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佛教题材话剧《长寿王》在深圳上演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教题材话剧《长寿王》在深圳上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教题材话剧《长寿王》在深圳上演
3月23
《长寿王》剧情是根据佛教《大正藏》第三卷,《六度集经》卷一《长寿王本生》改编。
古时一国王“长寿”,为避免人民遭受战争之苦,不仅毅然自愿奉送王位,更以布施生命来利他。临终时,他视死如归,依然不忘教导儿子,在刑场上仰天高喊:「为人子者若欲尽孝,让我死无余恨,遂我心愿,切不可杀人复仇,再种恶因」。这大菩萨救世的精神、圣人境界的悲智言行、善恶因果之教导,在其升天后依然威力不减,最终不仅避免了王子“长生”冤冤相报,走入复仇邪道,又间接教化导致了暴虐无道的贪狼王找回良知,改恶从善,以行动忏悔,奉还长寿国给王子,并愿以兄弟相称,学习做个有道之君,与长寿国世代友好,共卫安宁。
此
同类背景对比赏析研读:
对比同样是以“王子复仇记”为主线索的西方莎翁名剧《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王子与长生王子一样,处心积虑地意图报复,并最终与仇人玉石俱焚,这看似为父亲报了仇,满足了忿恨之情的发泄,但其悲惨的结果无法让人效仿。《哈姆雷特》对现实的人生除了有警醒的作用外,其显示的冤冤相报途径与结果无法对人们生命的提升有任何可供借鉴、模仿的帮助,也就更难有普世教化的意义。而从《长寿王》的结果,我们却能看到光明与希望,找到解决现实人生矛盾与冲突的出口,能找回心灵的宁静与祥和,能发现生命的真正归宿。正所谓“如是因,如是果”,“善恶终有报”。两种不同的世界观、生命观导致面对生死有不同的发心,也必然在自然因果规律的作用下,有两种不同的结果。这些,即是东西方文化、价值取向导致的不同,也与每个人的性格、受教育的不同息息相关。是随着凡夫人的习气秉性,被情绪控制,走向绝望?还是学习菩萨的忍辱慈悲,转化心中的暴戾,降服心中的那只“孟加拉虎”,追求生命的升华?何去何从,随我们的智慧各自选择。不论如何,相信更多人会希望舞台上有更多类似《长寿王》的戏剧出现。
试想如果此类故事,常常在我们身边体现,形成强大氛围的话,那么善良、慈悲的力量必能击退贪婪、嗔恨带
衷心期望《长寿王》剧组能发掘更多更好的佛教题材戏剧,以慰大众。
原文出处:http://www.hongfasi.net/fonews/20133/fonews_{65960039-F7D2-4B35-BA32-66B2E7CA391E}.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教题材话剧《长寿王》在深圳上演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教题材话剧《长寿王》在深圳上演;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40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