见。《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分五章及附录八篇,从文献资料、《文殊变》《千手千钵文殊画像》《文殊变》中屏风画式的《五台山图》、莫高窟第61窟中的《五台山图》等方面,全面汇集、研究了敦煌石窟保存的大量关于五台山的历史资料,特别是结合五台山的历史与现实,着重对第61窟中的《五台山图》进行了系统、深刻、细致的考证研究,阐明了《五台山图》的性质及其重大意义。诚如作者所指出的,《五台山图》是一幅绘制于五代后汉时期的壁画,是五代后汉时期敦煌石窟艺术的巨大成就,也是我国古代难得的一幅大型壁画;是一幅翔实细致的古代建筑图、历史地理图、文殊化现图、佛教史迹图、古代交通图、古代旅游图、山水人物图的集大成,不仅展示了五代时期敦煌艺术的成就,而且反映了唐、五代、宋初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历史地理、佛教文化和社会经济生活风貌,还反映了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形成流布情况,是研究五台山历史地理、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古代建筑、古代服饰、古代交通、古代旅游等,也是研究印度佛教、西域佛教与五台山佛教文化交流、渗透、融合、互补关系的珍贵史料,
资料翔实、图文并茂,论据充分、论述严谨,也是《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一书的鲜明特点。该书分诗、赞、曲子、词,行记与地理文书和经书题记三节,记载和论述了敦煌石窟中关于五台山的大约70多个编号的珍贵文献资料;制作和刊载了大大小小83幅围绕《五台山图》分析、论述的彩色图片,为读者阅读、理解提供了有益的帮助。“附录”关于《莫
原文出处:http://www.hongfasi.net/fonews/20103/fonews_{3A7DB15C-59AA-43E5-8F1C-9C2538352A87}.html
以上是关于五台山-推动五台山研究的纵深发展——把读《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五台山-推动五台山研究的纵深发展——把读《敦煌石窟〈五台山图〉研究》;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40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