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一粒盐融入大海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2-25 17:38
  • 自在佛学知识网

一粒盐融入大海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一粒盐融入大海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一粒盐融入大海

一粒盐融入大海
作者:一行禅师
在二十世纪以前的自然科学中,能观和所观之间总是被划上一条直线,将二者判然两分为互不相干的两个领域。即使在今天,除了在原子领域之外,这一观点通常仍被视为真理。
比如,病毒学家和显镜下的病毒就被看作是两个互不相干的独立的实体。禅的态度与此截然相反。记住阳光和绿叶之间的关系是一不是二。当我们用正念觉照某事物的时候,事物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它和觉照本身融为一体。例如,当意识到你很幸福的时候,你会说:"我意识到我很幸福。"假如你再进

关于佛教的故事简短

一步,你可以说:"我意识到我正在意识

佛教的三世缘的故事

到我很幸福。"这里有三个层次:幸福,对幸福的意识,对幸福之意识的意识。在这里,我用概念思维的方式来表述,目的是为了说明上述能所双融的道理,实际上,在你的真实体验中,这三者是一个东西。
有一部佛经,

佛教阴谋的真实故事

名叫《四念处经》(The Satipatthana Sutta),讲到如何练习觉照,它使用了类似于这样一些表述方式:"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

佛教故事里面的人物图片

为什么要一再重复如"身",如"受", 如"法"呢? 有些论师认为,重复这些词的目的是为了强调这些词的重要性。其实不然。我认为重复这些词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要把能观和所观割裂开来。我们必须与所观平等一如,融合无间,如同一颗盐粒融入大海。
参公案的时候,也是如此。公案不是一个需要我们用理智去解决的问题。如果公案是别人的话,那它就不成其为公案。只有当公案成为你自己的,它才是公案。它必须变成你自己的生死问题,它不能够同你的日常生活分开。它必须植根于你的血肉之中。我们必须耕耘,以便它好好地生长。只有到了那个时候,它的花果才是我们自己的花果。理解(comprehend)一词,是由两个拉丁词根构成的:"com "(意思是"在一起")和"prehendere"(意思是"拿取"或"抓取")。理解意味着把某事物拿过来,同它联系在一起。如果我们仅仅从外围来分析某人的话,不去同他融为一体,不设身处地,不进入他的内心,那我们将不能真正地理解他。神学家马丁? 布伯(Martin Buber)曾经说过:人和上帝不是一种主客体关系,因为上帝不可能成为我们知识的对象。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家已经意识到,"完完全全客观的现象是不存在的,换句话来说,不存在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绝对的客观。与此相关的,所有主观现象都代表着一种客观事实。"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5/369848.html

以上是关于一粒盐融入大海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一粒盐融入大海;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92005.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