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感应说不同于业报说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感应说不同于业报说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感应说不同于业报说
感应说不同于业报说
《感应篇》的中心思想就是感应说,什么是感应呢?《太上感应篇直讲》说:“感,是感动;应,是报应。言人以善恶感动,天必有祸福报应。”的确,《感应篇》整篇思想都是劝人行善止恶,因为人的善恶行为必能感动天地之神,而天地之神根据人的善恶行为给予祸福报应,这就是《感应篇》的感应说。显然,这是汉儒董仲舒“天人感应说”思想的末流,明显不同于佛教的业报说。佛教认为,我人在思想上,或因思想发之于身体语言的善恶诸造作,皆名为业;业为产生果报之因,故又称业因;由业所报之果,称作业果、业报。业有善、恶、无记三性,善业能招致善果,恶业能招致恶果,无记业既不是善又不是恶,故不感果。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感应说与业报说的差异:
1、善恶的标准不同
《感应篇》所谓的善是以其行为能够得到“长生、多福”,究竟的目标是“求天仙、求地仙”:而感应篇所谓的恶,乃指其行为会招致“夺其纪算,贫耗,多逢忧患”,甚至“殃及其子孙”。佛教业报说的善恶观念更深刻、更全面、更究竟、更有体系,如《阿含经》的善已有多个层次上的定义:善指“得可爱、可念、可意果”,修学佛法的最低要求是得人天果报,目标是得到涅盘,其标准是:(1)行为“不自害、不害彼、不俱害”,(2)觉、慧、不恶相助,得涅絮,(3)趣智、趣觉、趣至涅盘。
2、有无轮回观
《感应篇》只讲人的现世报,不说三世因果和六道轮回,如“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乃计其妻子家口以当之”等,全篇没有一处论及越过今世,更无轮回思想。而佛教的业报说是以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为理论基础的。
3、鬼神观不同
《感应篇》中的神是人的主宰,由神来对人作道德上的善恶批判,并予人以祸福之报应,其中有四种神灵一起监察掌管人的祸福:(1)天地有司过之神,这是上天降下来的神道,专掌人间过恶的;(2)三台北斗神君,三台是星名,掌人寿夭的;北斗也是星名,主人善恶的。(3)三尸神,住在人身里,凡心头意语,总是瞒不过的:每逢庚申日,趁人好睡,便上到天曹,据实告白人的罪恶。(4)灶神,掌人一家的命,每到月终,直奏上天,是,月一结算的。
而佛教认为非鬼神主宰人的命运,众生的生死轮回,及种种苦乐业报皆是自作自受,《阿含经》中说:汝自身作此恶业,今还聚集受此报也;又说:本自作罪,今自受报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5/362116.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感应说不同于业报说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感应说不同于业报说;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96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