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在佛学知识网,分享佛学常识、佛教新闻、佛教故事、佛学经书等知识,是您学习佛学的好助手。
佛像、佛珠
佛像
佛珠

文化-禅门公案与民间故事

  • 佛教故事-自在佛学知识网
  • 2023-12-23 01:36
  • 自在佛学知识网

文化-禅门公案与民间故事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文化-禅门公案与民间故事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禅门公案与民间故事

上一期,我们讲了“道教公案”,这次我们要谈谈在中国宗教史上影响最大的佛教公案。
宋代文字禅的最大特点是绕路说禅,禅师说禅决不直截了当,而以不点破为原则。佛教的看话禅更是强调活句和死句的区别。“语中有语,名为死句;语中无语,名为活句。”一旦点破,则为死句,便没有参究的价值了。为了便于对比,我们举例说明。《五灯会元》卷十一《首山省念禅师》中:
“兆楚和尚至汝州宣化,风穴令师(指省念禅师——引者)往传话。才相见,提起坐具。便问:‘展即是,不展即是?’兆曰:‘自家看取。’师便喝。兆曰:‘我曾亲近知识来,未尝辄也恁么造次。’师曰:‘草贼大败。’兆曰:‘来日若见风穴和尚,待一一举似。

大胡子的佛教故事

’师曰:‘一任一任,不得忘却。’师乃先回,举似风穴。穴曰:‘今日又被你收下一员草贼。’”
省念禅师落座垫不垫垫子,只能他个人决定。他人说垫,省念禅师落座时就把垫子撤掉;如果他人说不垫,省念禅师落座时就

佛教放生感应录故事集锦

把垫子垫上。所以你说垫或不垫都会出错,但应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公案中并没有给出答案。下面我们看一则民间故

佛教朋友的故事

事《巧媳妇妙对无理问》,会发现类似的情节和故事的答案:
“有一位少妇很伶俐,大家叫她巧媳妇。巧媳妇的丈夫是个老实人,一天,他在锄地,有个书生骑马经过,问他:‘你锄了一天地,总共挥了多少次锄头?’他答不出来。巧媳妇知道了,教他反问书生,你骑了一天马,马跑了多少步?书生知道是他妻子所教后,便一脚站在地上,一脚踩在马镫上,问巧媳妇:‘我是在上马还是在下马?’巧媳妇见了,则去侧身跨在门槛上,反问书

佛教真实小故事显圣视频

生:‘我是在走进屋子还是在走出屋子?’”
一脚地上,一脚马鞍上,说上马人家下马,说下马人家上马,怎么说都不对。但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巧媳妇也设了一个类似的局,一脚门里,一脚门外,反问你说进屋还是出屋?用类似的方式反诘,是回答这类问题的最好形式,其实有修为的禅师也大都是这样对应机锋问答的。
民间故事与禅宗公案的相互影响,在历史上很可能是真实发生的事实。宗教典籍使用民间素材,乃至俚语也并不值得大惊小怪。如《古兰经》黄牛章第26节经文中讲道:“真主的确不嫌以蚊子或更小的事物设任何比喻,信道者都知道那是从他们的主降示的真理,不信道者却说:‘真主设这个比喻的宗旨是什么?’他以比喻使许多人入迷途,也以比喻使许多人上正路,但除悖逆者外,他不以比喻使人入迷途。”
禅宗参悟讲究“问在答处,答在问处”(宋·延沼禅师语),提问者要问中有答,回答者则要答中有问,上述禅宗公案以及巧媳妇的故事,我们可以理解为就是问答相即而不二。而禅宗这则公案之所以区别于一般的民间机智故事,就在于它没有说破,没有将(各种可能的)答案直接呈现给读者,还是“活句”,没有像一般民间故事与日常生活有了直接的对应关系,而成为“死句”。这样禅宗公案就保持了它作为宗教文献的神秘属性,也为人们去解读参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而参禅者正是在这种参究过程中获得顿悟的。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5/371219.html

以上是关于文化-禅门公案与民间故事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文化-禅门公案与民间故事;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90900.html。

佛祖

  • 功德无量--- 扫码方法


    一、电脑端:使用微信扫码;


    二、手机端:1、长按图片;2、保存二维码图片;3、打开微信,扫一扫--相册

佛像、佛珠--京东商城宝贝推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