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净老】24:僧团自身建设的“四化”工程(一)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净老】24:僧团自身建设的“四化”工程(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净老】24:僧团自身建设的“四化”工程(一)
最近这段时间,关于和尚打人,和尚骗钱之类的负面报道突然多了起来,严重的影响了僧人在民众中的形象,保持良好的佛教形象是佛教健康发展之必须,良好的佛教形象需要社会和僧人自身的双重维护才行。此时回顾净慧长老对自身僧才队伍建设的经验就尤其必要,故此摘录净老的文章如下:
净慧长老(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净慧长老:我们的佛学院办学的大政方针、大方向,就是要培养合格的、爱国爱教的、有坚定政治立场的、有渊博宗教学识和宗教修养的、深受广大信教群众拥戴的宗教教职人员。这是个大方向,这个大方向我们要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学僧毕业以后,还是要以这个方向作为我们弘法利生的毕生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偏离这个大方向。
佛学院办学总的
一、僧团道风要坚持传统化,是指僧团道风建设的主要任务不能偏离传统丛林的大方向。传统丛林的早晚功课、二时斋供、半月布萨诵戒、结夏安居、禅七净七、讲经传戒等功能要充分重视,并使之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发挥其摄受大众、凝聚人心、传承文化、落实修行、树立形象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防止僧团信仰淡化、修持缺位等消极现象的继续滋生蔓延。 道风要坚持传统化,不能丢掉传统。丢掉传统,我们姓什么就不知道了。所以,一定要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来适应我们今天的环境。如果把传统丢掉了,只谈适应,就没有任何意义。今天,我们佛教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怎么样适应?就是要我们爱国守法,要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一句话,就是要爱国爱教,这就是我们的适应。从什么地方适应?从我们和尚的身份,从我们和尚的本分,从我们和尚的清净庄严的僧格,来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如果说你没有一个清净庄严的僧格,那也就无所谓适应不适应。所以,我们的道风建设一定要坚持传统化,不要丢掉传统。
二、僧团管理要坚持律制化,是指寺院和僧团在落实教制建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坚持“以戒为师”的大原则不动摇,依律摄僧,以法摄众。佛陀临涅?的时候,阿难请问佛陀:“佛陀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陀去世离开我们了,我们以谁为师啊?” 佛陀慈悲地告诉阿难,戒律是佛陀亲自制定的,佛离开大家时,大家“以戒为师”,就还像佛陀住世一样。所以,僧团管理要坚持律制化,就是要强调“以戒为师”。 僧团因时因地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循律制,僧团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要体现戒律止恶行善、防非离过的精神,在具体的管理运作过程当中落实养成僧格、融入僧团的大目标。中国汉传佛教寺院传统的管理办法是戒律与清规相结合的双轨机制,这也是管理律制化的方向,要认真坚持不动摇。
三、僧团弘法要坚持大众化,是指寺院弘法利生的理念要时刻关注普通信众,要关注平民百姓,要关注寺院周边的群众,要关注来寺游览参观的每一个人。这四个方面的人是寺院的无尽宝藏,是整个佛教的资源优势,是佛教存在和发展的深厚基础。面对这些人,面对我们每天所接触到的每一个人,千万不要忘记我们的理念是:感恩、分享、结缘、宽容。出家人既不能成为以清高自命的学者,更不能成为像腰缠万贯的大款,当然也不能有官气。出家人要学习菩萨的精神,作众生的不请之友,作众生的仆人。佛教不是我们僧人的专利品,也不是我们先入门的佛弟子的专利品。佛教是大众的,佛教是九法界众生共享的一种教法。所以,我们的弘法工作一定要敞开大门,一定要打破局限性,一定要坚持走大众化的道路。 坚持大众化就是想问题、做事情一切为大众着想,为大众作奉献,把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菩萨精神落到实处。
四、僧团生活要坚持平民化,是指僧团或者寺院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四依”的精神,“四依”才是比丘的生活方式,戒律上规定比丘依“四依”而住。“四依”就是:著粪扫衣、常行乞食、依树下住、用陈弃药。这种生活方式就是修行人的生活方式,出家人依此四法而住得成圣道,故此四法又名“四圣种”,四种成就出世圣贤的种子,其重要性可想而知。当然中国和印度国情民俗不同,古今生活方式各异,但“四依”的精神不能丢。每一个出家人在受比丘戒之前,都要先受“四依法”,目的就是要告诉每一位新受戒的比丘,依“四依”而住才是出家人的本色。我们今天的寺院虽然说不能照搬古代印度僧人的生活方式,但是我们要提倡节俭的生活作风,要提倡清贫的生活作风,要提倡劳作与修学并重的生活作风,要提倡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作风。我们要力戒浮华奢侈之风,要力戒讲排场、摆阔气之风,要力戒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之风,要力戒德之不修、学之不讲之风。总之,出家人是修道之士,是传道之士,要摆脱一切有碍清修、有碍道风建设的追求享受、追求世俗化的生活作风,防止僧团学德的滑坡、素质的下降、形象的矮化。出家人生活的平民化是个大问题,我们的一切设施是为大众准备的,要与大众共享,不要有占有的欲望。佛法是大众的,佛教是大众的,寺院是大众的。离开了大众的参与和成就,我们一无所有。这就是因缘法,我们要懂得随缘而住,随缘而作,随缘而来,随缘而去,万事随缘,轻安自在。对我们柏林寺来说,从1992年开始,就一直在修庙、建庙,一直在搞基本建设,一直在从事硬件的建设。那个时候的生活比较艰苦,那个时候不仅是过着平民化的生活,而且比平民化还要平民化。现在可以说柏林禅寺已经是万事俱备。大家在这里生活,用禅堂的话来说,“茶来伸手,饭来张口,百事不操心,十指不点水”。我们要经常思考,我们的生活比大众怎么样?是有差距,还是有超过,还是与普通老百姓基本上保持平衡?我们对于一切设施和设备,都不要过分的讲究,都要保持平民的特色。特别是我们的寺院处在乡村,处在一个经济比较滞后的小县城。赵县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整个的生活水平还不是很高。那么,我们出家人一定要想到我们要过一种比较艰苦的生活,比较简单朴素的生活,比较平民化的生活。这四点在柏林寺用得着,学僧毕业以后,离开了柏林寺更是用得着。这是贯彻“信戒学修”办学宗旨的具体化。这四句话没有离开“信戒学修”的宗旨。
坚持僧团的四化原则,然后要不断强化四种意识:不断强化信仰意识;不断强化归属意识;不断强化神圣意识;不断强化责任意识。这四句话,我们毕业的学生用得上
(待续)
原文出处:http://www.hongfasi.net/fonews/20138/fonews_{C3A55B36-EF76-487B-A650-752F7817888C}.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净老】24:僧团自身建设的“四化”工程(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净老】24:僧团自身建设的“四化”工程(一);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39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