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毒品」摆脱毒品之害可借助宗教的力量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2-31 01:0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毒品」摆脱毒品之害可借助宗教的力量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毒品」摆脱毒品之害可借助宗教的力量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摆脱毒品之害可借助宗教的力量

「毒品」摆脱毒品之害可借助宗教的力量
「毒品」摆脱毒品之害可借助宗教的力量

离毒品远一点。离健康近一点(图片来源:资料图)

20世纪80年代以来。毒品在全世界日趋泛滥。毒品走私日益严重。毒品的泛滥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并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威胁。日趋严重的毒品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灾难。世界上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能够摆脱毒品之害。

而近日中、港两地。乃至台湾。名人、艺人涉毒事件。似有不断增加之趋势;吸毒、藏毒、贩毒等新闻。屡见不鲜。而校园亦开始有毒品侵入。甚至爆出中学生携带毒品上学被发现的丑闻;青少年吸毒问题。似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时期。

我们无法亦不愿去亲身体会毒品和人的关系。幸好有各种类型的书籍文献及研究报告。让我们了解历史上毒品是怎样改变了各种各样人的人生。而宗教的力量又如何起到救世扶危的作用。

一、毒品的历史与由来

鸦片。是历史最悠久的毒品。它是将罂粟未成熟的果实割开后所流出白色液体的产物。人类在6000年以前。就开始使用鸦片。最早是在瑞士新时代屋村遗址中发现的。在西方国家。一直以来人类都

佛教救世人新闻

将它当作麻醉药使用。能有效的镇痛、解忧。是一种万灵丹。因而有了“快乐植物”、“忘忧药”的美名。而中国是在张骞出使西域时传入的。能当麻醉药材以纾解病患的疼痛。

二、毒品的危害与泛滥

现时所谓的“毒品”。是指罂粟、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吸毒会导致生理功能发生紊乱。生理和心理会对毒品产生强烈的依赖。毒瘾发作时会出现一系列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的反应。失去理智和自控力。甚至自伤、自残和自杀。毒品不仅直接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还会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带来巨大威胁。危害民族素质。吞噬巨额社会财富。吸毒和贩毒极易诱发诈骗、暴力犯罪、卖淫、艾滋病传播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毒品问题还经常与恐怖主义、洗钱和贩卖人口等犯罪行为有所关联。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来说。毒品造成的损失和扫毒所需要的巨额经费更是沉重的负担。

世界各地毒品蔓延泛滥。已成为严重的国际公害。据联合国《2005年度世界禁毒报告》显示。2004年全球共有2亿人至少使用过一次毒品。这个数字相当于2004年全球15岁至64岁人口的5%。吸毒人群遍及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吸毒人群日益年轻化。年龄在16岁至64岁的人口中。约5%的人一年至少非法吸食过一次毒品。80年代。全世界因吸毒造成10万人死亡。另据统计。全球每年因滥用毒品致死的人数高达20万。上千万人因吸毒丧失劳动能力。

2010年6月26日世界禁毒日前夕。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UNODC)24日发布2010年世界毒品报告:该办公室驻东亚及太平洋地区代表加利.刘易斯当天在曼谷表示。毒品犯罪正向新型毒品及新兴市场转移──安非他命类兴奋剂的使用正在增加;从安非他命类兴奋剂使用的范围以及人数来说。这类毒品的使用者很快将上升至鸦片和古柯类毒品使用者之和。

据介绍。全球范围内使用安非他命类兴奋剂的人数估计有3000万至4000万。亚洲地区摇头丸的使用在增加。中东地区、东南亚地区合成毒品的生产和滥用亦在急增。与此同时。大麻的滥用在北美、欧洲某些地方正在下降。这也显示了毒品滥用的模式正在发生改变。

三、青少年吸食毒品的原因

何以毒品会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而青少年为什么会沈迷在其中?主要的原因是由于青少年心智成熟度不够。容易受诱惑。或在同侪中想突显自己的与众不同。所以就冒险去尝试。而某些青少年。因为家庭无法让他得到想要的、或得不到家庭的温暖等。所以对家庭产生绝望。大部份会因为朋友引诱及社会影响。加入帮派等不正常轨道。进而影响或破坏日后的前途。

据近年教育界的调查与研究。青少年之所以容易受毒品引诱。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受到好奇心的驱使及喜爱新鲜感、爱冒险的冲动个性:

毒品令人感觉到有一股神秘感。令人觉得好奇。又加上现代人喜爱追求新鲜感及爱冒险刺激。因而就踏入毒品的世界。

(二)逃避现有烦恼及压力。不愿面对现实:

因学校、家庭压力或自己心理不够自信。感觉自己一无是处等原因。而去尝试吸毒。使用后发现会令人有彷佛置身在天堂的感觉。能忘掉许多的不愉快。

(三)同侪的影响:

朋友们的取笑及诱惑。总觉得自己若不吸毒。就无法与他们在一起。无法成为他们的一员。因此。同侪可说是年少年接触毒品的主原。

(四)对毒品的认知不足:

对毒品特性的识认很少。以为只是使用一点点没关系。但往往都是积少成多。直到发现用药量增加了、成瘾了。那时已经后悔莫及。

(五)缺乏家长及师长的关心:总觉得家人不关心自己、师长瞧不起自己。因而自甘堕落。

四、毒品对青少年的危害及影响

由此可见。毒品乃万恶之源。迷恋上毒品。不知不觉地就会踏上死亡或自我毁灭的陷阱。毒品对人们的伤害及影响。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生理上的伤害:

毒品对于我们身体上的伤害是最明显的。不同的毒品都有不一样的副作用。毒品对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等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例如:皮肤病、心律失常、中毒性精神病、艾滋病及性病等等。且毒品会产生依赖性。使吸毒者无法停止使用、甚至导致死亡。

(二)行为的转变:

吸食毒品后。可能造成行为的转变或行为偏差。学业成绩突然退步、情绪或态度突然改变、心情忧郁、与原来的朋友疏远。交友状况异常。突然对运动或其他活动没有兴趣、不想上学或上课、注意力明显降低等。这些都是毒品带来的副作用。无论学习效率或工作效率均受影响。

(三)家庭出现问题:

在一个家庭中一旦有一个人吸毒。可能导致无法正常就学、工作或负起家庭角色责任。甚至造成家庭失和、破碎。使得家庭不健全。“家破人亡”往往是吸毒家庭的最终局面。

(四)社会治安问题:

“吸毒是公认社会四害之一。”吸毒者为获取毒资。可能造成窃盗、抢夺甚至杀人等犯罪行为。危害社会治安。严重影响社会秩序。  “毒品与社会治安、犯罪率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毒品对健康造成伤害、危害家庭、社会治安等问题。无论青少年有无滥用药物。都会对他们产生间接或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发展。由此可见。毒品带给人类社会的危害及影响。是既深且远无可比拟的。

五、佛教对饮酒、吸毒的态度

佛教里面有五条根本的戒。是所有佛弟子必须遵守的。这五条戒就是所谓的“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里特别要提出来讨论的是最后一条的“不饮酒”戒。

“饮酒”在巴利文、梵文、藏文中并无“酒”的意思。原意为使人放逸、迷乱;其字根√

佛教新闻讲座

mad为使醉、骄慢。引申为混迷、混乱、颠倒之意。因此依佛教的立场。一切能令人产生迷心乱性的物质。例如:酒精、大麻、红中、古柯碱、安非他命等。都可视为“饮酒戒”的涵盖范围。当然。如果作为药用则不在此限。因此。佛弟子不得饮酒。即不得吸毒。

“不饮酒”属于戒律中的“遮戒”。意即饮酒本身虽非罪恶。因酒为谷物、水果所造;但因饮后迷乱容易误事。有犯下杀、盗、淫、妄等罪过之虞。所以佛特制戒以遮止。我们可以看到今日社会醉酒驾驶肇事层出不穷。或使人无辜丧命。或使人家庭破碎。肇事者在饮酒之前。可曾想到后果如此严重?而在现实生活中。“不饮酒戒”亦应包含“不吸烟”(佛陀时代没有香烟、毒品)。因烟草含有尼古丁。会令人上瘾。且对呼吸道及肺有极坏的影响。危害人们的健康。因此。面对社会上酒精、毒品所引发的种种问题。佛教戒律的作用尤显得特别重要。

(一)佛制“不饮酒”戒因缘

根据《优婆塞五戒相经》记载。佛之所以制定“不饮酒”戒。乃因降伏恶龙的莎伽陀尊者误饮贫女供养的水色酒。而烂醉如泥。有失威仪。故特制此戒。经中描述尊者饮酒后的情状:“尔时间酒势便发。近寺门边倒地。僧伽梨衣等。漉水囊钵杖油囊草屣针筒。各在一处。身在一处。醉无所觉。佛见此状。即问诸比丘:‘于汝意云何?此善男子莎伽陀。今能折伏虾蟆不?’比丘答言:‘不能。世尊。’佛言:‘圣人饮酒。尚如是失。何况俗子凡夫如是过罪。若过是罪。皆由饮酒故。从今日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

最近佛教新闻学诚法师

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

降伏恶龙的尊者。原本是断惑证果的圣人。喝了酒之后尚且意识不清、不醒人事。连一只虾蟆都折伏不了。何况一般凡夫俗子?若是恣情饮酒。恐怕不知要犯下多少罪过了。所以。佛特制“不饮酒”戒。要弟子们谨守勿失。

(二)经论祖语劝令勿饮

据《大爱道比丘尼经》云:“酒为毒药。酒为毒水。酒为毒气。众失之源。众恶之本。”《俱舍论》亦云:“诸饮酒者。心多纵逸。不能守护诸余律仪。故为护余。令离饮酒。”酒之所以是“毒药”、“毒水”、“毒气”。因为它能让佛弟子丧失理智。胡涂地违犯其他戒律。造种种恶业、过失。所以为了维持清净的律仪。自应远离饮酒。在《四分律》中。曾列“饮酒十过”、“饮酒三十六失”。《大智度论》也有“饮酒三十五过”。凡此种种。皆在揭示饮酒对于修行的危害。

印光大师在《护国息灾法语》中说:“酒能迷乱人性。坏智慧种。饮之令人颠倒昏狂。妄作不规之事。故凡修行者。绝不许饮。”祖师甚至将“不饮酒”列为“佛化儿童”的启蒙规范。希望家长能从小教育孩子远离饮酒。保持理智的清醒、道德的清白:“酒是狂药。饮必乱性。醉则反常。越礼犯分。最好勿吃。免致大喝。聪明智慧。常保清白。”(《佛化儿童读本》)

我们可以看到。为人父母、师长。都是为青少年把关的第一道防线。倘若发现子女已染上饮酒或吸食毒品成瘾。应尽快询求正确且合法的施救管道。立即实施戒毒辅导或治疗。唯有这样。才能确实杜绝毒品为害。

六、有效防犯毒品危害的方法

承上所述。我们可以了解到毒品对人体、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及影响。因此必须努力、积极地去防治。据有关研究报告指出。针对时下青少年的吸毒问题。可归纳出以下几点有效防犯毒品危害的方法:

(一)培养正当的休闲活动:可启发智能、激发创造力并且可扩展求学的资源正确且合理地纾解学业的压力。

(二)发展合理的社交生活:合理的社交生活有助于人格教育之培育。并能充实日常之生活。有效减少犯罪行为之发生。

(三)对人生要有正确价值观及适当的人生目标:正确价值观及适当的人生目标更能促进文化之发展。能有益个人身心之健康。

所谓“预防胜于治疗”。藉由以上所发现的论点中。相信时下青少年如能认清毒品对身心的祸害。自能拒绝毒品的残害及诱惑。从而促使社会更健康、校园更清静。乃至父母与子女的家庭关系更和谐、更融洽。

结语:佛教戒律精神的社会作用

在现代社会之中。佛教五戒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如果每个人都能奉行五戒。那么社会上一切杀、盗、淫、妄、酒的恶行自然不会产生。如此。人心自然向

济源佛教协会最新新闻

善。社会自然祥和。世界自然太平。

不过。今日的生活环境。距离佛陀年代已很遥远。因此戒律的内容应有新的社会适应。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免不了要交际应酬。因此五戒中的“饮酒戒”对很多人来说。可能会有不易受持之感;但若是佛教的五戒弟子。在不饮酒的要求中。应加上不吸烟及不吸毒。这样持戒才会更清净。

狭义地说。“戒”。是一种行为的规范。是经由不断、反复的行为而形成的习惯;广义来说。戒是一种伦理道德。戒的作用不只是一种能够产生防非止恶的力量。更是一种自发性的积极修善的行动力。因此佛教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修行。其中的一念就是“念戒”—&md

吉安佛教新闻

ash;即忆持正念不放逸。善护念。依正智。令内心不生贪、瞋、痴。对外境不生任何的染着。而能见微细罪。心生大怖畏。不破坏一切戒。而有善的正行——这也就是“念戒”的主要目的。因此。戒从心生——心所生的对象为戒。戒与心相随。

“念戒”即以正念、正智为先导。令心忆持正念。精进不放逸。念念增上。不失正念。成就一切善法。能做到这样的话。就无所谓造恶犯戒了。因此。简单地说。“戒”的目的。是要我们从内心养成善的、正确的念头。表现在外自然就是善的行为;而“戒”的作用就是防非止恶。令我们行不逾轨。同时更要我们明白“作业”、“受报”的因果原则。因此。佛教的戒律精神。对于现时社会上防毒、禁毒、扫毒、除毒的工作。应起到辅助或指导性的作用。

所以。我们应远离乱性的酒、上瘾的烟、有害的毒;所谓“少一分毒品。多一分健康”。一个人身心强健。自然能做到百毒不侵。佛教的信仰与教化确实能净化人心。导迷向觉。指引人生。破除迷茫。解脱烦恼。为人们带来祥和幸福与希望。

「毒品」摆脱毒品之害可借助宗教的力量
「毒品」摆脱毒品之害可借助宗教的力量

[责任编辑:于发文 PFO005]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6/11/122719348782.html

以上是关于「毒品」摆脱毒品之害可借助宗教的力量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毒品」摆脱毒品之害可借助宗教的力量;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292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