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心-十二缘起之因果关系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出离心-十二缘起之因果关系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十二缘起之因果关系
学习十二缘起之前,应扎实修学苦谛和集谛。若没有苦谛集谛的基础直接思惟十二缘起,我们心中不会有感受,对于生起厌离轮回的出离心,也没有什么帮助。若能先思惟苦谛、集谛,再思惟十二缘起,这个思惟对出离心的生起,帮助很大。
再者,苦谛集谛与十二缘起,有粗、细之别,粗的部分还没开始,就直接进入细的话,内心会有距离,不是那么恰当。
十二缘起与四圣谛之关系
十二缘起,分为杂染的十二缘起及清净的十二缘起。杂染的十二缘起,又分为顺生十二缘起及还转十二缘起。
缘起本身,是一种“依赖关系”。十二缘起,有四种相互依赖的关系与情形,见上图。因此,十二缘起,不可只看杂染的部分,清净的,也要看才行。杂染的部分,也不能只看顺生的部分,还转的也要理解。
十二缘起,缘起意指“关系”。因此,无明与行,有什么样的关系?行跟识,有什么关系?…………一个一个的关系,此与彼的关系,共有十二种关系。这些缘起的关系,才是真正的十二缘起的意义。
思惟十二缘起,能增长智能。
佛经中说,菩萨们为了增长智能、锻炼智能,会依靠思惟修习十二缘起。六地菩萨,在智慧度上是特别殊胜的修行。为何殊胜?六地菩萨于十二缘起的思惟,已臻极高境界,《入中论》第六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奢摩他也提到,修奢摩他时,“所缘”有四,即周遍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净行所缘,指的是过去若贪心比较重,要修不净观;若嗔心比较重,应修慈心;若过去无明、痴比较重,就应思惟缘起。因此,修十二缘起,能帮助去除痴的障碍或烦恼。正面来说,十二缘起能增长智能。
欲脱离轮回、欲修大乘法,都须十二缘起。
《广论》云:“…………是能醒觉诸先修者,能得圣位微妙习气最胜方便。”
每一位众生心中都有如来藏,一定都有将来能解脱的“习气”。什么是让这种习气“能醒觉”的最殊胜方法?即思惟十二缘起!再没有比它更殊胜的方便了,我们应生希求。事实上,不仅能成熟习气而已,真正实修解脱时,十二缘起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要生起出离心,亦靠十二缘起的思惟。思惟十二缘起,内心能生起非常强烈而清净的出离心。有了强烈而清净的出离心,我们的一切善根,也才能成为解脱之因,如此一来,脱离轮回,才是有希望的。否则,我们的善根,只能让我们继续轮回。
出离心、希求解脱之心,此意乐的强度,要很强很强,不能淡淡的、轻轻的。如《广论》云:“若霞惹瓦说,若仅口面漂浮少许,如酸酒上所掷粉面…………。”出离心的意乐,一定要强烈生起。要能生起强大的意乐,得靠增长十二缘起的思惟。
总之,没有出离心,心中的如来藏,或能解脱的习气,无法醒觉成熟,而且,我们所有的善根,都只是轮回的因,无法成为解脱的因。不仅如此,修大悲心及菩提心时,如果没有出离心,大悲心和菩提心将只是一种世间的善行,轻轻淡淡而虚假,没有能力去思惟众生真正究竟的利益是什么,力量薄弱的很。因此,修大乘法,增长出离心,十分重要。
生命中,名色、处、触、受,都是以前“行”的果报,即业的果报,也可说它们都是无明、行、识之果报。所以,无明、行、识,我们称之为“能引”,而名色、处、触、受,即称为“所引”。
所引:名色、处、触、受
感受之前,必须有境;要遇到境,必须有六根;六根的基础,即五蕴,没有五蕴的基础,六根不可能存在;六根的所依,即“名色”。
基础的五蕴,是名色;具有五蕴基础的补特伽罗,他有六根,此即六处;接着,六根接触各种各的境,此即六触;有了六触,就有六种受。受分三,共十八种受。这些都是我们每天看得到、感受得到的东西。整个生命,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是这些。
若问:“这些,如何开始的?”打从我们的心识进入母胎开始渐渐形成了我们的身体。表面看起来,一开头,的确有先后次第,先有名色再处再触再受,但后来,就不再有这些区分了,因为直到死亡之前,这些都会一直存在。因此,实际上,没有次第。
所引,即“能引”之果报。例如,今天大家相遇。遇到了,就是触;遇到之后,也许觉得怪怪的、不舒服,或很欢喜,这就是受;遇到的这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5/376005.html
以上是关于出离心-十二缘起之因果关系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出离心-十二缘起之因果关系;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90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