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文化-俱舍宗大意——第五篇 无漏因果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4-01-01 17:10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文化-俱舍宗大意——第五篇 无漏因果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俱舍宗大意——第五篇 无漏因果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俱舍宗大意——第五篇 无漏因果

第五篇 无漏因果
第一章 无漏缘
离烦恼法,明为无漏。依出世定,发无漏正智,由智断烦恼,证离系果,故智为无漏果之亲因,定为疏缘。
定者禅定,梵云三摩地,心一境性,名之为定。一境性者,专注一缘,离于散动。论有二义,一经部义,谓若专一缘,即此心王专一境位,依之建立三摩地名,不应别有余心所法。二有部义,谓别有心所令彼心王于一境转,名三摩地,非体即心。定有等引,等持,等至,静虑,心一境性,止,现法乐住七名。此中等引等至虑,通有心无心。余四唯有心定。又等持心一境性二,通定散,余五唯定,不通散。
定心有定地散地有心定无心定之别。定地定,谓色无色界定心。散地定,谓欲界定心。入灭尽定时定心,名无心定。其他定心,名有心定、
定有二类,一生得定,二修得定。生得定,论云生静虑,谓由前世之业力自然生得之定地,如彼受生色界四静虑无色界四处者是。修得定,论云定静虑,谓由修力所得之定心,如于欲界修得四静虑四无色定等是。
静虑者,具

佛教因果传说故事

云寂静审虑,慧能审滤故。审虑即是实了知义。如说心在定能如实了知。虑体是慧。定有静用及生慧虑,故名静虑。唯胜方立此名,无色定亦有静用能审虑,不名静虑。色界定止观均行,最能审虑,立静虑名。四静虑者。心一境性,是静虑体,依寻伺喜乐具不具分为四种。具伺乐喜,名初静虑。离伺但有喜乐二种,名第二静虑。离伺喜二,但有乐一,名第三静虑。具离伺喜乐三种,名第四静虑。
四无色定,与四静虑同,亦以心一境性为体,约生不同,分为四种。离第四静虑染,生上地时,立空无边处名。离空边处染,生上地时,立识无边处名。离识无边处染,生上地时,立无所有处名。离无所有处染,生上地时,立非想非非想处名。谓修定前起加行位,厌色境故,作胜解想,思无边空,加行成时,名空无边处。又于加行中,厌无边空,起胜解想,思无边识,加行成时,名识无边处。又于加行中,厌无边识,起胜解想,舍诸所有,寂然而住,加行成时,名无所有处。有顶地无下地明慧胜想,得非想名。有昧劣想,名非非想。前三无色,约加行名。第四非想,约当体立。
静虑无色,更有味定静定无漏定之别。一味定,谓色无色界爱相应定。于定中起贪爱,味着定中妙境,故名味定。如光记云,初味等至谓爱相应。爱能味着净定,故名为味,等至与彼相应,故此等至得味名。二净定,谓有漏善定。如光记云,净等至名,目诸世间有漏善定,与无贪等自性善诸白净法相应起故,此等至得净名。即是第一味相应所味着境。诸净等至,复有四种,一能烦恼,名顺退分定。随顺味定,将退本定时位也,二能顺自地,名顺住分定。住定当分,不退不进位也。三能顺上地,名顺胜进分定。定力增进,顺上地定,将进入彼定时位也。四能顺

永不放弃的佛教故事

无漏,名顺决择

人贩子佛教故事

分定。决择者,无漏智。无漏智能决择诸法性相,故名决择。定力愈增,顺无漏智,将转进无漏定时位也。八等至中,前七等至,各有四分。有顶唯有三种,无顺胜进分,由彼更无上地可趣故。三无漏定,谓无漏法相应定。如论云,无漏定者,谓出世定,爱不缘故非所味着。八等至中,前七等至,各有三定。有顶味劣,唯有二种,无无漏定。无

用心 心无旁骛佛教故事

漏定者,最殊胜之定心,发起无遍正体智(根本智)之根本,而正为离系果之疏缘者也。
上界八地,各有近分定。与八根本定为入门,根本定者,断下地修惑所发上地定。近分定者,伏下地修惑所发,近似上地。八近分中,初静虑近分,在散地定地中间,未至上界定地根本,别立未至定名。此八近分唯一舍受相应。此近分定起时艰辛作功用转故,未离下染情怀怖故,非喜乐相应。又八近分皆净定摄。唯初近分亦通无漏,未离欲者依近分定起圣道故。皆无有味,是离染道故。又初虑静根本二静虑近分间有中间定。初定根本及初定近分,寻伺相应。上七定中根本近分,皆无寻伺。唯中间静虑有伺无寻,故与近分差别不同。由无寻故。胜初静虑。由有伺故。位及第二。依此义故,立中间名。此诸定中,无漏定,唯依魏至中间四本静虑下三无色根本九地生。
第二章 无漏因
智者智慧,慧于曾见决断名智。此有忍智见等异名,于大地法中慧心所一,约作用异,分别为忍智见三。忍许名忍,决断名智,推度名见。
智有十种,摄一切智。一世俗智,二法智,三类智,四苦智,五集智,六灭智,七道智、八他心智,九尽智,十无生智。如是十智,总为二种,一有漏智,二无漏智。有漏智者带烦恼之智慧。无漏智者,离烦恼清净无垢之智慧。如是二智相别有三。前有漏智,总名世俗智。此智多取瓶衣军林等世俗境物为所缘,即缘世间俗事之智,故名世俗。如正里云,瓶衣等物,性可毁坏,显世俗情,故名世俗。此智多取世俗境故,多顺世间俗事转故,从多建立世俗智名。非无取胜义顺胜义事转,然是爱境、无胜功能息内众惑,故非无漏。此世俗智复有四种,一生得慧,二闻慧,三思慧,四修慧。生得慧者,生得之智慧。闻慧者,由闻至教所生智慧。此慧唯缘名境,未能舍文而观义故。思慧者,由思正理所生智慧。此慧缘名及义,未全舍文而观义故。修慧者,由修等持所生智慧。此慧唯缘义境,已能舍文而观义故。前无漏智,分为二种,一法智,二类智。法智者,证知欲界四谛之智慧,即观欲界四谛断迷欲界四谛理所起烦恼之智慧。此智最初证知诸法真理,故名法智。类智者,证知上二界四谛之智慧,即观上二界四谛断迷上二界四谛理所起烦恼之智慧。此之智境,与前法智相伺,故立类名。
此法智类智,由所缘境有差别,又各分为苦集灭道四智。苦智者,证知上下界苦谛之智慧,即观上下界苦谛断迷上下界苦谛理所起烦恼之智慧。乃至道智者,证知上下界道谛之智慧。苦等四智,一一各有缘自谛境四种行相。即苦智,缘苦谛境,起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之观解。待众缘生,故非常。迁流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集智,缘集谛境,起一因二集三生四缘之观解。犹如种子生芽道理,故因。能等现果理,故集。令果相续理,故生。能成办果理,故缘。灭智,缘灭谛境,起一灭二静三妙四离之观解。诸有有漏蕴断尽,故灭。贪嗔痴三火息,故静。体无众患,故妙。解脱众灾横,故离。道智,缘道谛境,起一道二如三行四出之观解。通众圣门义,故道。契合正理,故如。正趣向涅盘,故行。能永超生死,故出。
此上六智,至无学位,名尽无生二智。尽智者,于有顶第九解脱道,灭尽一切漏,得择灭无为,曰漏尽得。与此漏尽得最初俱生之法类及四谛智,曰尽智。即无学圣者断尽烦恼时,自知我已知苦,我已断集,我已证灭,我已修道之智慧。无生智者,于知段证修,得毕竟不生之非择灭,曰无生。观此无生之智慧,曰无生智。即自知我已知苦,不应更知,乃至我已修道,不应更修之智慧。
此外有由前法智,类智,道智,及世俗智,所成之他心智。此为知他心之智慧,有有漏无漏二类。
第三章 无漏果
由前定慧之原因所得之结果,曰无漏果。以无漏正智断烦恼有等差故,果亦有四种。一预流果,二一来果,三不还果,四阿罗汉果。预流果者,以无漏正智断三界见惑所得果。梵语须陀洹,此云预流。此位初见真理,得预入圣者之流类,故名预流。如颂疏云,诸无漏道。总名为流,初预此流,名为预流。此有因果二位,因曰预流向,果曰预流果。预流向者,趣向预流果之因道也。一来果者,欲界修惑九品中断前六品修惑所得果。梵语斯陀含,此云一来。此位未断后三品故,为此三品惑所润生,尚必往天上受一生,更来人间受一生,方般涅盘,故名一来。此亦有果向二位。不还果者,断欲界修惑全分所得果。梵语阿那含,此云不还。已断欲界修惑,必不还生欲界,故名不还。此亦有果向二位。阿罗汉果者,尽断三界见修二惑所得果。梵语阿罗汉,此云应。唯应作他利益事故,诸有情者所应供故,故名为应。如颂疏云。应受人天广大供养故。又颂疏记云,结累都亡,堪受供养。又阿罗汉有杀贼不生等义,如婆沙谓阿罗者,谓一切烦恼。汉名能害。用利慧刀,害烦恼贼,令无余故,名阿罗汉。又罗汉名生,阿是无义,以无生故,名阿罗汉。又汉名一切恶不善法。言阿罗者,是远离义。远璃诸恶不善法,故名阿罗汉。此亦有果向二位。
上四果中,前四向三果,为得漏尽,常乐学彼戒定慧故,皆名有学。后阿罗汉一果。为得别果所应修学,此无有故,得无学名。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5/365023.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俱舍宗大意——第五篇 无漏因果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俱舍宗大意——第五篇 无漏因果;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94743.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