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佛陀故乡行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1-05 02:14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佛陀故乡行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佛陀故乡行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佛陀故乡行

佛陀故乡行
作者:邝振凯
佛祖释迦牟尼的故乡兰毗尼在尼泊尔南部的平原上,它远不像世界其他两大宗教圣地麦加和耶路撒冷那样经常出现在电视屏幕和报纸上,很多人也不知道它的名字,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久远影响,许多来尼泊尔工作的中国人都想去那里看看。
从加德满都谷地西行,汽车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崇山峻岭中穿绕,顺着湍急的河流在蜿蜒的公路上缓缓地向前,不时可以看到繁茂的山林和陡峭的石壁。
约走了半天时间,我们进入了一望无际的恒河流域大平原的北端,这里人口稠密,土地已完全开发,绿色的庄稼一片连着一片看不到头。二千五百年前这一带是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当时的释迦牟尼是该国的一位王子,因深感人世间生、老、病、死的各种痛苦,又不满婆罗门教的神权统治而于二十九岁时出家修道,经过六年的苦行后终于“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他以“众生平等”的思想反对种姓制度,曾赢得了世代多少人的信从,逐渐演变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但是在最近的六百多年里,佛教在印度的影响几乎消失,那么现在佛祖的故乡又能是什么样子呢?
当汽车跑完二百多里路程后,我们来到了兰毗尼。虽然时值中国北方的隆冬季节,可这儿风和日丽,日平均气温达二十摄氏度左右。这里没有神路和殿宇,除了一幢藏式的旅馆外,看不到明显的建筑与耕作的痕迹,使我立刻感到似乎进入了“超凡脱俗、返朴归真”的时代。
下车步行一百余米,可以看到前方有一株株古老苍劲的菩提树簇立在空旷的草地上,其中一棵最高大的,就是这处遗址的中心,它俨然是一位老者屹立在眼前,越靠近它,就越感到它的高大。深褐色的

佛教故事三世苦难一世报

主干有三米多粗,表面分裂成数条深沟,稳稳地支撑着它那沉重的身躯。主干在五六米高处开始分成一束大枝,整个树冠形成一个半径约二十米的大扇形,遮掩着近三百平方米的地面。
树的根部有一圈后人为它修建的石基,我绕树转了一周,发现树干的沟凹处还有供神台,有许多小松鼠不时从树上窜下来吃神台上的供品。顺着树干向上仔细望去

反佛教故事

,竟可以看到每一个树杈枝头上都有一些活泼可爱的小松鼠在嬉戏追逐

佛教兔子故事

,它们在这棵大树上世代生息繁衍,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小小的奇景。这要归功于那些虔诚的朝圣者日复一日在供台上摆放食品,给它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生活口粮。
这棵大树的北面有个十五米见方的水池,

听佛教故事评书

传说当年释迦牟尼的母亲是在这方池子里洗澡后生下了这位圣人。这个水池东北面不远处的一幢小屋里还保存着佛祖降生在此地的珍贵石刻。现在,池中平静的绿水依旧映照着相伴的菩提树,不免让人联想到释迦牟尼小时候在池边树上逗留的情景,那么真切,却又是那么遥远。
池子的东面有许许多多约一迷高的长形和方形的砖堆,连成为一群不规则的立体图案,它们是古代的建筑遗迹和历代名僧的墓葬。和那棵生机盎然的老菩提树比较起来,虽然它们表面显得死气沉沉,但佛教二千五百年的兴衰史,似乎都浓缩蕴含在这些红褐色的块块方砖之中。
现在,尼泊尔人在遗址的东面修建了一座简朴的小庙,里面空荡荡的像个小礼堂,水磨石的地面干净光亮,正面安放着三尊不同年龄的佛祖像。当然,与我国一般寺庙里的如来佛像比较,它们要小得多,即使这样,其建筑规模在当地也不多见。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现在兰毗尼人大多信奉印度教,而佛教的全盛时期已是数百年前的事了。
面对这里的所有痕迹,我感叹作为佛教的发祥地,它给人们留下的实物太少了。但美丽而又宁静的兰毗尼,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原载1992年2月22日《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5/362925.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佛陀故乡行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佛陀故乡行;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9581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