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李商隐的佛缘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李商隐-李商隐的佛缘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李商隐的佛缘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樊南生,又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人(今河南省沁阳市博爱县交界)。出身于小官僚家庭。九岁丧父后,遂奉母居郑州荥阳。跟随其叔父学习古文和书法,希望能振兴家道。十五岁时着《才论》、《圣论》,以古文为士大夫所知,名传乡里。十七岁
时被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辟为巡官.得其怜爱,令在其门下与其子令狐绹为同学,并教授骈文。开成二年(837),义山应举,经令狐绹举荐登进士第。次年,义山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中。王茂元爱其才,以女相嫁。是时,朝廷牛李党争激烈,王茂元属李党。义山因娶茂元之女为妻,被牛党令狐家族视为“背恩”。从此,义山无意中被卷入了两党倾轧的漩涡,郁郁不得志,虽曾入为秘书省正字,但一生大部分时间浪迹各地幕府,充当幕僚而已。
李商隐是晚唐量为杰出的诗人。他才华横溢,诗文逾千,着作等身,现存诗歌六百多首。他有很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至今为人所乐道。如《无题诗曰:“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晚晴》诗曰: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一首《乐游原》更是绝妙: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还有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些美妙的诗句意蕴深广,耐人寻味。他和同时代的诗人杜牧—起被世人誉为“小李杜”(李杜是指李白和杜甫)。就连长他四十一岁的大诗人白居易,对李商隐的诗文也是赞誉有加的,对他十分地敬重。自居易临终曾经对李商隐说: “我死后投胎为尔儿足矣!”钦敬之盛,古今绝无。
但对李商隐的人格,诗文历来不乏微词,有人说他的诗文“多美人芳草”、“艳粉轻薄”,甚至贬其为“二流诗人”。就连史书也对李商隐作出了否定式的评价。 《旧唐书》说李商隐“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名宦不进,坎坷终身”。(新唐书》说他“忘家恩,放利偷和”。一千多年来对李商隐人格、诗文毁誉参半的评述,是公允还是偏见,恐怕只有入佛之后的李商隐本人,才会豁然明白。
李商隐一生虽然才华横溢,文采超群,但却是失意的一生,颠沛流离的一生;甚至可以说是悲苦的一生。他仕途坎坷,就是在二十六岁求助令狐绹登第之后,也是郁郁不得志,最高只做过六品太学博士。一辈子大部分时间寄人篱下,做别人的幕僚和书记官。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穷困潦倒,往往需人接济,几十年都是在萎蘼不振、郁郁寡欢中度过。他渴望试图改变这种不堪的命运和颓废的心境,期求幸福与快乐。为此,他到玉阳山中求仙访道。但多年修炼求索,却又迷茫困顿,不仅没有改变自己的命运和驱散心中的疑云,反而频添葛藤。
大中五年(851),李商隐随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入川任节度书记官。在此他有幸遇到了佛门大德智玄国师,从此开始了他全新的生活。据《宋高僧传》记载:“有李商隐者—代文宗,时无论辈,常方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久慕玄之道学,后以弟子礼事玄。”又据《佛祖统纪》记载:“智玄大师俗姓陈,咸通四年总政救门事,号悟达国师。帝幸安国寺,赐师沉香宝座.僖宗中和二年幸蜀,召师赴行在,后辞退九龙山。师三学洞真,名盖一时,世称陈菩萨。”智玄大师是当时着名大德,法门龙象,很受唐皇器重,拜为国师,授予释、道、儒三教首座,佛教两衔僧禄,他不仅统领全国佛教僧众,也是释、道、儒三教共尊的大德。李商隐正式皈依智玄大师不久,他偶患眼疾,多方医治不愈,痛苦难耐,后求助智玄大师授其《天眼偈》三章。李商隐依教奉行,昼夜礼诵,虔诚不殆,不日疾愈如初。从此,李商隐对佛法深信不疑,常追随大师住寺为“行者”。他在《樊南乙集序》中写道: “三年来丧失家道,平居忽忽不乐,始克意事佛,方愿扫地打钟,为清凉山行者。”并且“自出财俸,于长平山慧义精舍藏经院特创石壁五间,金字勒《妙法莲化经》七卷。”李商隐平时疲于奔命,生活拮据,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难以资养,他为佛法肯出巨资,实在难得。
大中五年冬,李商隐四十岁时,爱妻突然病故,擞下一对儿女无人照料,为了活计,他忍痛南下四川。此时的李商隐深深感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5/365070.html
以上是关于李商隐-李商隐的佛缘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李商隐-李商隐的佛缘;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94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