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印度佛教史」上海宁国禅寺全体法师共学《印度佛教史》

  • 佛教新闻-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2-12-03 00:29
  • 自在佛学知识网

「印度佛教史」上海宁国禅寺全体法师共学《印度佛教史》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印度佛教史」上海宁国禅寺全体法师共学《印度佛教史》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上海宁国禅寺全体法师共学《印度佛教史》

「印度佛教史」上海宁国禅寺全体法师共学《印度佛教史》
「印度佛教史」上海宁国禅寺全体法师共学《印度佛教史》

「印度佛教史」上海宁国禅寺全体法师共学《印度佛教史》
「印度佛教史」上海宁国禅寺全体法师共学《印度佛教史》

2017年8月21日晚。上海宁国禅寺全体法师于法堂共同学习《印度佛教史》。

今天法师们一起学习了<印度佛教史&g

中国网新闻中心马航佛教徒

t;第二章的第三节:转法轮之四圣谛

四圣谛

佛初说法。称为三转四谛法轮。现在分述如下:

(一)四谛:

1.苦谛:人生如苦海。苦的内容有三大类。即苦苦、坏苦、行苦。苦苦之中又有八种--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

2.集谛:集是苦的原因。由烦恼而造业。由造业而招感苦的果报。

3.灭谛:灭是解脱苦果的可能。明了集谛之理。断除烦恼之业。即可解脱众苦。

4.道谛:道是灭苦的方法。修持八正道。即可灭除众苦而获涅槃解脱之果。

(二)三转四谛:

1.示转:说明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

2.劝转:说明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

3.证转:说明苦者我已知、集者我已断、灭者我已证、道者我已修。

4.这是佛陀初转法轮的一个纲要。对於苦、集二谛的解释。是缘生法。也就是十二因缘法。

十二因缘

十二因缘。乃是从佛陀的大悲智海中所流露出来的一种独特的“创造论&

五台山管委会佛教今日新闻

rdquo;。神教的信仰者。无不假托宇宙是来自神的创造。佛陀则以十二因缘说明宇宙的根源。

佛教新闻节目

在先介绍十二因缘的释义如下:

(一)无明:即是无智慧。是贪欲、嗔恨、愚痴等的烦恼。也是种种蠢动心

邢台佛教新闻

理的迷惑之源。

(二)行:即是前生造作的善恶诸业--身心的行为。

(三)识:即是由过去世的业力。感受果报之初起妄念而托母胎。投为今生的神识。

(四)名色:即是入胎后胎儿的身心状态。

(五)六入:即是在胎中长成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种感觉器官-- 六根。

(六)触:即是出胎后。自己的六根与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相对接触。

(七)受:即是由接触外境所感知的苦及乐的心境。

(八)爱:即是厌苦欣乐而贪染财、色、名、食、睡等五欲的心理活动。

佛教新闻每日早知道

(九)取:即是因欲爱旺盛而对於贪染诸境起取着心。

(一零)有:即是由於今生造作了有漏之因。而导致感受未来世的生死之果。

(一一)生:即是因了今生造作的业种。所感受来生的色、受、想、行、识的五蕴之身。 (一二)老死:来生既有了五蕴假合之身的出生。必将衰老而至死亡。

由十二因缘。说明人生的由来和生命的流转。自前生、今生而到后生之间的因果关系。即称为三世两重因果。但在此十二因缘的回还。又可用惑、业、苦的三连锁来说明它。

原文出处:http://www.fjdh.cn/bnznews/2017/08/222715350681.html

以上是关于「印度佛教史」上海宁国禅寺全体法师共学《印度佛教史》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印度佛教史」上海宁国禅寺全体法师共学《印度佛教史》;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xinw/10074.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