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魏德东谈对中国宗教之理解与诠释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魏德东谈对中国宗教之理解与诠释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魏德东谈对中国宗教之理解与诠释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魏德东副院长应邀主讲
2013 年6 月6 日下午,由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重庆华岩文教基金会主办,中国政法大学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人文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华岩论坛”在学院路校区教学楼107 举办了第十八期讲座。此次讲座题为“人本与灵性:中国宗教的理解与诠释”,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哲学系副教授魏德东老师主讲,人文学院钱雪松老师主持。
讲座伊始,魏德东老师就对近代以来学界对于中国宗教
他指出,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对中国宗教采取了消极的态度,曾出现过诸如以美育代宗教、以哲学代宗教、以道德代宗教或以科学代宗教等宗教替代论的观点。不
过随后的宗教学界针对中国宗教之特质,也提出一些构建性和肯定性的研究框架。比较经典的是杨庆堃先生(C.K.Yang)在其名著《中国社会中的宗教》1967中所
提出的“制度性宗教”(institutional religion)与“弥散性宗教”(diffused
religion)两种宗教形态的著名类型学划分。杨以此力求表明,在中国,虽然制
度性的宗教形态并非主流,但却有着大量弥散性的宗教因素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积极而且丰富的宗教功能,因此不能认为中国文化是非宗教的或者是只有迷信。在肯定杨庆坤先生观点部分合理的基础上,
魏德东老师指出,中国的儒释道三家,作为人本宗教,其宗教性的核心和关键在于觉悟,也即对某种超越当下生存之价值与意义的自觉。也就是说,它们并非要证明神存在,而是要教人觉悟,启发人的价值自觉,因而属于人之自我教化。因此,在人本宗教里,虽然看不到至上上帝的身影,却依然能见出一种超越性的意识,见出一种比当下物质性生存更高更深也更广的价值与意义。这一对价值与意义的觉悟,用一个词概括,就是能见出“灵性”。与体制性的“宗教”相比,“灵性”更契合人本宗教的特质。而且,正是由于立足于灵性与人本的层面,使得中国宗教在传统上一直具有兼容并包的多元特质,由此亦不同于神本宗教在其信仰上的排他性特质。总而言之,人本与灵性,构成了理解与诠释中国宗教的两个重要且相互关联的观察视角与概念框架。
最后,魏德东老师还指出,晚
与灵性信仰的影响。
此后,钱雪松老师就魏德东老师的讲座作了简要的评点,同学们也纷纷就所关心的问题提问,魏德东老师作了风趣幽默的解答。讲座最后,钱雪松老师代表宗教与法律研究中心聘请魏德东老师为中心的讲座教授。经合影留念后,本次活动圆满结束。
原文出处:http://www.hongfasi.net/fonews/20136/fonews_{277EEA1C-8F65-419C-8F05-4C578378DBFA}.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魏德东谈对中国宗教之理解与诠释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魏德东谈对中国宗教之理解与诠释;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40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