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梵净山-戴秉国出席梵净山佛教论坛:环保应从心灵开始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6-03 03:21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梵净山-戴秉国出席梵净山佛教论坛:环保应从心灵开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梵净山-戴秉国出席梵净山佛教论坛:环保应从心灵开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戴秉国出席梵净山佛教论坛:环保应从心灵开始

  

梵净山-戴秉国出席梵净山佛教论坛:环保应从心灵开始
梵净山-戴秉国出席梵净山佛教论坛:环保应从心灵开始

   作为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年年会分论坛,“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论坛”7月20日至22日在贵州铜仁举行。原国

佛教工作的新闻

务委员戴秉国、外国驻华使节、贵州省和铜仁市有关负责人、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佛教界高僧大德等出席了论坛。

  戴秉国在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了主题为“心灵环保、世界和谐”的讲话。讲话全文如下:

  很高兴以一位贵州铜仁老乡和外交战线老兵的身份,参加梵

邵阳县佛教协会新闻

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我出席过很多论坛和会议,但以生态文明和佛教文化为主题的,是第一次。在自己的家乡出席国际性会议,也是第一次。所以这个论坛对我既有亲切感又有新鲜感。我愿结合自己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对生态文明的一些感悟。

  前些天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到贵州访问,我和他谈得很好。基辛格已经90岁了,依然思维敏捷,对世界大事和中国问题有独到的见解。他最新出版的一本书叫《论中国》,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中“势”这一概念,包括顺势而为,势不可挡,势如破竹,他认为这些理念淋漓尽致地表现在中国围棋上。由此引申到中美关系,基辛格认为两国不必、也不应该搞零和博弈,相反,共同利益可以帮助两国实现共同进步。不少中国学者看了这本书后,认为基辛格从中国哲学中悟出些道行。

  我还认识一位叫马丁·雅克的英国学者,他写的书名字很响,叫《当中国统治世界》,我不大同意这个书名表达的意思,但赞赏他分析中国的角度。他认为,套用西方的经验、运用西方的观点去判断中国,往往大错特错。中国不同于西方,因为中国是有深厚文明底蕴的国家,极为重视团结和统一,一向强调政府不可或缺的作用,这是西方很难理解但又亟需理解的。

  我注意到,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像基辛格和马丁·雅克一样,抛弃成见,开始钻研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和中国宗教,试图从中找到理解中国事务和判断中国走向的钥匙,进而运用东方的智慧去化解一些世界性的难题,包括环境和生态问题。这是一个值得鼓励的新现象,希望涓滴成溪,汇聚成一种潮流。在这样的潮流中,既应该有西方人的身影与声音,更应该有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思考和创见,因为我们是中华文明的主要传承者,对世界文明也承担着重要责任。

  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过去、今天和未来,都与生态环保问题息息相关,这个问题正日益突出,牵动世界各国和芸芸众生。曾经有人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有技术、有资金、有政策、有法律就可以做到,包括推广节能灯,使用太阳能,加大税收激励,强化法律惩戒,签订国际协定,等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这样做了,有效果,但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一场金融危机,导致很多节能环保的项目因为缺钱做不下去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有京都议定书这样的国际协议的,可是一些发达国家不愿履行承诺了。更令人不安的是,有的国家高筑保护主义的篱笆,把国外价廉物美的节能环保产品挡在门外。有的国家只顾保养自己的生态环保,却把本国的垃圾、污染和排放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还指责这些发展中国家环保、减排不力。

  看来,环保仅靠外在的资源、努力和约束,是远远不够的,环保事业应该从心灵环保开始,从一些朴素的认识开始。我对此有几点初步的理解:

  一是心态决定生态,心境牵动环境。

  佛教禅宗有首很有名的诗偈:“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染尘埃”。当然更高的境界是“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对大多数有情有欲的普通人而言,恐怕很难做到“本来无一物”,但“时时勤拂拭”是可以做到,也应该去做的。儒家讲“一日三省”和“慎独”也是这个意思。习近平总书记最近讲,要自我

关于藏传佛教的新闻

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清洗思想上的灰尘,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个要求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感,同时也有扎实的文化和历史基底,因为这是数千年来中国社会对做人、做官的基本要求,也是士人和官员的基本修养。古人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强调正人必先正己,孟子认为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佛教主张慈悲之心,这些理念愈久弥新、发人深思。“内化于心”,方能“外化于行”、“深化于魂”。“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看必须首先解决好内在的心态问题,才能更好地处理外在的生态问题。心态如何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生态状况。

  二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佛教是珍惜生命、尊重自然的宗教。“深山藏古寺”,梵净山和几乎所有的佛寺都在美丽的山水之间,僧人们是植树造林的模范。儒家也强调生命本体和世界本体的统一,将道德精神与自然精神融汇一体,认为“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上下与天地同流”,“仁者,浑然与物同”。中国绘画和中国哲学的最高境界,有如明代铜仁籍的著名理学家李渭的诗:“披云寻往事,流水不知年。山空琴欲冷,树古鹤来眠”。

  在这样一种环境里,人是接地气、有灵性的,能够保持一颗安静、纯净、善良的心。

  中国文化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如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张人的主动性和局限性的统一,有如《周易》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主张节俭,珍惜物力人力,反对浪费,有如中国小学生都会背的古诗:“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我们今天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不能忘记这些朴素而深刻的思想,一定要摆好人和自然的位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仁爱万物”的情怀。

  三是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中国古代哲人非常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不排斥人对自然的合理利用,但主张利用与养育不偏不废,反对涸泽而渔,摒弃掠夺式开发。孔子说,不要用大网捕鱼,不要射栖息在巢中的鸟。孟子说,数张渔网不能同时在一个池塘里捕鱼,这样鱼类才能持续繁衍;上山伐木不能在万木生长的春季进行,这样才能保证林木永续使用。今天看,人们在自身发展进步中,容易忘记这些老祖宗的教训和智慧,因而付出巨大代价。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很多人知道古巴比伦文明和古玛雅文明的辉煌,知道古代楼兰的繁华,但很少人了解正是严重的生态问题导致这些文明的陨落,有的地方今天成为不毛之地,让人扼腕叹息。中国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一定要汲取他国和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理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习总书记讲,我们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其实,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想要金山银山,首先得保证绿水青山。

  我看了前些天的《铜仁日报》,有一篇我的家乡印江自治县杨柳乡“谋求突围与发展”的报道,当地克服地理位置偏、交通条件差的瓶颈,发展茶、菌、烟、蔬菜等产业,力争2015年人均收入达到1万元人民币。报道里有这样一句话令我动容:新屯村食用菌产业基地上,几十名工人正在给菌棒打孔。盛夏的杨柳,阳光下显得绿意盎然。忙碌的工人谈笑声、小溪哗哗水声,鸟儿欢快叫声,那一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醉人心脾。我想,我的乡亲用他们的汗水和智慧,把生态优势变成了经济优势,实践了环境友好型社会和“中国梦”。

  四是同舟共济,而非同舟共“挤”。

  生态的英文词——ECO,源于古希腊词汇,意思是“家”。如同梵净山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自然保护网”的一员,在全球化时代,地球是一个地球村,是一个大家庭,因此生态保护以及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是一项国际性的事业,需要这个大家庭中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和真诚合作。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日益认识到资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性,认识到各国环境问题的关联性。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是国际发展合作的一个里程碑,自那时起,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和中国社会的共识,成为中外合作的重要领域。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深刻和丰富的,包括绿色经济的首要目标是消除贫困,统筹协调经济、社会、环境因素,推动形成全面、平衡、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坚持发展模式多样化,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子孙后代发展的需要,等等。这些国际社会公认的先进理念,既有我们中国人的贡献,也在助推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的国际合作,以及各种类型、各个领域的国际合作,恐怕都需要有一种同舟共济的精神,同舟共济是中国成语,和普渡众生一样,有很强的佛教寓意。金融危机后,美国人欧洲人越来越多地讲“我们在一条船上”,和“同舟共济”是一个意思。我常给外国朋友讲,各国应该“同舟共济”而非同舟共“挤”。这个舟就是地球、就是国际事务和国际体系,各国都是船上的水手,需要同甘共苦,同心同德,平等互利,共克时艰,朝一个方向使劲,这样才能战胜风雨、驶向彼岸。那种只想自己站稳脚跟、自己得利而把别人挤下船去的想法,损人不利己,而且很可能把这条船毁掉,大

新闻头条佛教新视野

家都掉到水里。

  同舟共济还是一种主张和谐的世界观,佛家和儒家都追求和谐,五大宗教都主张和平与和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国与国之间的和谐,都是和谐世界的题中之义。“和而不同”是和谐的要义,“共同发展”是和谐的目标。中国古人讲:“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如果我们大家都有这样一种豁达的心态和理性的行为,那么这个世界一定会更加美丽、更加和谐。

  谢谢大家!

原文出处:http://www.hongfasi.net/fonews/20137/fonews_{54DFCAFF-FF81-4170-BE5B-3FA7A1F539FA}.html

以上是关于梵净山-戴秉国出席梵净山佛教论坛:环保应从心灵开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梵净山-戴秉国出席梵净山佛教论坛:环保应从心灵开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39856.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