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释迦牟尼」与杀父仇人独处时 他想起父亲的遗言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2-28 00:05
  • 自在佛学知识网

「释迦牟尼」与杀父仇人独处时 他想起父亲的遗言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释迦牟尼」与杀父仇人独处时 他想起父亲的遗言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与杀父仇人独处时 他想起父亲的遗言

在没有成就佛陀圆满的果位的时候。佛陀是如何依靠佛法。救度自己以及他人的苦难?这就是今天主要要讲述的――长寿王的本生故事。

佛陀讲这个故事的缘起是:当时佛陀的两部分弟子因为互相怨恨。正在吵架。佛陀就去劝说。他善于打比喻。就讲了这个本生故事。这个故事在佛经里有很多种版本。内容是大同小异。我今天阐述的是根据《六度集经》来的。

释迦牟尼佛以前还没有成佛、作为菩萨的时候。有一次投生为一个国王。名叫长寿王。他有一个太子。名叫长生太子。这个国王非常仁慈。具大悲心悯念一切众生。整个国家没有刀杖、兵器。臣民之间互相也没有埋怨、仇恨。国家风调雨顺。

他们的邻国有一个国王。叫作梵施王。非常残暴。他听说长寿王的国土。人民非常多。财宝非常多。国王又非常仁慈。他就非常生气。心想不能让他比自己有更好的名声。要去征服他。然后他就发兵去攻打长寿王的国家。

长寿王听到这个消息。作了一个决定――他不准备跟他打仗。这并不是说长寿王没有能力、胆怯。他不跟他打仗。是因为打仗不管哪一方胜利了。总归会有

佛教关于食物的新闻

人付出生命的代价。而他不希望任何人为了他而丧失生命。

我们在听这个故事的时候。应该尽量进入角色。这样会得到利益。进入什么角色呢?比如你可以观想你是长生太子。也就是说长寿王是你的父亲;或者观想长寿王是你的丈夫。是你最亲爱的人。当我们讲到后面的时候。你就想。如果我碰到这样的情况。该怎么办?

长寿王作了这样一个决定。大臣们都非常忠于他。心想这样的国王去哪里找?但是梵施王很残暴。如果他打进来。就没有好日子过了。于是他们决定自己组织军队去应战。长寿王听到这个消息。就对太子说。梵施王非常残暴。其实他只是想征服这个国家。得到这个国家的财富和人民。而这主要的障碍就在于他自己一人。因此。他就对太子说:“我们逃跑吧。”太子也很孝顺、听话。答应了他。长寿王和王后、太子三人一起逃走以后。隐姓埋名。打柴为生。

梵施王就把长寿王的国家征服了。因为国家没有大王。大臣也打不了仗。国家就拱手相让了。但是梵施王仍然不甘心。因为他觉得长寿王存在一天。就是他们的祸害。他时时刻刻担心他会来报仇。于是他就悬赏。谁要是抓到长寿王。赏黄金一千斤。钱一千万。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个贫穷的修行人出去化缘。听说长寿王非常乐善好施。就慕名到那个国家去。想要一笔钱。走到山里面。坐在那里休息的时候。正好碰到长寿王。他一听说长寿王离开了他的国家。就大哭起来。说:“我好不容易听说有你这么一位爱布施的人。现在你没有国家了。我也要不到钱了。怎么办呢?”长寿王看见他这样。非常怜悯他。说:“哎。你太可怜了。怎么不早一点来呢?早来就给你很多钱。现在怎么办?”他想了想对他说:“这样吧。梵施王正在重金悬赏。你把我的头拿去。就可以领到一笔赏钱。” “不行不行。这是非常不仁义的事情”。这个修行人说。“要不你就跟着我去吧。这样我既可以领赏。又没有把你的命杀掉。”长寿王就同意了。

当然。领过去以后。梵施王就把他抓起来。马上要杀掉他。把他绑起来去游街的时候。他以前的大臣们以及他的人民都非常悲痛。说让他们再给他吃一顿饭吧。梵施王也同意了。就这样。长寿王要被处死的消息传

印度尼西亚佛教新闻

了出去。

长生太子听到这个消息后。化妆成一个卖柴的人去看。就站在他父亲的面前。在行刑的当天。他的父亲看到了他。就对着天说了这样一句话:“怨无轻重。皆不足报。以怨报怨。怨终不除。唯有无怨。而除怨耳。”当然。其他的版本里还说。如果去报仇, 就不是孝子;如果为了报父亲的仇而杀害众生。就违背了佛陀的教诲。说完之后。就被梵施王烧死了。

这个故事到这里可以告一段落。当我们听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可以想一想。假设我们是这个故事情节中的太子。我们对这个杀害父亲的恶王会有什么感觉?会不会觉得他很可恨?继续想一想。如果我们碰到这样的情况。想不想报仇?再继续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去报仇?这个可能大家不太想得出来。

总的来讲。假设我们碰到这种情况。按照古代的话。“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没有比这更大的仇恨了。所谓不共戴天。就是不共一个天。只要我站着。你必须躺下。就是你死我活的状态。这个仇是一定要报。不报不行。而作为佛教来讲。怨和亲并不是我们所否认的。比如他把我们父亲这样害死。当然是怨。但佛教要讲的是不要对怨起瞋。不要对亲起贪爱。

我们接着讲。长生太子也是信佛的。是一个孝子。他当时听到父亲这句遗训。牢牢地记住了。然后就逃走了。他不忍心亲眼看他父亲被烧死。他逃走之后。有的版本说当时他还比较年轻。去学了很多技艺。比如武艺、厨艺、歌舞、军事等等。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人。工巧全都通达。然后开始进行他的复仇计划。虽然父亲告诉他不能报仇。但是他觉得这个仇太大了。这话是不能听的。一定要报仇。他以仇恨为动力。花了很多心血和力量。受了很多苦。学了很多技术。目的很简单——报仇。

如何报?他非常有智慧。先去亲近为梵施王种菜的园丁。帮他种菜。他种的菜非常好。这个园丁非常高兴。菜送到掌厨那里。他们也很高兴。问这个菜是谁种的。他们就说:“这来了一个小青年。是他种的。”然后掌厨就问他:“你菜种得这么好。烧菜你会不会?”他说会。于是帮他烧菜。烧出来的菜非常好。超过了全国最高级的厨师。

新闻联播道教和佛教

王非常爱吃。问谁烧的菜。他们就告诉他:“就是这个小青年烧的。”然后他再表演一些歌舞。也是非常精彩。国王看了非常高兴。就把他选拔到宫里去做伴。因为他什么都会做。很聪明。很受国王的器重。

国王后来又问他:“你会不会武艺?”他说:“从小就会。还不错。”国王很高兴。说:“那你就做我的贴身侍卫吧!我有个大仇人。叫长生太子。他随时想来杀我。我要防备他。”这个长生太子说:“好的。我一定要好好保护你。”

就这样。他取得了梵施王的信任。过了一些年。有一天。长生太子设了一个计谋。他们去打猎。梵施王很信任他。打猎的时候本来有很多人马跟着的。长生太子就把梵施王单独引到一个岔路。这样他们两人就走入了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然后就迷路了。绕了三天都没有走出去。没有吃的。什么都没有。这时梵施王非常累了。他把身上的宝剑解下来。交给长生太子。说:“你好好地保护我。我太累了。要睡一下觉。”然后就睡着了。

长生太子心想:终于等到今天了。现在我可要把你杀掉!当他把剑拔出来的时候。突然想到他父亲对他说的“怨无轻重。皆不足报。以怨报怨。怨终不除”。他想起了父亲的这个遗训。也想起了佛陀的教诲。他就又忍住了。觉得不应该违背父亲。还是饶了他吧。他就把剑放回去了。

这时国王正好醒过来。他很害怕。说梦到长生太子要杀他。长生太子就说:“不要害怕。这是有鬼在作祟。我会好好保护你。你睡吧。”

他又睡着了。第二次。长生太子实在忍不住。又把剑拔出来。他又想起父亲的教诲。又把刀抽回去了。这时国王又醒来说:“我又梦到他来追我的命了。”他对他说:“不要管他。这是鬼在作祟。你好好地睡。”国王又睡着了。

第三次。长生太子实在忍不住了:“这么好的机会。再不报仇。就没机会了!”当他把剑拔出来的时候。又想起他父亲的话。他开始思考这句话。他觉得从情感上。他难以克制这种报仇的欲望。但是他想。不能违背父亲和佛陀的教言。就把刀丢掉了。

这时国王又醒过来了。长生太子就对他说:“你认不认识长生太子?我就是。我本来想杀你。但是想起父亲的教诲。我没有杀你。请你现在赶快动手把我杀了吧!不然的话。我要违背父亲的教言。”梵施王被这么仁义的人感化了。认识到自己的不对。说:“我不能杀你。”于是他们就一起回国。

回国以后。他就对他的大臣说:“以后不准跟长生太子作对。”然后把国家还给长生太子。与他结拜为兄弟。还把女儿许配给他。

故事讲到这里。佛陀就说:“以前的长寿王。就是我自己。太子就是阿难尊者。这个恶王就是提婆达多。”然后告诉大家。之所以他前世被梵施王杀掉。是因为这个怨不是仅仅从那一世开始的。是好几世。多生多世的。为什么长生太子没有被梵施王杀掉?因为他们的前世没有结这样的怨。所以虽然他落在他手里。也没有被杀。

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告诉大家。不要互相仇怨。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要知道佛陀告诉我们这个真理:凡是别人有怨恨于我。皆不足报。如果我们以怨去报怨。怨是不能消除的。这可以说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实践的一句话。而不是一个泛泛的说教。通常。我们不要说这种杀父的大仇。就是平时师兄弟之间、亲戚朋友之间、单位同事之间。稍微有一点点的利益冲突。马上怨恨就来了。然后。比如说商业上的竞争对手。首先我们就会想办法把他挤垮、吞并。或者把他赶走。这样我才安稳、痛快。如果是赶不走。比如这个冲突再小一点的话。那我把他压服。把他骂个狗血淋头。让他不要说话。或者有能力的话。我就打他一顿。把他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这就是我们的一种报怨的方式。

因为我们从小就认为这样可以解决问题。比如小朋友碰到大朋友。大朋友要去报怨的时候。把小朋友打倒在地。爬不起来。大朋友认为这下问题解决了。小朋友跟我讲和了。慢慢在长大的时候。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是用这种向外的方式解决的。而且我们认为这是最合理的。可能我们受了很多来自别人的鼓励。好像不这样就很没出息。很懦弱。要有勇气。不要怕。虽然有时候我们还不敢去斗。但经由这样一鼓励。我们就勇气倍增。又开始去斗。

所以我们要对照这个故事。比较一下。我们这种解除怨恨的方式。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是有一个理由在背后支撑着。因为我们的思维当中认为这样可以解决问题。这个故事当中的长寿王。肯定不是一个傻瓜。他能够做出这样的行为。肯定背后有一个理由。由于他对这件事情的一个看法在

台湾佛教新闻

支撑他。这个理由让他做这件事情不会后悔。可以持续地去做。可以得到好处。

这个思路来自哪里?我们知道皈依法。在他做这个行为的当下。他是不是在依法?所谓皈依即依靠。比如当我们碰到敌人要来伤害自己的时候。我们想依靠的是什么?我们通常会捏紧了拳头。有时候肌肉开始紧张。脖子变粗、眼睛也变直了。然后全身开始进入战备状态。我们所依靠的是这个。因为我们习惯于这样来保护自己。

很多动物也如此。比如斗鸡的时候。鸡的脖子变粗了。毛也冲起来。眼睛也变红了。这是它所依靠的。它认为通过这样仇恨的心理。自己就变得强大起来。好像就可以跟对方一决雌雄了。从我们的心态上。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其实不是。只是我们习惯于这种错误的方式。一直锻炼。一直串习。所以到现在还是这么做。其实它本身不是一个什么好办法。

【法师简介】宗宙法师。1976年生于云南昆明。1995年于三门多宝讲寺在国宝级高僧智敏上师座下剃度出家。并依止学修至今。广泛闻思智敏上师所传显密教法。且秉持精严持戒之家风。2007年由智敏上师授予上虞多宝讲寺和尚位。2008年授予上师位。 法师继承大般若宗之开山祖师海公上师“转末法为正法500年”与智敏上师“培育僧材”之大愿。紧抓道风建设。领众薰修。并不遗余力地号召四众弟子响应智敏上师恭敬三宝之倡议。开展敬惜字纸、恭敬三宝活动。已取得初步成果。 法师应四众弟子之祈请。并谨依师嘱。先后讲述了《

广东兴宁市佛教新闻

药师经》、《普门品》《行愿品》《五蕴论》《唯识二十论》等经论。多次应邀为社会各界讲述《认识无常》《认识业果》等系列通俗讲座。其讲述风格逻辑严密、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深受大众欢迎。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7/01/121254349248.html

以上是关于「释迦牟尼」与杀父仇人独处时 他想起父亲的遗言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释迦牟尼」与杀父仇人独处时 他想起父亲的遗言;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2588.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