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兴教寺-大限将至 兴教寺护国使命走到尽头了吗?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6-03 23:0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兴教寺-大限将至 兴教寺护国使命走到尽头了吗?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兴教寺-大限将至 兴教寺护国使命走到尽头了吗?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大限将至 兴教寺护国使命走到尽头了吗?

  5月30日是兴教寺拆迁大限,一座护国护教的千年祖庭,对祖国对

莆田佛教最新新闻

人民的守护使命是否必须走到尽头?这场灵魂与利益的博弈,到底谁能胜出?医学硕士张哲撰文指出:一份对生命的珍视,可悲地成了投机者的商机。在“吸血鬼”眼里,佛门不是净化人心的净土,而是敛财的摇钱树。

最近新闻关于佛教

一群商人经营的“宗教”,除了榨干信仰渴求者口袋里的票子外,无法给予半点信仰关怀。佛教度化众生的悲愿是“众生无尽愿无尽”,如果有尽头,除非业尽。“百年易尽,五福难常,命川流而电逝,业地久而天长”,业有多久,兴教寺的关怀就该有多远。

  

兴教寺-大限将至 兴教寺护国使命走到尽头了吗?
兴教寺-大限将至 兴教寺护国使命走到尽头了吗?

  灵魂与利益的博弈,到底谁能胜出?(图片来源:资料图)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诸葛亮对国主的忠心陈表,也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然而,面对5月30日的拆迁大限,这句话真真要被用在兴教寺身上吗?一座护国护教的千年祖庭,它对祖国对人民的守护使命是否必须走到尽头,上演“死而后已”的悲壮?

  “申遗”不是临终关怀

  若要敛财,必先占寺;若要占寺,必得驱僧;若要驱僧,莫如拆迁;若要拆迁,莫如申遗——这套“佛门吸血鬼”的邪恶逻辑,早已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被揭穿得一丝不挂,丑态毕露。而201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这次申遗结果,更让我们看清“吸血鬼式申遗”的无智商谎言。

  2012年7月1日,澄江化石地在第36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过审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继6月29日晚元上都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后,中国的第43处世界遗产地。

  与此同时,法国废弃矿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跟埃及金字塔和中国长城并列。于是有网民表示不理解,原来申遗也可以申这个?有人甚至调侃“这让中国的煤老板情何以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采矿后遗留的矿渣堆,一样的高耸壮丽,也是矿工们的辛勤劳动成果。这是对“那些以健康或生命为代价、致力于发展法国经济和工业的人的肯定,他们留下了遗产和历史,同时还有推动我们继续前进的价值观”,是向那些牺牲健康甚至生命的建设者们致敬。

  这样的致敬,给予了申遗一个人文关怀的视角和理念。换句话说,申遗正是为了守护人文精神,给予人文关怀。

  而“XX式申遗”恰恰本末倒置,兴教寺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祖庭、民族脊梁玄奘大师的埋骨地,正是鲜活的僧团承载着千秋大义,驱逐寺僧,将本来完整的人文环境打砸得支离破碎,与申遗宗旨彻底背道而驰。

  无须劝请XX系申遗团队认真阅读《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及远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修,因为他们缺少的不是专业修养,而是良心。没有良心,“专业”成了毁遗的利器,XX系玩弄的就是大众对真实申遗的不了解,实行霸权“申遗”。妄图以“专家”身份唬住大众,以某个领域的绝对优势对大众进行心理控制,打造一套“XX式申遗”,假传圣旨,一手遮天。

  事实上,“XX系申遗家族”的丑陋嘴脸早已曝光,操盘“申遗”的团队“砖家”无一不是XX系“家庭成员”。“申遗”只是XX系一家机构内部打造的谎言,只不过拿到央视说成各路专家言论,利用传媒手段强势营销,全国放大而已。网友说:“曲氏申遗的最大亮点是申请人和审核人是同一个人。”

  申遗,本该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呵护,而在XX系给兴教寺扣的“违建、整顿”口径中,一座活生生、法味浓浓的兴教寺“被病入膏肓”了,XX系这只吸血鬼带着临终关怀的姿态走来,食其肉,喝其血。

  信仰,底线生命关怀

  在很多国人的观念里,能申遗的项目一定是独到的自然风光、文化景观或举世绝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绝对想不到矿渣堆也能登上世界遗产的舞台。申遗,成了国人扬眉吐气的一种方式。九十年奋斗,六十年风雨,三十年激荡,在巨浪滔天的经济狂潮下,“赶英超美”的口号并没有随着那个时代远去,

佛教新闻节目

而是深深地扎根在几代人的心里。因为落后,才要赶超;因为不自信,才渴望扬眉吐气。戴着“发展中国家”的帽子站在“发达国家”的脚下举头仰望,总有一分自卑无法回避。

  梁漱溟先生说,中国文化早熟,在“物、心”两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极早进入第二期。西方的第一期文明始终将力量放在认识“物”、利用“物”上。中国文化则重在处理“心”上的事,始终将“如何认识别人、如何处理好人际间的关联、如何认识自己”放在最首要的任务上。重心灵、轻物质,这本是中华文明的优越之处,但却被百年来的物化价值观强势打压,成为国人心中的伤痛。

  当“中国梦”提出,传统文化、民族精神作为国家的核心力量开始全面复兴时,经历了物性文明的扫荡、心地如荒漠般贫瘠、在这片心性文明的热土上成长起来的人,因着一份与灵魂和信仰无法割舍的深情,乘着中国梦的翅膀,本能地开始寻找生命的真实归宿,回归信仰,重拾自信。长久的信仰空虚,使这个浮躁的物欲社会从家徒四壁的穷百姓到家财万贯的巨富,从微不足道的小人物到位高权重的大人物,人人都希求一份信仰的呵护。

  然而,伴随而来的却不是宗教政策的完善和落实,而是门庭若市的佛教寺院景区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信仰回归了,无底线者的生意风生水起了,你有“宗教渴求”,我就有“宗教供应”。但谋利者清楚,离开寺院这个基地,他们就一无所有,所以拆房、驱僧、夺寺的戏码上演了,“申遗”虚假国际广告的铁腕惊现了。

  一份对生命的珍视,可悲地成了投机者的商机。在“吸血鬼”眼里,佛门不是净化人心的净土,而是敛财的摇钱树。一群商人经营的“宗教”,除了榨干信仰渴求者口袋里的票子外,无法给予半点信仰关怀。九十年奋斗,六十年风雨,三十年激荡,被物质巨浪折腾得精疲力竭的可怜人们,在敞开胸怀拥抱信仰的那一刻,原以为的无限光明和希望,被“挟佛敛财”的商业绑架猛泼冷水,心灰意冷,心灵的最后一方净土成了最黑暗的深渊。当宗教不再是永远供灵魂休憩的家园时,人类底线的生命关怀将不复存在。

  鞠躬尽瘁,让关怀与业共存亡

  “千秋大义不容轻,中华脊梁中华魂;解脱天与大乘天,古今共仰中华人。临终垂训最伤心,草席包裹百年身;国君罢朝倾城纪,守塔尽孝有终生。深山寻迹泪海倾,自古沧桑谁述评;草席裹身终不保,为全灵骨塔无名!”明贤法师于玄奘塔前的凭吊诗,每次读来心灵都备受震撼。面对兴教寺的拆迁大限,心中五味陈杂。

  起建于唐总章二年(669)的兴教寺,本因高宗日夜望白鹿原,思慕已逝的玄奘大师,故将玄奘灵骨移葬于少陵原畔,并建灵塔,名“大遍觉”,又建寺,名“兴教”。民国时期兴教寺共得到了前后五次的保护和修葺,其中民国二十八年(1939),抗战期间,国民党元老程潜将军倡议修葺,并电明中央在兴教寺前冠“护国”二字,以示护卫国家,振兴佛教之愿景。后得政府批准,兴教寺正式更名为“护国兴教寺”。

  经历过抗日战争、灾荒年份、新中国伊始的百废待兴与和平时代的发展,无论是“上马杀贼”,还是“下马念佛”,兴教寺无不倾尽全力实践其护国本分。然而,这样一座承载民族精神的祖庭,护国的使命就要在2013年5月30日走到尽头了吗?

  “鞠躬尽瘁”是本分所在,但“死而后已”不是心愿。佛教度化众生的悲愿是“众生无尽愿无尽”

中央佛教新闻网

,如果有尽头,除非业尽。“百年易尽,五福难常,命川流而电逝,业地久而天长”,业有多久,兴教寺的关怀就该有多远。

  说千道万,大限将近,这场灵魂与利益的博弈,到底谁能胜出?

  李克强总理说:“现在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但,今日若不触及XX系这一小撮人的利益,明天中华民族的灵魂将无处安放。

  “但是,再深的水我们也得蹚,因为别无选择,它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这需要勇气、智慧、韧性。”

原文出处:http://www.hongfasi.net/fonews/20135/fonews_{46389E09-AC17-491E-9103-70C9C4AE883B}.html

以上是关于兴教寺-大限将至 兴教寺护国使命走到尽头了吗?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兴教寺-大限将至 兴教寺护国使命走到尽头了吗?;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40161.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