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佛教-从“佛陀观”看中国佛教思想之开展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1-03 03:5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佛教-从“佛陀观”看中国佛教思想之开展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从“佛陀观”看中国佛教思想之开展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从“佛陀观”看中国佛教思想之开展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2000年度,博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1年
【文章标题】从“佛陀观”看中国佛教思想之开展
【文章作者】元弼圣
【指导教师】李志夫
【文章页数】241页
【中文关键词】佛陀观|佛身|多佛思想|久远释迦佛|卢遮那佛
【中文摘要】本文处理佛陀观的演变以及开展,从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两者对佛陀观各有怎样的发展过程?佛陀在世,说法教化弟子,亲自受教见佛身形、听佛音声的声闻弟子,具体感受到佛的伟大人格发自一与己身形无异的人,思维教法时亦不离佛的身语的示现。当佛一入灭,不能亲见佛的身影,于是转而将对佛的永恒思念,投射到佛的舍利、遗物乃至佛曾经游化的圣地等。虽然佛临入灭时一再告诫弟子以后当以“法”和“律”为师,当“自归依”勿“他归依”。但源于人类内在的宗教渴望以及对佛的永恒思念,佛陀崇拜的方式大致上有两种发展:一者努力追求可以取代释迦牟尼的具体的佛陀;二者则是对同一佛陀,区别有“色身”与“法身”的不同。前者是“佛陀观”的论题,后者则是“佛身论”的内容。
佛陀观在印度有系统性的发展,但佛教从印度传华之时,大乘、小乘一起传入,所以很难找出一系统性的中国佛陀观。因此本论文先谈已具有系统的印度佛陀观,再跟着此系统来考察中国佛陀观。
第一章《绪论》,说明研究动机、目的与研究方法,并介绍现代既有的研究成果。
第二章《原始佛教的佛陀观》,透过分析巴利语的五尼柯耶(Nikaya)和律藏(Vinaya-ka),以及汉译的“四阿含”和诸种律藏等,这些现存的原始佛教文献,来考察原始佛教的佛陀观。
第三章《部派佛教的佛陀观》,以大众部与上座有部为中心,考察部派时代佛陀观的特色,试以图表归讷两系对于佛陀观诸问题看法的异同。
第四章《龙树的佛身观》,藉以龙树《大智度论》想要把握大乘佛身论的大体内容,而随着探讨佛陀观以及佛身论的发展对大乘佛教兴起影响等问题。
第五章《多佛思想的演变与净土思想》,探寻过去佛到未来佛,从未来佛到现在十方佛思想等,佛灭后多佛思想的演变。且藉此了解而讨论净土思想的不同的表现型态。
第六章《弥勒与弥陀佛信仰在中国的开展》,基于前章的了解,就以弥勒与弥陀净土思想为中心,考察此在中国之开展。
第七章《《法华经》的久远释迦佛与天台智顗的佛身观》,先考察《法华经》的久远释迦佛如何统一现在十方多佛思想,而后再以《法华文句》为中心,论述智顗的佛身观。
八章《《华严经》的毘卢遮那佛与华严宗的佛陀观》,先考察毘卢遮那佛出现之意义,以及整个《华严经》中所描述的佛之特性,而后再以智俨与法藏等华严教学的大成者为中心,来考察华严宗佛陀观形成的过程。
第九章为结论。

【论文目次】
第一章序 论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3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7
壹、佛陀观与佛身论7
贰、现代学者研究成果述要9
参、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11
第二章 原始佛教的佛陀观13
第一节 历史的佛陀观14
壹、“成道”:理法即是佛陀14
贰、“转法论”:教法即是如来21
第二节 理想的佛陀观27
壹、佛陀入灭与理想化27
一、三十二相、八十种好29
二、十八不共法32
贰、佛陀理想化的根据39
小 结42
第三章 部派佛教的佛陀观43
第一节 佛陀之生身45
第二节 佛陀之精神 52
壹、佛陀与二乘的区别52
贰、刹那遍缘诸法的问题56
参、一音说法的问题60
小 结67
第四章 龙树的佛身观68
第一节 有关法身方面的论述及其意含70
壹、法身即是诸法实相70
贰、法性身与报身73
第二节 父母生身方面的论述及其意含77
小 结81
第五章 多佛思想的演变与净土思想83
第一节 从过去佛到未来佛83
第二节 净土思想88
壹、弥勒净土88
贰、现在他方佛思想93
一、阿粊佛的妙喜净土95
二、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100
(一)阿弥陀佛的来源101
(二)弥陀极乐净土与本愿思想103
第六章 弥勒与弥陀佛信仰在中国的开展110
第一节 佛教传华与当时的佛陀观110
壹、 佛教东传110
贰、 初传时的佛陀信仰114
一、汉皇室的佛教信仰114
二、一般人的佛教信仰118
(一)笮融事佛118
(二)牟子《理惑论》119
第二节 弥勒系的净土思想开展123
壹、释道安123
贰、玄奘大师128
参、窥基与其后之弥勒净土信仰131
第三节 弥陀系的净土思想开展133
壹、庐山慧远134
贰、以“净土三部经”为中心的佛身土观141
一、昙鸾141
二、道绰152
三、善道159
第七章 《法华经》的久远释迦佛
与天台智顗的佛身观 167
第一节 《法华经》的久远释迦佛168
壹、一乘与一切成佛─统一佛的理论基础168
贰、久远释迦佛172
第二节 天台智顗的佛身观176
壹、智顗与佛身论176
贰、天台以前法华学者之佛身观与智顗的批判
─判教上的久远释迦佛 178
一、刘驺 180
二、法云182
参、智顗的佛身论与论证185
一、智顗的佛身论185
二、对三身说的论证187
三、三身之异同─“四句分别”与“一身即三身”190
小 结194
第八章 《华严经》的毘卢遮那佛
与华严宗的佛陀观197
第一节 《华严经》的毘卢遮那佛197
第二节 华严宗的佛陀观205
壹、智俨的佛陀观205
贰、法藏的佛陀观210
一、十佛境界210
二、二种十佛说214
小 结216
第九章 结 论218
参考书目226
【参考文献】
甲、原典资料
《佛种姓经》(南传藏41),东京:大藏出版社。
《长部》卷16(南传藏7)。
《长部》卷3(南传藏8)。
《中部》3(南传藏14)
《律藏》3《大品》1(南传藏3)
《律藏》3《大品》1(南传藏16)
《增支部》4(南传藏20)
《相应部》6(南传藏16)
《相应部》卷1(南传藏12)
《异部宗轮论述记》,卍续藏第八十三册,3。
《大本经》,大正藏第一册.No.1。
《转轮圣王修行经》,大正藏第一册.No.1。
《游行经》,大正藏第一册.No.1。
《佛说七佛经》,大正藏第一册.No.2。
《毘婆尸佛经》,大正藏第一册.No.3。
《罗摩经》,大正藏第一册.No.26。
《三十二相经》,大正藏第一册.No.26。
《说本经》,大正藏第一册.No.26。
《迦絺那经》,大正藏第一册.No.26。
《多界经》,大正藏第一册.No.26。
《杂阿含经》,大正藏第四十九册.No.99。
《增一阿含经》,大正藏第二册.No.125。
《方广大庄严经》,大正藏第十册.No.187。
《佛本行集经》,大正藏第三册.No.190。
《佛所行赞》,大正藏第四册.No.192。
《大品般若经》,大正藏第八册.No. 223。
《合部金光明王经》,大正藏第十六册.No. 664。
《五分律》,大正藏第二十二册.No.1421。
《四分律》,大正藏第二十二册.No.1428。
《十诵律》,大正藏第二十三册.No.1435。
《根本说一切有部毘奈耶破僧事》,大正藏第二十四册.No.1450。
《大智度论》,大正藏第二十五册.No.1509。
《十住毘婆沙论》,大正藏第二十六册.No.1521。
《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大正藏第二十七册.No.1545。

佛教上座部的故事


《瑜伽师地论》,大正藏第三十册.No.1579。
《异部宗轮论》,大正藏第四十九册.No.2031。
《俱舍论》,大正藏第二十九册.No.1558。
《中论》,大正藏第三十册.No. 1564。
乙、一般书籍
一、中文书目
印顺
〔1940〕 《唯识学探源》,台北:正闻出版社。(1992年修订一版)
〔1975〕 《摄大乘论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
〔1988〕 《中观今论》,台北:正闻出版社。
〔1981〕 《大乘起信论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
〔1989〕 《以佛法研究佛法》,台北:正闻出版社。
〔1989〕 《如来藏之研究》,台北:正闻出版社。
〔1988〕 《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闻出版社。
〔1991〕 《胜鬘经讲记》,台北:正闻出版社。
〔1992〕 《佛法概论》,台北:正闻出版社。
〔1992〕 《我之宗教观》,台北:正闻出版社。
〔1994〕 《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展开》,台北:正闻出版社。
木村泰贤着/演培法师译
〔1992〕 《小乘佛教思想史论》,台北:天华出版社。
中村元着/江支地译
〔1997〕 《慈悲》,台北:东大出版社。
中村元着/余万居译
〔1993〕 《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台北:天华出版社。
田博元
〔1982〕 《释道安研究》,台北:原泉出版社。
任继愈
〔1985〕 《中国佛教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社会佛学出版社。
李志夫
〔1986〕 《中印佛学之比较研究》,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
望月信亨/释印海译
〔1991〕 《中国净土教理史》,台北:正闻出版社。
区结成
〔1987〕 《慧远》,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汤用彤
〔1987〕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上,台北:骆驼出版社。
杨惠南
〔1989〕 《吉藏》,台北:东大出版社。
〔1990〕 《佛教思想新论》,台北:东大图书公司。
〔1993〕 《佛教思想发展史论》,台北:三民书局。
廖阅鹏
〔1989〕 《净土三系之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
蓝吉富
〔1993〕 《隋代佛教史述论》,台北:商务。

佛教故事开口还不如闭嘴

田茂雄着/关世谦译
〔1991〕 《中国佛教通史》第一卷,高雄:佛光出版社。
二、外文书目
(一)韩文
金东华
〔1972〕 《佛教学概论》,汉城:宝莲阁。
〔1974〕 《原始佛教思想》,汉城:宝莲阁。
〔1977〕 《佛教教理发达史》,大丘:三荣出版部。
洪庭植
〔1974〕 《法华佛教研究》,汉城:东国大学大学院。
章辉玉
〔1996〕 《净土佛教之世界》,汉城:佛教时代社。
(三)西文
Alex Wayman
〔1973〕 The Buddhist Tantra-Light on Indo-Tibetan Esotericism,Samuel Weiser Inc. New York

S. Dasgupta
〔1955〕 A History of Indian Philosophy,Cambridge Univ. Press. Cambridge。
Th.Tcherbasky
〔1927〕 The Conception of Buddhist Nirvana, Leningrad。(冈秀友译,大乘佛教概论,东京,理
想社(1957)。
Huston Smith
〔1998〕 刘安云译《人的宗教》,台北:立绪。
Kenneth,K.S.Ch’en
〔1964〕 Buddhism in China─ A Historical Survey ,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四、论文

佛教 石头 故事

以及期刊杂志
一、中文
圣严法师
〔1994〕 《中国佛教以《法华经》为基础的修行方法》,收于《中华佛学学报》第七期。
杨惠南
〔1989〕 《汉译佛经中的弥勒的信》,谛观:第五十六期。
刘贵杰
〔1995〕《庐山慧远思想析论-初期中国佛教思想之转折》,《国立编译馆馆刊》,第24卷第2期。
蔡缨勋
〔1997〕 《善导思想之研究》,台湾国立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
汪娟
〔1992〕 《唐代弥勒信仰与佛教诸宗派的关系》,中华佛学学报,第五期。
〔1991〕 《唐代弥勒信仰与政治关系的一侧面─唐朝皇室对弥勒信仰的态度》,《中华佛学学报》,第
四期。.
杨白衣
〔1985〕 《净土的渊源及其演变》,《华冈佛学学报》,第8期。
二、外

佛教经典故事千年等待


(一)韩文
鲁权用
〔1974〕 《佛陀观之研究》(A Study on Views of Buddha),圆光大学哲学博士学位论文。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5/364168.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从“佛陀观”看中国佛教思想之开展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从“佛陀观”看中国佛教思想之开展;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95139.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