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阿富汗毀佛事件 ,对于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来说,佛教-阿富汗毀佛事件是一个非常想了解的问题,下面小编就带领大家看看这个问题。
原文标题:阿富汗毀佛事件
古佛的现代新思惟
经过数星期无情炮火的破坏,在权利竞争下被牺牲的文化资产─阿富汗境内的大佛像与佛教艺术,就在现代人的起心动念之间,化作一堆堆的石砾与尘土,从这个它矗立千年之久的世界中永远的消失,只留下曾经的繁华岁月、一张张的光影痕迹与人们记忆深处那庄严肃穆的身影。从此,大佛改变了它的具体形象,成为世人心中一个完美的追寻,同时也带给现代人一个最好的教育机会,有助於唤醒人们对於文化的重视,在佛像毁坏之间,将世间的憎恨与苦难一并带离我们的身边。
‧大佛的历史渊源
梵衍那是兴都库什山中之古王国,现今称巴米安(Bamian),它位於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以西一百二十五公里之处,是欧亚古丝路上重要都市。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曾派遣佛教高僧前来此处布教弘法,至贵霜王朝时期,佛教兴盛,伽蓝林立,并雕造甚多大佛像、洞窟。梵衍那大石窟,位在兴都库什山中的盆地上,一个很大的山崖边,以东大像和西大像为主的石窟群,是世界上最大的石窟群。整个石窟群的地理位置,在中国往印度、中亚及西亚,这条古「丝路」的中间要道上,同时也是印度的佛教艺术,东传到中国新疆、敦煌、云冈等地的中点站,因此它在古代佛教艺术、文化交流传播上,是个很重要的文明城市。石窟群的全长约一千三百多公尺,有七百多座石窟,可惜的是石窟多半遭到无情的破坏,到今天残存下来的有佛龛、壁画、佛像等遗迹,但它的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并没有因为破坏而有所减损,仍然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并被联合国文教组织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附近并有卡克拉克和弗拉提石窟群,同为曾在当地盛为兴极的佛教历史,留下见证。公元六二九年唐代的玄奘大师曾来到此地,他在《大唐西域记》里详细描述着:「梵衍那国,东西二十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在雪山之中也。...国大都城据崖跨谷,长六七里,北背高岩。...气序寒烈,风俗刚犷。...淳信之心,特甚邻国,上自三宝,下至百神,莫不输诚竭心宗敬。..伽蓝数十所,僧徒数千人,宗学小乘说出世部。王城东北山阿,有立佛石像,高百四五十尺,金色晃曜,宝饰焕烂。东有伽蓝,此国先王之所建也。伽蓝东有瑜石释迦佛立像,高百余尺,...城东二三里伽蓝中有佛入涅盘卧像,长千余尺。其王每此设无遮大会,上自妻子,下至国珍,府库既倾,复以身施。群官僚佐,就僧酬赎。若此者以为所务矣。」从大师的文章中,我们可以发现梵衍那在当时也是一个佛教兴盛的地区,又因它正位居东西方与佛教东传入中国的交通交会要冲上,所激发出的文明火花以及佛教的辉煌景致,为後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资产与文明纪录。
‧大佛石刻的庄严法像
梵衍那石窟群中的东大佛,即是瑜石释迦立像高卅八公尺,西大佛即是高五十三公尺的佛像,在建成当时金色晃曜、宝饰焕烂,它们雄伟巨大的竖立在梵衍那七百多个佛龛、洞窟中。两尊大佛相距四百公尺,这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并立大佛像。(世界上最高的佛坐像,是中国乐山大佛,高六十多公尺,不过目前也遭与到自然风化的威胁,而面临着保存的危机。)这两尊大佛像,约雕造於五世纪,当时梵衍那佛教兴盛,玄奘大师所看到的两尊庄严辉煌的大佛像,可能是在九世纪时回教徒进入以後此地後,改变了当地人的信仰,终使长达五、六百年的佛教盛况消失,并大肆破坏佛教寺院、佛像等,使大佛像脸部、手脚都损毁,身体伤痕累累,使人叹息感伤。这两尊大佛像纵使饱受催残,但仍可欣赏其雄伟、崇高、优美的艺术气势。头部有方正厚实感觉,两耳硕大丰厚,双肩宽大平稳,身穿通肩袈裟,衣纹流畅规律,挺拔端立在崖面上,静静的迎接每位虔诚的佛教徒。
‧现代的无情毁灭
纵使大佛像经历过历史变迁所产生的无情破坏,但它依然不动如山的站立在
佛教故事十大高手
世人面前,依然接引着虔诚的有缘人。然而在人们对於它精神层次的不了解与断章取义的误解下,使它终究逃不过此次的法难。任教於国立台湾艺术学院的陈亦恺教授说,在历史上对於文化进行任何的破坏时,总是会有不同的、充分的理由来支援破坏的行动,但是不论毁坏的多彻底,当事情过去後人们又会花费一番力气来复原,就像在大陆文化大革命时毁灭了许多的古蹟、古庙与大佛像,在热情褪去後,历史总会带领我们去检讨与反思。因此在面对这次毁佛事件时,在最终历史总会还原事实的真相,就在毁佛进行的同时,全世界各地为了保护文化资产,不分种族、宗教一同的群起呼吁与谴责阿富汗政权的野蛮行为,虽然最终大佛像仍归於尘土,但是我们从这次事件中得到的认知,应是如教育人们如何的欣赏了解佛像的意义与佛教的深层意涵,也唯有让世人明白後,因误解所产生的冲突才可避免,破坏也才能停止,如此才能还给後代子孙一个欣赏人类千万年智慧资产的机会。
佛像的艺术与精神内涵
佛像经历各时代的发展,融合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历史环境与工艺艺术,呈现出多元的庄严造型,从古印度犍陀罗时期的写实到梵衍那的石雕风格,自丝路再由中亚进入中国,诸多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宗教文化资产,在一个个人文荟萃的地区,开凿出旷古铄金、令人叹为观止的艺术与佛教的辉煌岁月,也带
关于佛教修行故事
领着後世的人们进入一个前所未见的精神与生命的新领域之中。
‧佛像的精神意义
一个文化的产生,是经历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是数千年的缓慢发展,期间或许因为无法赶上时代进步的速度,而逐渐走向凋零消逝的命运;或许会被外力所同化、取代;也会融入不同时期的各种不同文化元素。就像古今佛教文化的诞生,都是在佛教传布的过程中,带来新的佛教思想并融合了当地的文化後,互相的吸收融合而产生出多面向、混合型的新佛教文化型态,同时具备有原来的面貌,又同时揉合出截然不同的有机生命,也在佛教传播路径上留下诸多灿烂的文化资产。
文化是有生命力的、是流动的、更是涵藏了人们最高的精神意识,彼此交互下碰撞出炫目的火光。佛像也具有如同文化一般的性格,依照诸佛菩萨的完满形象所塑造的佛像与雕刻作品,除了是代表着佛菩萨在世间抚慰众生的精神意义之外,更是指引着人们向佛陀境界前行的指标。国立艺术学院的陈亦恺教授与鹿野苑艺术工作室的吴文成先生,在谈到佛像的精神意义时均认为,「佛像其实并不只是泥塑、石雕而成的神祗而已,祂更有着深层的精神与艺术意涵於其中,这些是从佛教传入中国时就已经存在的。」
当我们凝视着佛像的双目,可以看到祂正半张着双眼低头俯视着世间的众生,这就已经超越了造像本身的型态,因为我们已经跳脱了佛像的形体,进入了祂的精神内涵当中。吴文成表示,虽然大家在佛前上香祈求时,看到的都是同一尊佛像,但是每个人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当然这也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关,但是当人从心里生出对佛像的景仰与孺慕时,其实就已经与佛菩萨产生了共鸣,在这时佛像已经不局限在佛像本身,而是与人产生情感上的连结。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见,外在的型态已不再重要,更重要的是对於佛像的感动以及生命的连接。
‧艺术史观的佛像艺术
或许有人会说,佛教中的思想不是强调一切万物皆空吗?佛陀也一直对信徒讲说不要着相,那为什麽要执着於佛像的相好庄严呢?关於这点陈亦恺与吴文成异口同声的表示,其实这是人们对於佛教的精神没有全盘的了解所作出的判断,就像这次阿富汗毁佛事件也是如此,因为对佛教的误解与对佛像艺术精神不了解的情况下,就片面的作出摧毁人类世界资产的决定,到头来损失的还是人类。陈亦恺也说,从艺术史的角度来看,佛教艺术会有遭到破坏或误解的情况,多半是因为人们对於佛教精神的不了解,这种情况就好比一块玉,在没有被人发现并加以琢磨之前,它的外表是被一层璞包裹住的,就像是在路边的一块普通石头,很容易就被认为是没有用的东西,就算被丢弃也无所谓,但是当它变成一块玉之後,大家都了解它的价值与意义,那麽就不会再发生破坏的情形了。这个比喻正告诉我们,其实不管是面对宗教的问题或是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当彼此之间没有真正的深入了解对方在意识型态深层的精神内涵,那麽在看待彼此时都会将对方视为路边的石头
佛教大师故事
一般,不会加以珍惜,自然的破坏也就有了一个最合理的籍口。
‧从文化教育着手出发
「其实,最重要的部分还是在教育上。」陈亦恺语重心长的说到,对从事艺术教育与研究工作的人来说,看到大佛雕像遭到破坏,心中总是有着不舍与难过。他与吴文成举了一个例子说到,佛有三十二相,所以佛像所代表的是一个圆满的造型,就像佛像头顶的肉髻相代表的是佛的智慧圆满,在塑造时便会将这三十二相具体化,这三十二相表现在佛像雕塑上的,是与一般人的长相是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佛像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在以最圆满的法象示现众生,让众生看到佛像能心生欢喜,进一步的前来亲近佛、进入佛陀的精神世界里。所以佛像除雕塑的艺术价值之外,还有一个作为接引信众更深入了解佛的精神的重要目标,当这个目标达成後,剩下的就是与佛的直接沟通,而不是一昧的执着在佛像本身,这些是要透过教导才能让信众真正明白它的意涵的。因此,不论是从事教育或是文化工作的人,甚至连宗教团体本身都要兼负起这份责任,透过文化资产的教育让人们明了佛像的价值、意义,因为每一尊佛像的塑造都有着祂的由来与故事,只要当我们明白了这一层的道理,就能够深入佛像、感受祂所要传达的意境与感动,佛像也就自然地成为我们手中最珍贵的玉石,永远流传。
「当我们没有文化资产的教育,类似毁佛这样的历史悲剧将会一再的重演,唯有经过完整的文化教育,让人们了解佛教的文化与常识,才能清楚的知道分际在哪,不管信仰意识如何对立、政治型态如何不同,文化浩劫将会永远的走入历史记忆中,文化瑰宝也才能一代代的传承下去。」从陈亦恺认真的表情里,我们看见了艺术工作者的坚持,与远山大佛正凝目微笑的庄严身影。
佛教动画故事妙善挖眼救父
(责任编辑:admin)
原文出处:http://his.newdu.com/a/201710/26/376503.html
以上是关于佛教-阿富汗毀佛事件的介绍,希望对想了解佛学知识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本文标题:佛教-阿富汗毀佛事件;本文链接:http://www.fzby666.com/gus/90043.html。