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弘扬佛陀精神 构建和谐大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弘扬佛陀精神 构建和谐大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弘扬佛陀精神 构建和谐大同
弘扬佛陀精神 构建和谐大同
大同市佛教协会会长、大同上华严寺住持 妙真
尊敬的各位领导、诸山长老、各位法师、各位朋友:
今天,因缘殊胜,万众欢喜,我们相聚在佛教圣地五台山,隆重举行山西省佛教协会暨五台山佛教协会成立五十周年纪念活动,我感到十分高兴。在此,我谨代表大同市佛教协会对这次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对莅临会议的各位领导、诸山长老、各位法师、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当前,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反映了全国人民的心声,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各阶层、各类群体之间的和谐;各民族、各党派之间的和谐,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无疑是人类十分向往的美好愿望。释迦牟尼佛倡导的牺牲自我普利大众的精神,是佛教的基本追求。这种精神和追求,正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作为佛弟子,发扬佛教的传统精神,以善法供养和引导大众。佛教作为一个爱国爱教的团体,应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所有生活在山西大同的佛门弟子,当然也应以佛陀精神为大同的发展建设发光发热,力求做到:僧俗携手,共同构建和谐大同,共同创建美好家园。
一、 以佛教“和合”推进社会和谐
在我国,佛教自汉明帝传入以来,逐渐与我国的儒教和道教融合,成为我们传统文化的三大要素之一,对于中华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对于我国社会的进步等,都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在党和国家领导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今天,大力弘扬佛陀精神、努力实践佛陀的教诲,净化自己的心灵,并由此去自觉地感化他人,是所有佛陀弟子爱国、爱众生的体现,是我们行菩萨道的具体化。佛教的“和合”与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是相通的,“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懈追求的理想境界。佛教称的上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典范,反对战争的楷模,保持和平发展的标志。作为佛弟子践行“六和敬”的教义,辐射众生和谐相处,远离违法,反对各种暴力和非人道行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教追求的理想,是大乘教所创立的理想人格心灵,对于造就社会和谐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践行深化‘六和敬”,对创建和谐大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以佛教“慈悲”推进人格和谐
佛教被称作慈悲的宗教,他的产生和住世,从自度到度人,始终在追求人类的美好和谐。两千多年以来,佛教以慈悲包容一切、教化众生的无尙妙义,以佛陀牺牲自我、奉献众生的慈悲精神,发挥了感化人心、和协人间、净化宇宙的和谐作用。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哲理化宗教,既有高尚的宗教情感,又有高深的解脱智慧。这种人本主义的精神,主要体现在“慈悲”上。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称为慈;同感其苦,怜悯众生,并拔除其苦,称为悲。这种精神,在构建和谐与健康、道德与智慧的提升等诸多方面,有着特殊意义。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高尚人格是一致的。
作为佛教本身来说,是一个慈善的宗教,它的作用和功能首先是行善积德利乐有情,因此应当为促进和谐做出积极的贡献。近年来,我市各级佛协、寺院,每年都要为贫困地区捐款捐物,捐资助教,为病患者施医济药,仅去年一年就为各项社会公益事业捐款31万元。只要全市佛教界爱国人士充分发扬佛教“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必将对推进我市的精神和谐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以佛教“感恩”推进道德和谐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无不产生于因与缘的合和,万物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因此,佛教更强调由上对下的施恩,至下对上的感恩与报恩。佛教提倡年净业三福,即恭敬佛法僧福田、报答师长之恩田、怜悯贫穷病苦之悲田。并报答“父母、众生、国土、三宝”之四恩。人来世间,首先是父母的生养哺育,才能长大成人。所以要报“父母恩”。这样就会家庭和睦、儿女孝顺、社会和谐。人在社会的大家庭中,衣食住行无不来至于众生,有了报“众生恩”的思想,才会有人与人的平等观念,才会互相关爱,共建文明的社会。报“国土恩”就是要爱国,报答生养我们的国家。从佛教的立场来说,佛法僧三宝使人获得智慧、证得菩提、成就解脱,为此“三宝恩”不可不报。
四、以佛教“觉悟”实践和谐
佛陀的精神首先是“自觉”、“觉他”的精神。在这个地球上,他所表达了具有永久真实性的真理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5/362231.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弘扬佛陀精神 构建和谐大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弘扬佛陀精神 构建和谐大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96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