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共守“七条底线” “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在京召开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共守“七条底线” “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在京召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共守“七条底线” “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在京召开
在网络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舆论反映着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互联网行业、网络名人、广大普通网民,都应坚守“七条底线”,强化社会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因此,我们应当以多角度去了解当代佛教,更不该把当代的一些名山寺院推向商业利益炒作的风口浪尖。
清净法门(图片来源:菩萨
“清修 清苦”(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华莉)
“拜忏”(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左仁伟)
“学识”(图片来源:菩萨在线 摄影:庄润贵)
近日,“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在京召开,众多网络管理者、网络名人齐聚一堂,共话网络社会责任,提出网络名人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传播正能量,共守“七条底线”:一是法律法规底线;二是社会主义制度底线;三是国家利益底线;四是公民合法权益底线;五是社会公共秩序底线;六是道德风尚底线;七是信息真实性底线。
在网络媒体高度发
当今的佛教一直在弘法利生,不仅为佛法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贡献,也在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品位,同时辅助道德教化和推动慈善救济等方面产生过积极的作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出于网络文化的普遍,很多人的思想还在蒙昧中,对当代的佛教认知和佛教教义的传播并不了解,而出于利益的驱使,有目的性的去诋毁许多佛教教众和佛教寺院,从而获得相应的“炒作”效应。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即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发展上的
佛教首先是宗教实体,其次才是经济实体。佛教寺院经济的作用大致可分为三:一是维持寺院和僧团的生存与发展;一是向国家纳税,为社会做贡献;三是用于佛教的慈善事业。这三者中,维持寺院、僧团的生存和发展应视为寺院经济存在的主要理由和主要作用,因为佛教首先应当是宗教实体,其社会贡献主要应在宗教人文精神领域,这是佛教确证自身独特的社会价值的唯一所在,不像佛教其他的社会功能,它是不可取代的,因此寺院经济紧密围绕维持僧团生存与发展以及佛教弘法事业这个核心。
太虚大师针对居士林所作的“职业”和“志业”的区分对于今天寺院经济的定位同样具有指导意义。太虚认为,职业是“迫于机械的必然形势,应付现前环境”的劳动,职业又分为两种,一是“直接为维持身命所需要者”,如涉及衣食住行等农工商业,这是较低级的;二是“间接为维持身命所需要者”,如政治、法律、军事、礼教、学校、寺庙等,这是较高级的。而“志业”是“发于精神的自由意志,为创造当来运命之活动”,其高下依次分为五类:宗教、学理、艺术、游戏、俗染。职业与志业之间的关系,最好能够一致,否则志业必定衰败。如果将寺院经济视为“职业”,那么佛教的宗教功能当视为“志业”,寺院经济应为佛教的宗教功能服务并体现佛教的文化精神气质,使其不同于俗世经济,如果本末倒置,将会从根本上损害佛教事业。因此,在坚持佛教宗教事业高于寺院经济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寺院经济,可为物质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传印长老:切莫把寺院作为利益的经济资源
今年是中国佛教协会成立60周年,《中国宗教》杂志社策划了“佛教胜地行”项目作为中佛协60年的献礼,并对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传印长老进行了专访。在这次专访中长老谈到,“我也特别希望通过这次采访活动让社会大众更多地了解佛教寺院的信仰意义、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更多地关注和重视佛教寺院在满足信教群众信仰需求、传承保护佛教文化遗产、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系传统文化信仰基础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以及净化人心、涵育道德、陶冶情操、疏导心理的独特功能,不要仅把佛教名山、寺院名胜作为可以获得商业利益的经济资源,乃至对其进行过度地商业开发。我想,这不仅是我个人的希望,也是全国佛教界和广大佛教信众共同的期望和心声”。
传印长老希望通过《中国宗教》杂志社采访活动让社会大众更多地了解佛教寺院的信仰意义、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更多地关注和重视佛教寺院在满足信教群众信仰需求、传承保护佛教文化遗产、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维系传统文化信仰基础等方面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以及净化人心、涵育道德、陶冶情操、疏导心理的独特功能,不要仅把佛教名山、寺院名胜作为可以获得商业利益的经济资源,乃至对其进行过度地商业开发。
中国佛教史开始于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始由古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历史的变迁,中国佛教一直传承下来,包括一些名寺古刹,都是因为他是一种浓厚的文化。即使当受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中国佛教一直是高举爱国爱教伟大旗帜,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提倡人间佛教思想,发扬中国佛教优良传统;推动国际文化交流,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同时,中佛协组织佛教界积极协助党和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努力维护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引领全国佛教人士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人才建设、教制建设和组织建设,坚持正信正行,树立佛教清净庄严的良好社会形象。发展佛教教育事业,培养优秀僧才,为佛教事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大力开展弘法利生事业,重视佛教文化研究,倡导公益慈善活动,不断深化与港澳台和海外华人佛教界的联谊,全面开展对外友好交流。总之,中国佛教协会带领全国佛教界服务社会、利益人群,为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生态文明,为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世界和平做出了积极贡献。(文:慧融 图:菩萨在线)
【编后语】当代佛教在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指导下,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走“人间佛教”之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服务现实社会、关怀现实社会、净化现实社会。因此,我们应当以多角度去了解当代佛教,更不该把当代的一些名山寺院推向商业利益炒作的风口浪尖。
原文出处:http://www.hongfasi.net/fonews/20138/fonews_{8F0FB1E9-2033-4419-9848-1A6DC31F1D02}.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共守“七条底线” “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在京召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共守“七条底线” “网络名人社会责任论坛”在京召开;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396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