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恩寺」念慧居士给大家讲慈恩寺的奇人趣事儿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慈恩寺」念慧居士给大家讲慈恩寺的奇人趣事儿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念慧居士给大家讲慈恩寺的奇人趣事儿
文|念慧居士
(图为:慈恩寺的风景)
身为一名佛门居士。我常遭受“世俗友人”调侃。在他们的观点看来。我必定是遭受情感挫败或是人生的重大打击。进而内心空虚。把佛陀当作精神寄托。我却不以为然的乐在其中。每逢假期就收拾行李回归“慈恩佛国”。内心深处早已把天台山慈恩寺当作了我的故乡。有空要常“回家”看望师父和同修。这群乡亲父老们。
我的“老乡们”也分别来自于五湖四海的各行各业。其中不乏IT精英、地产老板、银行职员、自由职业者、退伍军人…….等等。也曾偏执的认为:“学佛念经的多是社会边缘人群!”事实上。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学识普遍偏高。
(图为:慈恩寺的早斋)
在寺院生活的日子。我虽经常被大伙儿调侃。都是一些小事。比如饭量过大。一顿至少要吃两个馒头。此事被大寮帮厨的义工“投诉”到住持师父那儿去。师父老人家多慈悲啊!哪怕寺院伙食费开支紧张。也从不会让大家饿着肚子。
我时常陶醉在慈恩寺这阳光明媚、鸟语花香。无忧无虑如童话般的世界里。至于我的“老乡们”。他们为何选择长留此地?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听我向你娓娓道来……
一个烟酒店老板的蜕变
他是寺院最早期的义工。年近五十的他。在寺院前前后后呆了有三年时间。对寺院的内部环境。无论客堂或大寮。山头至山脚。洞内到洞外。大大小小的每个殿堂。他都了如指掌。寺院需采购哪些物品。哪个岗位缺少义工。他一清二楚。现如今。他在寺院里担任采购配送的工作。为人热情、幽默。谈吐间流露着风趣和智慧。是他留给大伙们的印象。他就是人见人欢喜的寺院经典奇葩人物之圣伟师兄。
听说。圣伟师兄来寺院之前经营着一家烟酒专卖店。直到
(图为:慈恩寺的菜园)
记得有一次。圣伟师兄说。有个信众可能是“有点来头”的。来寺院求智渡法师给他皈依。并请师父选一个好日子。给他授皈依。过了几日。师父给他受了三皈依。当时这位信众喜滋滋的问智渡法师。今天是什么好日子?怎料智渡法师回答:“皈依就皈依。还选什么好日子。”他学着那位信众一脸懵然的表情。我忍俊不禁。
圣伟师兄平日除了采购、配送寺院的物资。也兼任寺院的司机。他的车速和车技我是见识过的。有一次。外地来的几位信众。邀请智渡法师前往附近某座大山。看一尊“大佛”。我一听有“大佛”也来了兴致。向师父请求一同前往。记得那天。圣伟师兄
(图为:慈恩寺的风景)
有些不解的是。圣伟师兄跟在师父身边的日子也不短了。言行举止依旧随性。易招人误会。犹记去年夏天的夜晚。我和寂然师兄正全神贯注的看着智渡法师操练书法。为师父出谋划策着。该写些什么字好。圣伟师兄刚巧从门外经过。他往里探了探头。来了句:“哟…字写得不错。有进步嘛!”心想我若是师父。定撂下毛笔。手举香板追上前去给他一顿拍。为师岂能由他评头论足?
话说回来。他还是很有智慧的。因为我始终没看出。几位信众们说的“大佛”究竟在哪儿?当时的我们站在一个山顶上。周围光秃秃的。除了树林和山路。什么都没有。我正纳闷。只见引我们上山的那位信众双目眺望着远方。手指对面的大山比划出一个轮廓。对智渡法师恭敬的说:“正对面的那座山连着隔壁的另一座山。像是一尊卧佛。”
我依旧丈二摸不着头脑。为自己的智商堪忧起来。难怪圣伟师兄刚才边开车边念叨:“我们遇到的是一位画家。”可不是吗?还是一位当代抽象派画家。
(图为:慈恩寺的风景)
在寺院住久了。每天接受佛法熏陶。圣伟师兄的悲心也被激发了。在饮食方面。他不忍杀生。但难免也有犯馋的时候。听说有一次。他走进一家做“酸菜鱼”的餐馆。准备大快朵颐。开个荤!可一想起鱼儿那鲜活的生命。为满足人们一时的口腹之欲而葬送在厨师的菜刀下。便起了恻隐之心。竟然问老板:“有没有死鱼?”老板一听。大跌眼镜。连忙解释道:“您放心。我们这里卖的都是活鱼……”他执意说:“我就要死鱼!”老板觉得莫名其妙。开店多年头一回听说有人要吃死鱼。该不是来捣乱的吧?老板试探性的回答:“死鱼也有。在冰柜里冻着。”“既然是死鱼。便宜点呗?”他一如既往保持精打细算的原则。开始讨价还价。“没有便宜。价格一样!”老板连头也没抬。“价格怎么能一样?不讲道理啊…….”他叹了口气。饿着肚子。怏怏地离开了。
(图为:慈恩寺的风景)
密宗有一句话说:“亲近上师最近的人。是离上师最远的人。”在上师身边呆久了。目睹上师的日常生活。觉得好像与普通人一样。对上师没有恭敬心。这是我曾不断提醒自己。担心会犯下的过失。也是凡夫最容易滋生的习气。
听乡亲们说。就在今年的六月初六。圣伟师兄出家了。对于他的出家。乡亲们都皆大欢喜。不仅因为出家的功德无量。当圣伟师兄剃度。换上僧衣时。那画面简直神圣且颇具喜感。大伙儿忍俊不禁。乐得停不下来。还是智渡法师调教有方。俗话说“浪子回头金不换”。曾经放荡不羁的圣伟师兄竟然出家了! 就像一座被遗忘在荒漠里的金矿。有缘遇到了一位有眼见的拓荒者。经过不断的挖掘、开采、精炼。最终呈现璀璨夺目的光泽。那才是它的本色。
(图为:慈恩寺的风景)
怎样才算正确的学佛
在我学佛生涯中。有这么两位师兄。他们算是我的挚友。其中的一位每天都在提醒着我:“要发起至高无上的菩提心。”另一位则时常劝诫我:“你要修忍辱啊……”这日子长了。我被他俩念叨烦了。免不了大发雷霆:“你俩能不能换一句台词。听着你俩说话我更烦恼了。有这么安慰人的嘛!懂不懂什么是善巧方便?”我这一发飙。他俩先是愣住了。随后嘻嘻一笑。便懒得再搭理我。各自忙去了。
他俩这“学佛偏执症”算是轻度的了。而我想不明白。为何有的人学佛后心态积极向上。生活充满正能量。待人接物也宽厚随和;然而有的人学佛后却不太“正常”。无论在日常生活或为人处世方面。言行举止怪异。面部表情时常愁云密布或煞有介事。连说话也变得神神叨叨……
我被这疑问困惑了有半年之久。直到听一位出家师父说。《华严经》写道:对于佛法。智学成涅槃。愚学增生死。喻如“牛饮水成乳。蛇饮水成毒”。我心中的迷雾顿时被冲散不少。原来不同的人。学佛的“功效”也会不同。佛法的修学。需要一定的慧根。若不善学。难得实益。易受损害。责其咎。并不在佛法。而在于有些人不善学
(图为:慈恩
何为善学佛法。我想。至少在修学佛法的过程中。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佛教里边被称为“究竟解脱的不二中道”。就是说我们修行要达到解脱的目标。唯一的只有这一条路线。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不能离开这条道路。所以它又叫“中道”。
真正的佛弟子遇事不偏颇。不搞特殊化。不妨碍他人。同时能够巧妙的运用佛法的智慧。对一切环境都应付裕如。就像智渡法师。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度化方式。常听师父的开示。很多时候师父连个佛字都没提。却能教化得令人心服口服。
(图为:慈恩寺的风景)
再说说我这位两位挚友。其中一位是念贞师兄。我与她同为女众。从而往来交好。她为人友善。修法精进。尤其与她同住寺院的那几日。我几乎是被她从被窝中“拎”出来的。被迫早起的我表面对她龇牙咧嘴。内心实则充满感激。秋后的慈恩寺昼夜温差大。未带足御寒衣物的我被冻得直哆嗦。她得知后大老远从南宁给我买来了两条秋裤。在我穿上的那一霎。终于明白为何雪中送炭能令人深受感动……
七日的精进禅修结束后。念贞师兄收拾了行李准备返程。我心中却是不舍。我俩约定待缘分具足便常住慈恩寺修行。如今已过了大半年。我只身一人订了一张回寺的车票。不知她何时来赴约。应该快了吧!我想。与她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她带给我的亲切感。至今记忆犹新。只是日子久了彼此也熟络了。常常相互埋汰对方。不过是刀子嘴豆腐心。有时说着说着。突然哈哈大笑起来……老朋友间放松惬意的状态。就像在寺院的生活一样难得自在。
(图为:慈恩寺的风景)
还有那个不时劝诫我“修忍辱”的家伙。我倒是常被他气得够呛。大伙儿称呼他。寂飞师兄。他时常苦口婆心的给我讲故事。灌输“修忍辱”的重要性。有时他讲的故事我还是听进去了。例如“阿底峡尊者修忍辱”的故事。故事说阿底峡尊者到西藏的时候。由于他是印度最好的高僧。所以西藏人都对他非常恭敬。他却找了一个脾气很不好的侍者。那位侍者经常忤逆他。许多弟子都建议阿底峡尊者辞退那位侍者。阿底峡尊者却说。这位侍者对我恩重如山。因为他让我有修忍辱的机会。
类似这样的经典佛教故事。寂飞师兄可对我说过不少。眼看他成日为工作而奔波忙碌。却坚持在业余时间阅读法师们开示的论典。足以证明他的内心深处对佛法的渴求。
(图为:慈恩寺大雄宝殿)
曾试探着问寂飞师兄:“要不你也留在慈恩寺吧!我们一起修学佛法。”“这里人多。太热闹了!我想找个僻静的地方。”他犹豫着。“可你不打坐、不诵经、也不修法……你这不是盲修瞎练嘛!不如跟在师父身边修行来得稳妥啊!”
“我不认为打坐和修法就是修行。”寂飞师兄的离开让我有些失落。或许个人的因缘不同。此时即便心里有许多话却说不出口。人有时就像候鸟。离别。是为了飞得更高。更远一些。在展翅一搏的同时往往忽略了远处是否暗藏着危机。人生的每一刻都充满着未知。漫漫菩提路。愿我们能时刻把握当下。珍惜这难能可贵的暇满人身。
神秘的她
清晨。被雾气缭绕着的慈恩寺像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美得不像话。我不禁猜想。此时的念袀师兄该修完法了。我主动走上前敲响她的门“笃。笃……”,“念袀师兄。吃饭的时间到咯……”
(图为:慈恩寺的风景)
“来了……”房门内传来她略带沙哑富有磁性的嗓音。随后房门被打开。她不紧不慢的换鞋。与我相视而笑后。彼此结伴走向寺院的斋堂。
没记错的话。她来慈恩寺当义工的时间有两年多了。除了一些重体力活之外。任何的细活杂活她都得干。还要负责统筹和安排各岗位义工的工作内容。上至通告写作下至清洁打扫。她工作范围覆盖面之广。令我望尘莫及。眼看她把寺院的日常事务料理得仅仅有条。我这世俗习气也一时难改。心想得与她攀好关系。以便日后走“后门”。比如安排宿舍时有优先权等等。怎料她竟懒得搭理我。一切依照寺院的程序公事公办。我暗自埋怨她住山太久。不通人情世故。
念袀师兄的外表清秀。个性单纯。有着不食人间烟火的美好。有时行为略显孤僻而神秘。让人捉摸不透她在想些什么?
(图为:通往慈恩寺的路)
不过。一旦遇上我。她免不了要打破以往的“淡定”。一次。我打开手机。见禅修群内惊现一张我在斋堂用斋时的侧脸照。照片中的我双眉紧皱。正全神贯注。满嘴流油的盯着筷子那端夹着的饺饼筒(“饺饼筒”为浙江台州地区一种用麦粉做的传统小吃)。眼看大伙儿对我的照片正热议着。还不断有人点赞。可怜我这苦心经营的侠女形象瞬间坍塌。此事必是念袀师兄所为。用斋时只有她坐在我身边。我立刻朝她抱怨起来:“你怎能把这样“不堪”的照片发到群里……”她却若如无其事的在一旁泡茶。慢条斯理的对我说:“用心觉知……觉知当下。当下即是如此……”“啥觉知当下?意思是我本来就长那样呗!”不过在当时。是她加深了我对于“觉知”一词的印象。
在寺院除师父以外。常把觉知挂在嘴边的就是她了。细想这是极有道理的。觉知是一种身心体验。人在觉知呼吸和感受的过程中。变得细敏而柔善。觉知能断百忧、除诸苦、照黑暗、生智慧。觉知是菩萨的修持。觉知就是佛性啊!
(图为:慈恩寺的石壁上雕刻着天冠菩萨像)
我问她:“跟在师父身边两年多。都学到了什么?”她的表情像是一言难尽。许久后。她在微信上给我留下了一段话:
起惭愧心
觉知感受
勿起反感
正念相待
观其生灭
她说:“当以一种有漏的“我”见去观察上师的过失。而产生对上师不坚定的信心。此刻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去寻找依止其他的上师就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因为问题在于有漏的我们。”
(图为:慈恩僧侣)
看来。一切还得从师学。我不禁感叹……此时。突来的一阵暖风将我的思绪吹断。我抬头望去。这里的天空是那么的蔚蓝辽阔。还有那慈恩寺的老山门。它历尽了时代的沧桑。印刻着岁月的斑驳。“看来。我们都是有故事的人啊!”我朝念袀师兄挥了挥手……
“你说。我认识慈恩寺不过两年。怎么总觉这地方好像很熟悉的样子。那老山门里。仿佛藏着我半生的喜怒哀乐……”“得了吧!这半生你还没过完呢?&rd
(图为:慈恩寺品茶)
我端起手中的茶杯。抿了一口。远处的夕阳还舍不得下山。微微泛着红光像少女害羞的脸颊。这样的美好时光。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够体会呢。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6/08/150802348238.html
以上是关于「慈恩寺」念慧居士给大家讲慈恩寺的奇人趣事儿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慈恩寺」念慧居士给大家讲慈恩寺的奇人趣事儿;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3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