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和愤怒兜圈子 - 佛陀教你不生气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不和愤怒兜圈子 - 佛陀教你不生气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不和愤怒兜圈子 - 佛陀教你不生气
不和愤怒兜圈子
易喜易怒、轻言轻动的人,往往意气用事,可以说这是一种病根。想必这样的病根大家都有,想必大家也尝过这个病根带来的苦滋味,然而,这个病根却并不容易拔出。
有个十二岁的男孩,和自己的父亲有一些矛盾。在生活中,每个孩子多少都会出一些问题。这个男孩也不例外,当他摔跤、受伤或是犯了错的时候,他的父亲从不会温柔地安慰他,而总是用粗暴的言语训斥他。比如说,“你这个孩子真笨”,“你怎么会这样”,“你真让人操心”。就算这个小男孩是不小心的,他的父亲也仍然要训斥他。这让这个孩子很委屈,也很不满自己的父亲。他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了一个想法:如果我以后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可不会这么对他,如果他受伤或摔跤了,我会很温柔地照顾他,把他搂在怀里,爱抚他,帮助他,我才不会对他大喊大叫,那样一点也不像真正的父亲。孩子需要的都是慈祥的父亲,而不是粗暴和不讲理的父亲。
有一天,男孩的妹妹和其他孩子玩吊床,一不小心就从吊床上摔下来了,头正好撞到了石头上,一下子流出了鲜血,男孩非常生气,他几乎大喊大叫起来,他想叫喊的是:“你真是够笨的,你看看你把自己弄成什么样了!”如果他叫喊出来了,那他岂不就成了他父亲那样的人了吗?还好,他没有叫喊出来,他及时地控制住了自己,开始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心念,于是他马上有了全新的体悟,他知道,若他控制不住自己,就会像自己的父亲一样,走上同一条路:遇到令人生气的事情,身体和内心做出反应,于是开始按捺不住地生气。但他根本不愿意这样对待自己的妹妹,他不想成为让妹妹讨厌的人,他想成为一个能够帮助他人的人。于是,他真的做到了,他没有责怪自己的妹妹,没有粗暴地朝她吼叫,而是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了她帮助。
看到这里,大家肯定有一种想法:这个小男孩真的很了不起。连大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他却觉醒了,也做到了。这都是修行带来的好处,修行使这个男孩的心中出现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更关键的是,这股力量是一股动力。孩子凭借着这股动力,可以改变自己的习气,这正是他想做到的。而他的做法,不仅使他自己平息下来,同时也帮助别人走出了痛苦。
小男孩还发现,当初父亲对自己大吼大叫的时候,不仅使自己感到痛苦,也使父亲本人感到痛苦,父亲也遭受了愤怒的伤害,很可能,父亲也并不想那样吼叫,然而由于控制不住自己的习气,父亲还是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发泄了愤怒。当小男孩想到这一点的时候,他不再忌恨自己的父亲,而是想把父亲叫来,和自己一起修行。男孩的领悟实在令人敬佩。
愤怒总是能够轻易地控制人们,而且很多时候人们无法注意到自己已经被愤怒控制了。这时候,不管是语言方面还是行为方面,人们都会伤害自己,同时也伤害别人。愤怒消失后,人们又开始后悔,又开始想挽回自己所做的错事,大多数人都会请求他人的原谅,或是自己责怪自己。然而,同样的事情总在发生,不久人们又会被愤怒控制,又会做一些伤害自己和他人的事情,于是很多人就认为,自我责备和请求他人谅解都是没用的。
一个人慢悠悠地走在马路上,任凭身后的汽车喇叭叫个不停,他却仍然不慌不忙,一副很不情愿让路的样子。嘴中还嘟嘟囔囔:“你着急,谁不着急?有种就开上来吧!”
后来,这个人坐到了汽车上,又非常讨厌那些不及时让路的步行者和骑车人。甚至动不动就出口不逊:“怎么,找死啊!”
一个人在站牌下等车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5/362107.html
以上是关于不和愤怒兜圈子 - 佛陀教你不生气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不和愤怒兜圈子 - 佛陀教你不生气;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96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